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

2016-05-30马德芳叶陈刚

现代管理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司业绩

马德芳 叶陈刚

摘要:文章利用沪深两市 2010年~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管理层权力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越大,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就越高,但在职消费水平越高,公司业绩却在下降,说明了管理层权力提升了在职消费水平,却没能相应的提升公司业绩。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公司业绩

一、 引言

在职消费是指企业管理层在经营企业行使职权时所发生的各种货币消费,这些消费由企业公费支出,如装修办公场地、专车使用、出国考察、公款宴请、娱乐消费、请客送礼等等。当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就是政府在不断的下放权利,那么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就会由委托人政府转移给代理人经营者手中,所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其管理层掌握的权利资源范围越来越大,其私利欲望会日益膨胀,如果管理层薪酬契约不完善,不能发挥其对管理层的激励积极影响,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为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比较高的补偿,就会选择在职消费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私人利益。

在发达国家中,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完善,在上市公司中,货币薪酬始终是最主要的管理层激励方式,这属于合法的显性激励方式,在职消费作为隐形的激励方式较少发生,在职消费受关注的程度较低,但在我国,在职消费问题也很突出,其往往与管理层权力大小相联系,很多国有企业极容易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管理層的在职消费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敏感性,在职消费水平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和业绩并不配比,很多在职消费项目本身难以分辨其公私属性,管理层消费容易变成表面是为公服务,其实为私获利,另外,管理层成员职位越高,其权利越大,那么可享用的公司资源越多,在职消费数量和档次就越高越多,有的消费接近于奢侈的程度。因此,对管理层在职消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相对于货币薪酬来说,国内外关于在职消费的研究要少很多,Beale和Means(1932)研究发现如果股东分散不能有效监督管理层,那么管理层很可能会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占有公司资产,包括额外津贴和补助等。Jensen和Meckling(1976)也研究发现,管理层很有可能会权力寻租,缺少监督就会增加自身的非货币福利,持股比例越低,越会增加自己的非货币福利。何浚(1998)研究认为,国有企业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局面,使得管理层可以追求较高在职消费。夏冬林和李晓强(2004)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越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职消费与货币薪酬成负向的“替代”关系,而在非国有企业中,二者成正向的“互补”关系。卢锐等(2008)发现,在管理层权力较大的企业中,在职消费是成为管理层重要的寻租手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公司治理不完善,尤其是国有企业,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企业的高管不能取得市场化的激励保障。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代理问题,在企业谁拥有控制权力,谁就有机会在职消费。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仍然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的烙印,显性薪酬激励作用可能被弱化,那么高管就会优先选择增加在职消费等控制权收益。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性选择(陈冬华,2005),因此,管理层只要存在权力,其在职消费现象就不会消除。在管理层权力较大的企业中,管理层有更大动机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在职消费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权力越大,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就会越高。

对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在职消费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Hirsch(1976)研究发现在职消费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声誉和名望。Rajan和Wulf(2006)研究发现在职消费并不都是无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陈克江和王博(2009)认为在职消费可以促进管理层对公司运营的经营效率。李焰等(2010)研究发现在职消费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具有特殊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不太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依然存在,在职消费行为不可避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进而会增加代理成本,陈冬华等(2005)发现,在职消费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卢锐(2008)研究认为在职消费水平高的上市公司,其经营绩效并不强。由此可见,这种过滥的自我激励行为极大地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其代价足以抵消其对公司业绩带来的正面作用,最终可能会降低公司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假设2: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越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就越低。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中国沪深两市2010年~2013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为了研究需要并对以下几类上市公司进行剔除:(l)金融类上市公司;(2)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3)当年管理层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4)相关财务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了2 764个公司样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和Wind数据库,其中在职消费数据和管理层任职年限等数据由手工查阅上市公司年报取得。本文利用STATA10.0软件数据进行处理。

2. 变量选择与含义。针对管理层权力,本文选取以下三个指标来代替:两职兼任(POWER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POWER2)、总经理任职年限(POWER3)等;针对管理层在职消费,本文通过手工查阅年报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然后将上市公司的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业务招待费、董事会费、出国培训费、会议费和小车费等八项费用项目加总,然后取其对数作为在职消费替代变量(PC1);针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替代变量。另外,其它变量的选取及定义详见表1。

3. 研究模型。

四、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是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2013年间,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总额均值为1 716.04万元,最大值甚至可以达到10 473.62万元,可以看出,管理层的在职消费金额比较大,标准差为1 887.31万元,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在职消费金额差异比较大。而企业经营绩效平均达到4%,有的公司处在亏损状态。从管理层权力指标来看,19.15%的上市公司二职兼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高达53.74%。

2. 多元回归分析。

(1)在职消费与管理层权力。表3为在职消费与管理层权力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代表管理层权利大小的两职兼任(POWER1)和总经理任职年限(POWER3)与在职消费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了管理层权力越大,在职消费水平就会越高,这验证了假设1。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POWER2)与在职消费显著负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利益与公司利益开始一致起来,高管的在职消费反而可能减少。也有一种可能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能够真正代表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从控制变量来看,公司规模(SIZE)与在职消费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就越高。控股权性质(CONTROL)与在职消费负相关,说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其管理层所受股东的监督比较少,在职消费水平更高。财务杠杆(LEVER)与在职消费显著负相关,表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现金流出会越多,使得管理层用于在职消费的现金支出就越少。

(2)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表4给出了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代表在职消费水平的PC1与业绩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显著降低了公司业绩,在职消费水平越高,公司业绩就会越低,验证了假设2;管理层权力(POWER1)的系数不显著,说明管理层权力在影响在职消费水平的同时,并不会促使公司业绩上升;从控制变量来看,公司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规模越大,公司业绩越强,控制权性质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业绩比较好,财务杠杆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财务风险越大,公司业绩反而更低。

3. 稳健性检验。为了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利用以下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1)用年报附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中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和小车费五项费用之和取对数(PC2)作为PC的替代变量;(2)利用企业市场业绩的TOBIN'SQ作为会计业绩ROA的替代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面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五、 研究結论

本文利用沪深两市2010年~2013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权力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其它企业相比,管理层权力大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就越高,而在职消费水平并不能提升公司业绩,反而导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下降,在职消费的“代理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上市公司在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的同时,必须警惕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对公司的影响,有效控制在职消费金额,积极发挥货币薪酬激励的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50-57.

[2] 卢锐、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5):85-92.

[3] 夏冬林、李晓强.在职消费与公司治理机制[C].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7):361-369.

[4]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

[5] Yermack,D.Flights of Fancy:Corporate Jets,CEO Perquisites, and Inferior Shareholder Returns[D].Working Paper,www.ssrn.com,2005.

[6] Rajan,R.J.,Wulf.Are Perks Purely Managerial Exces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3.

[7] Firth,M.,P.Fung,and O.Rui.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CEO Compens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2006,(12):693-714.

[8] 石恒贵.抵制与认同:国企高管薪酬政策的市场反应[J].商业研究,2012,(4).

[9] 童卫华,石美娟,刘冬,吴佩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信息披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蒋涛.产权性质、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1] 彭晓露.我国国有企业中高管的行政激励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12] 胡少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5,(5).

[13] 林钟高,刘捷先.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管理层薪酬契约——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2,(2).

[14] 宋晶,孟德芳.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制度与预防惩治腐败体系创新研究”(项目号:13AZD002);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BS026)。

作者简介:叶陈刚(1962-),男,汉族,湖北省蕲春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与审计;马德芳(1978-),男,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收稿日期:2015-11-17。

猜你喜欢

公司业绩
上半年化肥上市公司业绩亮眼
2021年化肥上市公司业绩大增
上半年化肥上市公司业绩亮眼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性与公司业绩关系文献综述
“掏空还是支持?”:基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的控制权转移研究
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在中药生产行业中的应用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终极所有权与公司业绩
我国会计独立董事特征与上市公司业绩
风险资本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影响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