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30孙凌杉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老年人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将老年人基本信息作为自变量,将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因变量进行二维交互分析,由卡方检验的结果可知,职业、照料者及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不同老年个体存在异质性,对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样性的需求。现阶段的养老服务只能是适度普惠,要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老年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苏州吴中区已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的必由之路。“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专业负责承接由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纳入服务的老年人共计约600余人。根据现行政策可知,中心服务对象为吴中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分为A类、B类、C类三个层面依次作为政府援助对象、政府补助对象及自费对象,现行政策提供的服务大多集中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类型随机抽样方式,运用结构性访问问卷对样本进行入户访问,共计发放411份问卷。笔者将老年人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见表1),并假设这些因素对老年人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本文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无需求作为因变量,对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占比为54.9%,无需求的占比45.1%,可见过半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一定需求。

(二)描述性分析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年龄大多在70岁到89岁之间,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占比为74.4%。56.1%的老年人和配偶同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为独居。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合计占比72%,因此收入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上。在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方面,认为“有需求”的占比54.9%,“没有需求”的占比45.1%。

(三)交互分析

由于样本数n≥40且所有理论频数T≥5,因此本文选择了Pearson卡方检验,通过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二维交互分析可知,退休前职业、主要照料者、身体状况的Sig.值分别为0.015、0.021和0.039,因而可判断这三个因素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相关性。

1.职业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由社会分层理论,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决定了其拥有的社会资本,从而也形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造成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上的差异性1,如表2所示。

从共性来看,家政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百分比相对较高,均多于20%;机关事业单位和从事个体户行业的老年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精神慰藉需求,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主体地位丧失,成为情感需求的角色2,因而会希望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从个性来看,农民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低,这是由于家务活与农活相比较为轻松,农民老年群体习惯亲力亲为;他们最大的需求体现在医疗健康服务上,因为农民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一旦生病,医疗费用的负担相当之重。

究其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退休的老年人普遍拥有较高的退休金,占有更多社会资源。此外,他们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对文化、思想层面的需求较高,但现有服务项目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相比之下,农民老年群体恰好相反,他们对医疗服务、安全服务需求更高。

2.照料者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不同照料者具有不同的支持力,也对应了吴中区老年人在具体服务项目上不同的需求(见表3)。

根据分析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知,在家政服务上,被配偶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在精神慰藉服务上,被子女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子女不可能时刻陪伴老人,再加上疾病、空巢等问题,都使老年人希望获得社会上的资源支持;在安全服务上,被保姆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保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深入分析可知,当老年人习惯了由配偶或子女照顾时,往往会加剧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加之其家庭养老观念较强,这就要求服务人员不仅要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需求,还要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此外,目前吴中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没有结合老年人的自身情况和照料者的特点,因此居家养老应力求服务项目多样化。

3.身体状况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在本次的调查中,有11%的吴中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状况各异的老年人对具体服务项目的需求百分比如表4所示。

从纵向看,吴中区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普遍较低;而家政服务是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共同需求,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年龄的衰老,做家务的能力也在逐渐减退。从横向看,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侧重于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仅占1.1%,这是由于: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行动能力较差,生存性需求都无法满足,因而更不会奢望处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根据布拉德肖(Bradshaw,1972)对测量需要的理论贡献,在调查中,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把“感受性需求”通过行动或表现来明示出来,成为“表达性需求”,说明他们非常迫切地渴望得到医疗健康服务,定期检查和上门看病很重要,因此相关政策应使服务更具针对性。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居家养老已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老年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得出:职业、照料者及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不论从吴中区“未富先老”的现实,还是就目前地方财政的可承受力来看,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保障政策只能是适度普惠,公共财政的目标定位应是基本养老,是社会的中低收入阶层。吉尔伯特提出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须进行需求定位3。实践证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老年人各方面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服务措施4。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增加对“三无”老人、残疾老人的服务次数和时间,保障对这些困难群体的养老量服务水平;针对部分自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农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上门看病、定期检查等医疗健康服务;针对独居老人或由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服务;同时加大力度培训上门服务人员,多招募一些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重点面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年群体或家里有保姆的老年群体。这样,政府才真正承担起“托底”的责任,尤其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享受到公平的照顾。

注释

1胡娟.上海市不同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22-28.

2Rose A M. A Current Theoretical Lssucin Social Georntology[J].The Gerontologist 1964(04):46-50.

3尼尔·杰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M].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2-145.

4王静.论上海探索构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的定位和作用[D].复旦大学,2005:12-14.

参考文献

[1]Parrott,L.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2.

[2]Millar,J.Warman,A.Family obligations in Europe.London:Family Policy Studies Center.1996.

[3]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4]韩裕民.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探索[M].北京:中國社会出版社,2009.

[5]孙晓芹.城市老年人养老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孙凌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无“微”不至,才能让老年人更幸福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老年人,你为何得不到赡养?
老年人春节出行,如何保持身心愉快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