APP下载

新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16-05-30王杰董元元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结构

王杰 董元元

[摘要]新疆地处于环境较为恶劣的西北地区,新疆的贫困问题也就是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新时期的扶贫又是主攻精准扶贫方向,突出了新疆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径,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再一次推向了历史的新起点。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把精准扶贫思想和其行动统一安排到新疆扶贫工作部署上来,建立更加具体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把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贫困农户的家里。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结构;扶贫机制

一、新疆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分析

(一)贫困规模、标准的动态性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通过了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在新疆,长期以来贫困居民的底数不清、情况也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确等问题较为突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有8249万人,是国家的统计局根据全国的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的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和分析贫困居民的规模、分析贫困发展的趋势是比较科学得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问题:“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由于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没有建立,所以对于那些对具体的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上就存在许多的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实际的帮扶。

(二)粗放扶贫带来的效果不理想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的数据都是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的,扶贫工作中的低质、低效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贫困居民的底数是不清楚的,扶贫说工作的对象经常是由基层的干部“推估”(推测估算)出来的,扶贫资金的“天女散花”使用,导致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重点县也就舍不得“脱掉贫困帽”,数字的弄虚作假,和挤占浪费国家扶贫的资源;人情式扶贫、关系式扶贫,都是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现象的本质原因。表面上来看,粗放的扶贫是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实质上也是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很多大问题,是不可小觑的。

(三)基层执行扶贫工作的制度缺陷

现在施行的扶贫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不少的扶贫项目是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体现在“扶农”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必须修补和完善现有的扶贫体制机制。也就是说,要解决的是钱和政策用在谁的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这些问题。扶贫一定要对“精准度”的把握,专项扶贫就更要对准贫困的居民,特别是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务必使其重点用在贫困的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扶贫方向上。扶贫是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千万不要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建设和做一些形象工程,不是真正的扶贫。贫困地区的发展,主要应该使用财政综合扶贫的资金和其他的资金。

二、新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的利用率低下

新疆对2202多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的推进扶贫开发的规划,累计投入的资金有296.04亿元。作为新疆扶贫的主战场南疆三地州,积极的探索扶贫的新机制,分析查找致贫原因,并进行精准的识别,建档立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扶贫的资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从新疆扶贫资金的来源来看,中央财政给的扶贫资金占到80%以上1。从扶贫的资金使用上来看,主要是用在了生和产发展基础设施上,其他的支出如科技的支出所占比重就很小,很多的资金不能有效利用,也就出现了大笔的坏账和死账。

(二)产业扶贫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初期,新疆就实行了“特色产业经济”、“龙头企业扶贫”等具有新疆特色的扶贫政策,加强了对贫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力和增强了对贫困农户转变成产业经济方向的辐射力。南疆三地州的产业结构比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程度,但是新疆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凸显出偏高趋势。很多的自然环境较恶劣的贫困地区,“靠天吃饭、丰年越温和灾年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南疆三地州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上,同时缺乏系统的产业构建体系。因此,总体上看,产业扶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不明显。

(三)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扶贫体系不完善

医疗卫生场所的缺少与医护人员的短缺,主要是因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覆盖面低,仍然存在贫困地区人民“因病返贫”这样的现象。

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性,使得在南疆地区很多适学人员没有能力上学。2011年,新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47.64%左右,而南疆三地州仅为23%左右,辍学率高、就业率低,高中和中职教育的发展滞后。2013年,新疆初高中的学生有所增加,但是还是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

三、新疆精准扶贫对策分析

(一)推動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完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是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长期以来,新疆农村贫困人口都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对住户调查的数据推算出来,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的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的作用。具体来讲,是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应该着力的抓好以下三项工作:抓好宣传的发动,注重群众的参与;规范操作的流程,保证信息的质量;抓好督查,强化考核。按照“自治区抽查、市监督、县核查”的方法开展督查的工作。抽查的结果可以作为考核年度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奖优罚劣。

2.精准划分扶贫事权

按照“自治区统筹、地州负责、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组织实施新疆新一轮302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即精准扶贫计划。应积极联系国务院的扶贫办加大支持力度,制定详细的新疆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成立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督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督查组,建立分片区的督办制,促进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质量,本质上杜绝建人情户、关系户。确保组织、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创新精准管理机制

完善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在建档立卡、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开展扶贫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试点。确定“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审查备案、全程监管”的原则,先行在5个县开展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试点。

(二)实施南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1.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新疆以“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完善机制”为扶贫的总方针,以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區、贫困山区为主战场,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坚持“三个70%”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使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增长。可以有效的整合产业扶贫、村道的通达通畅、土地的整理、人畜的饮水、产业园区等各种项目资金,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村建设,要全面形成资金集聚、技术的整合、措施配套、拼盘开发的态势。

2015年南疆四地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安排到户贴息贷款规模7.7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7%。

2.巩固片区建设合力推进格局

坚持以片区建设为统领、各行各业为主导、城乡发展为一体、产业崛起为支撑、推进“片中片”为手段,加强资金项目衔接和工作协调配合,重点解决好水、电、路、气、房五大问题,加快落实南疆三地州片区实施规划。

3.建立工作交流和对接渠道

分批次走访定点扶贫牵头单位,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社会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的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及驻村机构等定点对口帮扶的优势,开展不同特点的帮扶活动。积极的宣传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到扶贫事业中,实现部门和单位对口帮扶贫困村全覆盖,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格局。了解掌握实际工作进展,听取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建立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供需对应的公共服务平台。

注释

1新疆扶贫信息网

2新疆扶贫信息网,2014.

参考文献

[1]刘林,李翠锦.新疆农村贫困程度测度与扶贫资金动态绩效分析[J].西北人口,2012,(03):27-32.

[2]周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实事求是,2008,(01):44-46.

[3]刘磊磊,李万明,杨强.新疆边境地区贫困的形成机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63-64.

[4]蒋选,韩林芝.教育与消除贫困:研究动态与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66-70.

[5]杨引官,李西琴,栾世范.新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及对策[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3):39-43.

[6]翟源静.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成因分析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5,(01):49-50.

[7]李克强.十二届全国人大工作报告[M],2014.

[8]施雅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7—25.

[9]朱金鹤,崔登峰.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3):276-280.

[10]郝静怡,王磊.新疆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

王杰:女,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公共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董元元:女,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