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在尝试、建构中创新

2016-05-30马卫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尝试建构思维

马卫东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尝试中获得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贯彻尝试教育理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获得”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语文教学教师要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没有现成答案,没有思维束缚,学生可自由尝试、自由发散,以便留下探索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故“尝试教学法”可以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科书指导及学生之间互补等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叙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获得,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获得中建构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学生有其内在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他们会根据先前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建构,是在个体先前经验受限的基础上建构意义,对于知识的建构并不能随心所欲。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建构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辅导、协助,以多元的教育理念、多元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建构。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首诗应是最好的佐证,诗文咏史抒怀:咏三国赤壁,感国家兴亡,抒时不我与。教学时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构筑起其对历史的追寻及对现实的、命运的观审,方可实现其知识系统的多元建构。

三、“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建构中创新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育出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

笔者以为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担当好“创造的引导者”,运用创造性思维策略,提供创造环境,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引导创造行为和结果。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创造元素,树立创新精神;培养自主探究,巧设创新契机;多元启发,活化创新思维;触类旁通,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想学生“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就必须将教学融入新的理念,将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建构的体系中,培养多元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培养创新,亦可扼杀创新。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高度,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笔者从尝试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论及创新教育三方面入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语文教学:在尝试、建构中创新”的观点。牢记自我肩负的责任,在“活化课堂,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自觉整合教育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审视教学行为,挖掘学生潜能,以便于让我们的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尝试建构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