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高考题指导教学

2016-05-30曹庸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纲课标考点

曹庸夫

高考试题与教学内容差距较大,历来受到一线教师诟病。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此题的命制角度将课本所学诗歌与试题中诗歌进行比较,在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是鲜有的尝试和创新,更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发挥了高考试题指挥棒的作用。它打破了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的局面,引领教学的发展方向,促进一线教师研究教材、考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有效融合。

一、钻研课标,落实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乃组织教学的范例。课标是组织教学的路标,教材乃演练教学的衣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发展的目标。这五个方面目标与高考考查的六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五方面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融合为系统,规定着教学的发展方向,指导着教学演进的路径。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解读教材编辑的能力训练意图,把课标精神与教材课后练习体现的目标要求,通过训练体现出来。如人教版教材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练习题:一、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三、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四、“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四个练习题为教师组织教学、达到课标在古诗阅读方面的目标,确定了依据。

1.吃透教材训练意图,狠抓训练角度。利用课后练习题训练学生从文本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要点把握能力、要点提炼、要点框架构建与要素整合能力,这是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快速途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练习题一的理解和解答,在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意象组合意义,准确把握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扣住文本思考,总结答案要素应该包含4个关键信息:(1)作者辛弃疾报国杀敌无路的失望与愤慨;(2)登高望远看到的景色,想到自己的处境,急切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被人理解;(3)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潸然泪下;(4)他的“登临意”就是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在此基础上形成答题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为了答题的完整性,答案一般有总括性的句子来概括要点。就这个问题而言,总括性的句子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所以总括性的话是:词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作者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这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答案:总起+要点。

2.改造课后练习,强化训练强度。比如:《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三,在指导学生完成本题练习训练的基础上,就可以改造这个练习为训练古诗声韵规律的练习。指导学生把握一点古诗声韵规律,对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3.拓展课后练习,挖掘训练深度。《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四,引导学生联系南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讨论探求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要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用现代的眼光分析作品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利用课后练习落实教材体现的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历练,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训练点的融合,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研究考纲,落实考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高考大纲关于古代诗文的阅读材料是浅易的古代诗文。考查了前四个能力层级10个考点,依次是: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能力层级,低级的能力层级为高级的能力层级奠定基础,越高的能力层级越能综合检验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把10个考点融合为一个整体实施教学,由低到高地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考查了识记和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初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考查了识记;比较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仅仅考查了鉴赏评价中表达技巧中的景物描写方法。10个考点,如果不作为整体去组织教学训练,不从基础开始一层一层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从考点间的联系及内部细微差别处入手练习,那么学生很难应付截取某个角度的细微考查。

教学中要把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考点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地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有关知识可能涉及的题型变式一一呈现给学生,梳理出每个考点涉及知识解答的思维共性和具体题型变式的思维个性,总结思维规律,整合解答思路,促进学生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比如: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起到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考纲要求的常见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考纲里没有,但是古诗文里有的互文、双关、用典、叠词、顶真等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作为主要内容去把握。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描写方法有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多角度描写等。多角度描写又有上下、左右、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古诗文的文本特点,把有关表达技巧依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地给学生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发现表达技巧的认知方法,区分不同文本中表达技巧的微妙变化,总结表达技巧在文本中的融合变化的规律,获得能力形成的认知经验,在学习迁移中逐步养成识别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训练中总结思维规律,解答要领。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仅仅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识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能力,如果不系统地训练,就难以从中品味细微差别,整合形成能力,就很难解答该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督促学生熟练地理解把握教材。如果学生没有熟悉教材,就会牛吃南瓜,找不到下口之处。除了熟悉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学习不同文本的方法,关键是熟悉教材训练点的解读思维方法、模式与规律。教材是训练能力的范例,能力是在反复历练后养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所以只有熟悉教材,对教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训练能力的要点、解答方式的思维要领及规律了如指掌,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系统,有效地迁移到课外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解决问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决面临的全新考题。从课内学习衍生到课外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有序训练,对低层级能力涉及的相关知识与训练达到理想程度之后再进入到下一层级的相关要素的训练,以增强学习信心。比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在指导学生扎实地学习了《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依据文本特点和教材编辑意图,挖掘考点相关的细节演练,总结了共同的学习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和规律自主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指导督促学生把方法化为自身的学习经验,构筑自己的知识与学习规律系统。进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相应篇目,巩固知识和习得的方法,逐步养成能力。

三、制定学案,落实考点与训练的关系

考纲是考查课标要求达到程度的衡量依据,考点是考纲的具体内容。学案是利用教材落实考点的训练过程,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媒介。所以编辑学案的最好依据是考纲考点,要依据教材文本特点,挖掘符合考点的训练点。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可以按照“细读文本寻找意象——理解意象整合意境——指导朗读体会意境——扣住练习训练能力”的步骤设计学案。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找出意象“天、水、秋、山、日、楼、鸿、游子、吴钩、栏杆”,依据表达意象的关键词与其修饰词的关系,领悟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含义,感悟意象与意象的关系,将意象叠加整合形成意境,体会到作者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时,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表现出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形成立体的意象群意义。扣住课后练习,依据文本特点,挖掘考点有关的知识要素深入训练,给学生解析清楚练题与考点的联系,怎么从练题题干中发现解题思考出发点,寻找文本语言词句与题干思维要素之间联系,挖掘答题要素,整合答题要点,此前已有分析,不再赘述。培养学生习得解读考点知识要领的能力,梳理整合答题要点能力,总结解答考点的思维规律。

进一步细化考点,深化训练。《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利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就可以指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评析语言特点,赏析表达技巧。对写景的句子的理解把握,就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多角度指导学生鉴赏。在鉴赏之后更重要的是总结鉴赏的方法和思维规律,让学生真正获得鉴赏评价文本的本领。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往往截取考点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细小方面拟题考查。如果不对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方位的运用语文知识系统结构和方法系统结构,考场上很难快速应对试题的变化。构建这样的知识系统结构,必须把知识点有关的方法作为第一把握要务,特别是对解读知识的方法、途径、步骤做到了如指掌,才可能在遇到万变的试题时,抓取关键信息,读破试题考查的方向、知识点,寻找答题要素,提炼要点,整合要点,构建答题要素框架,形成明确的较完善的答案。构建这种方法系统结构,只有在训练中才会有真感受,获得第一感觉,建立灵活多变的应变体系,增强应变力。

课内学习教材,习得考点涉及的知识、方法和规律,课外自主运用有关知识、方法与规律,自主解决读写问题,巩固知识和方法,形成能力。这一过程中必需将考点涉及的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建立自动化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促进教材知识(从必修到选修)——课外文本的知识(从练题到自选文本)融合为完整的考点知识系统,实现课内课外整合如一,建立与考点知识有关的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和规律系统。在自主学习中检验有关知识和方法系统的有效性,修正补充知识系统,变更完善方法系统,形成适合自己的快速解决语文运用问题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有关规律系统。

高考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使用的材料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知识、方法和规律是不变的。只有整合所有学习过的资源,从中抽取出共通的知识方法和规律,感受应对策略的异同,区别细微变化,归纳共性,形成系统结构,才能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以课标为引领,以考纲为依凭,细化考点知识,着力把握方法与规律,从课内学习获得真切的感受,适度迁移到课外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活化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与灵活的方法系统,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作者通联:四川泸州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考纲课标考点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