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传承 激活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
2016-05-30虞向东
虞向东
摘 要: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有独特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现今的教学中,关于文化传承的音乐教学仍面临不少问题,包括: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等。针对这些问题,从“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图通过优化相关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徐皖闽.论音乐教育中音乐本土文化的传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