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解脱的四个层面

2016-05-30林丽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命官场陶渊明

林丽钦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意趣,让文人雅士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 41 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他终于在周而复始的分裂中理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永隔,终身与自然亲近的宣言。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顺随和对造化的臣服参破中,陶渊明完成了自我解脱。全文从四个层面对生命觉醒,人生解脱进行了阐释。

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解脱是摆脱“形役”

陶渊明生命的觉醒首先表现在他意识到身心分裂的传警告急。全文从“心”和“形”的关系展开。“既自以心为形役”,“形”指的是躯体,“心”指的是精神的追求与憧憬。此句交待身心之间的南辕北辙,严重分裂。心想自由翱翔,而身体却沉陷虚假浮滥、利益谋算的官场,不得不为“口腹自役”。这种不能身心合一的困境,带来的紧张与冲突,是心灵痛苦的根源,难免要“惆怅而独悲”。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摆脱身心分离的困境的表现,便是作者清醒认识到“今是而昨非”,与临深履薄的官场生活彻底告别。落脱世故,回归田园为的是恪守求真,不再劳神损身。当他终于摆脱了被视为“迷途”的官场,回乡之路身轻气闲、意似飘风。这种摆脱“形役”的感觉——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飘逸绝尘,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义无反顾。错觉里船行太快,时光太慢,一个“恨”字让陶渊明的焦急一览无遗。

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解脱是傲世心安

回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园子,“僮仆”“稚子”迎面而来。虽然是仅能“容膝”的弹丸之地,却是逃离现实樊笼,远离名利羁绊,寄托心灵最好的场所。既已到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所期待的生活就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杂诗十二首》其四)。乐享天伦,诗酒交欢,人生夫复何求;他渴望的就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清淡自持,笃定坦然。不忮不求,哪里都可以光风霁月。在这里可以用无所求的高傲应对身陷官场的折腰乞怜。当窗而坐,傲视人生。“眄”,意为“斜着眼睛看”,这个深得其乐的神情正是心不为欲累,形不为物役才能深悟的有酒怡颜的情趣和傲世心安的境界。当世人在发动战争、追逐权力、积累金钱……陶渊明给了自己一个可以任性发呆的庭院。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随意所适,风光处处。他看到了一个令人迷醉的画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情此景,会者近尔,迷者远乎,是追名逐利的人只配错过的风景。只有尘埃落定后的心安理得,方能妙悟大味至淡的自然真境,从而解脱了各种利害纷扰,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解脱是生的喜悦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要对车马喧嚣的官场不留余地地否定,以息交绝游来营造与坚守内心的世外桃源,打开另一个海阔天空。这种决绝告白着陶渊明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世与我而相违”,实是他的心之所感,不稍隐讳。“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他只要这样平凡纯朴的欢愉,来守护不同俗流的心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只要乐享琴书,与亲友述古畅怀的温馨,来营造自我的精神家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桃柳抽芽,繁荫夹道,春水灵动,流泉淙淙,生命的喜悦理应如此。当万物在自然中蓬勃舒展,人有什么理由用名缰利锁让自己在虚假浮滥的困顿中萎靡“交病”?生命的喜悦是参与自然的生生化育,是感受丘壑的婉转曲折,是抚触生命的自由绽放。“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翠绿鲜活的光阴怎忍再错过,今夕何夕,只恐觉迟的念头萦之不去。李泽厚说,只有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四、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解脱是无惧无忧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天地赋命,生必有死,有什么事情值得首鼠两端?既然死亡对生命的颠覆无人可拒,何不将死亡的焦虑痛苦代之以坦然接受?“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两句悔不当初的扪心自问,确实把陶渊明的曾经的彷徨和当下的痛悔刻画下来。在时间的无涯里,生命的盛衰无常,人生的得失进退,终如云烟过眼。所以,名利富贵和帝乡仙界都不过虚无缥缈之物,并非人生的必然追求,何必惶惶然不知所措,苦苦强求?解脱触手可及,又被一再错过,何不趁此良辰胜景去“植杖”“耘籽”,去登高“舒啸”,去临水“赋诗”,追求一种“冥忘物我”的天地境界来替代向外求得的期待和忧虑?登高可以畅怀,临流能够清心。让自己的形体消融在自然之中,才能带来精神上的彻底解放、愉悦与舒适。参破生命到不了的长度,接受人生到不了的高度,那些主动放弃的虚名浮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心灵的怡然轻松。如此,才能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乐夫天命复奚疑”,“复奚疑”三个字充满了坚定的“归去来”的意志,与题目遥相呼应,这三个字辛酸疲惫又来路迢迢,真是道尽一切。

陶渊明退回到田园之中,他找到了一种隐身与匿名的快感,与亲故诗酒交欢的快感,以自然的名义逃避官场折磨的快感。《归去来兮辞》是经历大悲痛、大忧虑后的大喜悦、大解脱。这种解脱并不刚强猛烈,他在拯救心灵的道路上挣开虚名浮利的羁绊,用傲世心安的境界感受自然真境中的生命喜悦,在无惧无忧中乐天安命。即使生逢乱世,亦可以换来隐雅的风流别致。这样他的心终于在剑拔弩张的撕裂中得到安放。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日落时分,湖水被天光层层染红,渐至夜色浸染,晨光熹微,陶渊明衣袂飘飘,船行如风,背后是动荡不安的晋朝天空。从陶渊明的逃离中,许多文人获得了如释重负的解脱智慧,这也成为了他们世界观和性格的一部分。

[作者通联:福州延安中学]

猜你喜欢

天命官场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天命夫人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