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色语文 原味教学

2016-05-30赵晓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原味背影师生关系

赵晓勤

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失”问题,谈到了语文的“遮蔽”与“去蔽”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倒觉得无论是之前的语文教学争论,还是此次关于《背影》教学的观点碰撞,争论者其实也有迷失的地方。语文教学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寻语文之本色,以原味去教学,当是根本。

一、本色语文,是关于语文本义的基本理解

当下的语文被赋予的意义太多,语文前面加上不同的定语或标签,遂成了不同教学风格的语文,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理解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是应当“破障”的,这些障碍就是关于语文的诸多粉饰。苏教版初中语文将《背影》放在八年级上册,经过了初中一年语文学习的学生,在初读《背影》一文时的第一感觉,某种程度上讲就应当是教师对语文的初始性理解。

《背影》一文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写的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送行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以类似的形式在不断地重复着。有过外出求学经历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父亲送自己上学时的情形都差不多,亲情永远是这个过程中的主题。因此,“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朴素话语的背后,“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一简单行为的背后,永远是天下父亲一样的关爱、呵护子女的情怀;甚至那段经典的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笔者看来这在今天的生活中也不陌生。至于父亲的青布棉袍与“我”的紫毛大衣之间的区别,今天仍然是大多的普通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的差异,这就是中国典型家庭中父子(女)关系的体现。因此对于《背影》一文的理解实在是不要那么复杂,感知父爱未必要通过《背影》一文来进行,而将《背影》一文中的细节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进行比照,去寻找学生生活中类似于《背影》中的细节描述,倒是引导学生领略真语文的良好途径。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本色语文的主旨所在。

理解了这样的语文本义,在教学设计之时就不必寻找太多的华丽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精美的幻灯片所投影出来的父亲爬过铁道的图片所显露出来的意义,远不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父亲曾经为自己所做的类似行为的意义。

二、原味教学,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解

前些时候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个概念叫“素读”,笔者感觉这个概念特别好,因为素读意味着去除雕饰,可以还语文教学一个原味。

素读语文指明了原味教学的味源,“素”即不加粉饰,“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行为,无论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主张,离开了读,永远是品味不到经典文本中的味道的。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次去读《背影》一文:初读文本时,是让学生去了解文本结构,知道作者起初遇到的“祸不单行的日子”;知道父亲为了送作者而给自己买橘子;知道父亲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再读文本时,让学生知道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宽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知道父亲送自己的过程中“踌躇”所为何来,知道买橘子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知道“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背后父亲的无奈。三读文本时,让学生理解如果是自己(学生)“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那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这一角色所承担的压力,从而理解后来的“触他之怒”的缘由与苦衷;理解为什么看到父亲买橘子背影时“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理解文末“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何以催人泪下。

根据经验,学生经过这样的三读过程,很多教师原本准备声嘶力竭地讲授的知识,能够自然呈现。因此,教《背影》(以及其它的很多经典文本)一文,实在是不需要太多的文史哲的佐料,只要让学生去读,很多味道就会自然出来,这些味道不是带有添加剂的味道,而是语文的本味。而读的过程则自然是一个原味教学的过程。

需要素读的不仅仅是经典文本,其实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生活中原本存在许多有深意的地方,但这种意义只有经过读才能体现出来。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本色原味,构建了基于语文的师生关系

本色语文,原味教学,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语文教学,无非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与经典文本进行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价值体现的基础。真正好的语文课,永远不会让学生腻味——这是一个勇敢的判断!某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用一节课打动学生,可日常教学中师生的长时间相处,却不可能永远处于那种超感动的状态。因此,原味与本色才应当是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牢固建构的基础。

在这样的关系中,文本及语文教学充当了师生关系的纽带,师生因语文而有了情感交流,而语文则因为这样的关系构建而彰显出其存在于课堂上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背影》一文是属于朱自清的,也是属于语文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如上所述,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出与文本细节类似的情节,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所在。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何尝没有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

参考文献

①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语文教学通讯(B)》,2014年第10期。

②韩军:《〈背影〉课七说》,《语文教学通讯(B)》,2015年第4期。

③孙琪:《解构“经典” 重构〈背影〉》,《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2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九华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原味背影师生关系
原味天下:筑梦电商 服务“三农”
两个背影
背影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背影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原味·秭归端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