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探究

2016-05-30任赞金

新教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榜样

任赞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要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就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材苦口婆心说道理,学生心领神会,表面上看好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一出校门,学生就将老师的课堂教育忘得一干二净,原有的行为习惯仍然在主导着他们的行为。

那么,该怎样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一致,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呢?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说教,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一系列课堂活动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一、再现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要让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成了空洞的说教。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观点、概念、道理还原到现实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认识。例如,在上交通安全教育课的时候,学生的认知一般较肤浅,往往会存在一些侥幸心理,认为交通事故离自己很遥远。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发生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用事故现场的视频来刺激学生的神经,或者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关悲惨交通事故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知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有多么可怕,轻则身体受到伤害,重则危及生命,给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危害。让他们明白,只有小心谨慎,不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才能远离交通事故的伤害。

也可以通过公布一些权威部门发布的,每年全国由于小学生违反交通规则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的数据,让他们知道,违反交通规则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让他们明白,这些事情并不是离他们很遥远,而是就发生在他们身边。教育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把马路当成游戏场,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这也是珍惜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二、在辨析中明理,在生活中导行

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品德教育中,小学生对一些观点不是很理解,认识较模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理不辩不明,只有明白了道理,认同了观点,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一些思想或行为在学生中存在争议。比如,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还有“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两个主题内容时,当教师提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有些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别人不站在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什么我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若真是这样,我岂不是吃亏了?像这类在学生中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各持一种观点,进行辩论。教师相机进行组织引导,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由,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明确行为方向,使辩论双方达成共识。在学生对问题有了正确认识之后,还要适时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比如,有些学生常因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小事闹矛盾,这时,教师就可引导矛盾双方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结合课堂所学观点,各自谈想法,相互谅解,从而化解矛盾。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三、发挥榜样作用,促进习惯养成

小学生品德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身边的榜样是“发展的现实和可能”的最好注释。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期正处于模仿阶段,对让自己敬佩、感动的人物都会产生模仿的心理冲动,如果榜样人物与自己年龄相当又是身边的,那对学生的影响力将更大。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榜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在讨论中学习内化,学生就会以榜样人物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我的家庭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母之爱外,还可用身边榜样人物进行感恩教育。先让学生列举在校或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为父母分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替父母干家务的好孩子,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与他们比,你做得怎样?今后你将怎样做个好孩子?最后,要学生回家后学习榜样人物,每周做些感恩父母之事,并记录下来,在以后的课堂上汇报交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学生认可、易学的榜样人物,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感恩教育实效。

四、开展课堂活动,体验生活情境

品德教育如果仅仅是说教,而不让学生参与活动,其教育效果收效甚微,这也是以往品德教育实效性差的根源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体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情感,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自觉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如教学“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时,要达到让学生富有同情心,生活上能真诚帮助残疾人的效果,课堂上就要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活动。比如,开展“体验独臂残疾人的艰辛”的活动。先让学生把一只手背到身后不许动,然后,用另一只手系红领巾、拿书包里的一本书等。有的学生站起来用牙咬,有的学生憋红了脸用脖子夹,用尽了各种方法,还难完成任务。最后,让他们交流活动过程的感受。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感慨:没有双手,连一件简单的事都难办,残疾人的生活太艰辛了!当学生有了独臂残疾人那份艰辛的真切感受后,更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更会由衷地产生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并将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心、帮助残疾人。

总之,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就要打破以往“说教”的格局,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使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社会生活中开展体验性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一小学〓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榜样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论茶的君子品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