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30李东风
李东风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
1饱含情感,赏读入境
赏读,是指“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比较适合于意境和语言较优美的散文和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内涵,文质兼美,感情丰富,非常适合朗读。但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读浅,语文知识积累不足,对某些课文和章节的理解,往往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词语和情节的表面意思上,无法准确、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情、境、意。此时,教师要能融情于文,绘声绘色地范读,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人醉其境”,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课文。
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笔者在读这句话时,先让学生闭目用心用情去听。孩子们有的说看见了蝴蝶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有的说看见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欢笑;有的说看到了蝴蝶爸爸和妈妈带着蝴蝶宝宝聚会时的开心场景!孩子们边说边情不自禁地做起了蝴蝶飞舞的动作。教师的范读,以情激情,以声传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朗读时,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到句子中,诱发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充分体会到文章的美妙。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找到生动、有趣、形象的切入点,创设与课堂氛围相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可充分应用文中形象逼真的插图,或利用多媒体事先制作好具体生动的趣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只有对文本和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朗读,乐于去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课文的情感,更为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节课时,笔者事先做了一些狼和鹿的头饰,让学生玩角色扮演狼抓小鹿的游戏。一般情况下,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故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红帽》等,狼几乎都是欺负弱小的角色,面对善良的鹿和凶狠的狼,学生选择小鹿的角色较多。在这样的小游戏结束后,笔者再引出课题,讲述凯巴伯森林中鹿与狼的故事,展现同一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制约与联系,表达不能因自身片面的认识去判定或决断某一个想法,而是必须尊重动物界甚至是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了解及模拟表演的领悟朗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文本的欲望。
3技巧指导,有效评价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是分不开的。
首先,评价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如学生在读《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语音很轻,笔者用开门办学的方法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你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你能大声地告诉小白兔让它听清楚吗?”其次,评价要具有指导性。不能只用“很好”、“不错”、“很有感情”等含糊的评价,要更为具体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评价的内容要对学生读时所表现出的心情在无形中进行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再次,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准确合理、富于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赞美和鼓励,课堂上老师默许的微笑、鼓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朗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训练: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所带来的直观的美,再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每幅图中的荷花的姿态美、色彩美,最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表达的训练,使学生既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又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感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自由,获得人生价值的感悟。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2,11.
[2]李灵辉.语文教学“读”领风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焦裕琴.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J].成功(教育),2010,(11).
[4]马宏.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05).
[5]邓春.朗读让语文课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