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那些事儿
2016-05-30叶佳佳
叶佳佳
政治确实是不少同学的“老大难”,尤其是在学习抽象的哲学部分时,更让人犯难。我也曾经历过上课如同听天书般云里雾里的阶段,好在如今“拨云见日”。
纠正一个误解:不要以为会背诵就OK。
在学哲学部分之前,我的政治成绩还不错,一直认为上课听一听、作业做一做、考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了。高一几次考试的顺利,也让我有些盲目乐观。但高二一开学,拿到哲学课本后,粗略翻了一遍,发现自己看不懂,我就有些傻眼。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什么“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而上学”……我也听得云里雾里,以前几乎从未出现过这种事。但即使听不懂,我也没有主动去找老师问清楚。
在这样的状态下,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测试,政治一向不错的我只考了71分。我感觉很沮丧也很疑惑,心想,明明考前知识点都背下来了呀。在和老师认真交流了一番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原来我只注重记背,却不去理解和思考,而哲学部分需要理解和思考的内容很多,远不是会背诵就OK。
比如说“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单会背这句话等于没学过,我们要理解“普遍性”指的是什么、“特殊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又有什么表现等。吃一堑长一智,明白了症结所在,我开始“对症下药”,遇到自己不明白、没有弄懂的内容,会主动去问老师,直到自己全部理解。渐渐地,我的成绩有了起色,政治又变回了我的拉分“神器”。
按照“总—分—总”的方式
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学习框架。
弄清了自己对政治学习的误解后,我开始了系统化的学习和整理。最关键的一步,我认为是按“总—分—总”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政治学习的框架。每学完一个课时,就依照目录将这一课时划分的几大框题写下来,然后再对照课本具体内容写下这些框题中的知识点,最后结合老师课堂上强调过的重点,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拎”出来,用几个字来概括。
以《生活与哲学》中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为例,我们可以将这一课时的内容简单概括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加以改造和利用的”。思考“世界是物质的”这一点,会想到“世界”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这样分散的知识点就被联系起来了。最后,再总结得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结论。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一轮复习下来,便能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治学习框架。
只问错题?那是不够的,对的题目也要问!
问问题,大家都会,但是个中也是有奥妙的。我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不只问自己做错的题目,对的题目也会问。毕竟,能做对题目并不意味着一定懂,尤其是选择题,有的时候似懂非懂也能“蒙”对。
问问题时,我一般会采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比方说选择题,我不仅会问这道题该怎么做,而且对于题中的每一个选项,都会一一问明白。如果选项本身的说法是对的,为什么不选?是与题意不符还是其他原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选?错误的选项怎么修改才会对?对于做对的题目,我也会和老师交流下解题思路,看看自己的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这样做看似烦琐,却可以把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