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造出行市场的“淘宝”
2016-05-30九州
九州
基于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滴滴快的在资本的推动下“野蛮生长”,而后又在资本的撮合下成功“联姻”。合并后的滴滴,都干了些什么?新的打法是什么?
提前一天,打开滴滴出行App,选择一个出行方案,安安稳稳睡一觉后,第二天如约搭上一辆顺风车、快车,或者适合的巴士,或者能和一位聊得甚欢的司机,一路聊着天就到单位了。上班族们曾经路上的疲于奔命,如今似乎变成了一场愉快的“旅行”。
而晚上下班后,与朋友或是客户聊天、应酬,小饮怡情后,不用亲自开车,叫个代驾也可被送回家。
没错!以滴滴、快的为主导的打车软件诞生后,人们的出行变得如此容易,如此轻松。而基于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滴滴快的们在资本的推动下实现了“野蛮生长”,短时间内市场得以如滚雪球般壮大。
作为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打劫者”,滴滴出行在三年间,从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公司,迅速发展到一跃成为估值165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锋。作为OTO(线上到线下)公司,滴滴的“野蛮生长”背后,有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有钱任性砸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的交通领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人们真正可以选择的出行工具很有限,而公交、地铁和出租车的运力,又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尽管互联网在交通领域早有应用,但与过去10年相比没有本质改变,都是基于搜索、大数据挖掘的垂直分类信息的匹配。不过今天,由于应用场景的变化,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爆发了更大的价值。智能手机、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的发展,给打车软件的生存与突破奠定了基础。
滴滴、快的能够成功杀出来,正得益于此。
然而,需求最旺盛的市场,也一定是最激烈的战场。可以说,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行业比打车软件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2014年整个上半年,滴滴和快的两家出行服务商,双方各自“烧”掉十五六亿元来拼市场,其疯狂程度令人咋舌。以占上风的滴滴为例,其日订单从100万做到570万,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当时的滴滴,只有出租车业务,其他业务还未上线。
滴滴是如何通过“烧钱”保持快速增长的呢?
第一阶段:补贴。当竞争者之间都在用“我总比你多贴1块钱”的策略时,滴滴则是在做12-20元的随机补贴。而这个策略,使得用户体验游戏化,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成本,也让对手无法跟牌;第二阶段:发钱。用户领取打车红包,无论多少钱,都会直接放到你的“钱包”里,要花就只能用来打车;第三阶段:发打车券。收到红包不一定去花,但打车券则会更精准,每打一次车都可以直接使用。
同时,滴滴在这个烧钱的市场营销阶段,与异业、同业公司不断合作,各个品牌都在帮助滴滴造势,甚至一周就有几十个合作达成。通过前期的营销策略,滴滴在抢占市场份额上获得了先机与优势。
构建“规模+体验”的竞争力
然而,半年内投入十五六亿的烧钱速度,对于融资扩张的压力无疑非常大。同时,移动出行领域的鼻祖,来自美国的Uber,也开始对中国市场发动“进攻”。“内战”再这么打下去,恐怕谁都别想站稳国内出行市场。
对于陷入了僵持战的滴滴,听从了许多投资人的劝诫,加之滴滴、快的股东和战略投资方均有意愿推动两者合二为一,管理团队达成默契,最终滴滴和快的这一对曾经的欢喜冤家,在2015年的情人节正式联姻。合并后的滴滴掌舵人,程维也发出了“誓言”:“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而这一合并,滴滴快的成功占据出行市场大半江山。可谓有效制衡了Uber这个外来“野蛮人”,同时也甩开了其他出行服务商的竞争。
外部投资者的助推,让许多创业企业可以瞬间成长、崛起。借助滴滴打车带来的人气,滴滴随后陆续推出了快车、顺风车、专车、代驾、大巴等业务,也给Uber这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来了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靠补贴能长期生存,补贴的目的是培育市场,市场做好以后,真正的硬仗——如何做好产品战略、做好产品、做好用户体验则是更大的挑战。滴滴的逻辑是,“大规模地连接和匹配出行人群”后,自然能够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而规模越大,成本自然就会降得越低。
与此同时,在滴滴看来,当用户在一个平台上持续获得更好的体验,乃至形成习惯时,就会削弱对价格的敏感度。滴滴意在用“规模+体验”,形成自己极具特色的竞争力。
抓住场景消费的一切商机
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成立三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
此时,滴滴战略目标和定位都十分清晰:要做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旗下业务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巴士。
11月9日,滴滴代驾在北京对外公布了上线百天成绩单,并推出了“代驾+”战略计划,也就是扩大代驾服务使用场景,进军商务、旅游、陪练等领域。“代驾+”还将分期逐步推进,首期滴滴代驾会推出“专属司机”。用户在商务出行、自驾游等长时间使用代驾服务的场景下,可呼叫一位“专属司机”。为此,滴滴代驾还将建立一套“司机标准化培训体系”。未来,司机在滴滴代驾平台上注册信息时,可表明自己想要专注的方向。在后续的考核和培训的过程中,司机即可得到相应培训,而第一批“专属司机”服务已于2015年年底推出。
合并壮大之后的滴滴,不放过任何与用车相关的生意。
2015年11月24日,滴滴出行战略入股饿了么。饿了么的同城配送体系,将接入来自滴滴出行的汽车运力。滴滴负责为用户配送三公里之外、跨城区的外卖订单,由空间更大、速度更快的汽车进行直送,或者完成干线运输后交由电动骑手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而这次战略入股,意味着滴滴要借此打入外卖市场。
一叶之秋。仅从滴滴这几项业务拓展来看,就不难发现,滴滴不仅仅是一步步进攻出行市场,而且将自己的垂直业务不断做细做透,事实上就是要打造出行领域的“淘宝”。在做一个移动出行的综合入口的同时,也慢慢变成一个生活服务O2O的超级App。
接下来,滴滴还有更大的野心:不仅是打通出行领域的垂直服务,还要变成智能出行助手,进而预测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附近交通状况,提前安排好合适的出行工具,并打通汽车流通和服务产业链。
就在近日结束的互联网大会上,滴滴出行董事长程维表示:未来滴滴要构建一张全球出行的网络,成为一家以大数据驱动的公司。“如果说,前20年互联网的发展是用互联网连接一切,那么未来30年是云端的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驱动一切的时代。”他如是说。
而目前,面对外界纷纷对滴滴持续烧钱,商业模式不甚清晰的诟病,程维强调:“行业竞争还很激烈,不该赚钱的时候赚钱是灾难。”他坚信:凭借不俗的战略眼光、业务布局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滴滴足以在未来真正成为出行市场的“淘宝”。
管理点评
跨界与颠覆带来的行业格局大洗牌,使得所有行业都将互联网化。只有掌握了互联网的两大命门:跨界打劫和造反颠覆,才能在未来的商业格局中占据优势。滴滴改变了传统交通市场的格局,培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现代化的出行方式。其中,滴滴的“场景化营销”做得非常成功,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抓住了“用户移动化”,点燃了“用户情绪”,而通过“用户数据匹配”,可以使用户获得好更好的体验。可见,场景营销能让受众顺理成章地作出我们期待的选择。
点评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李光斗
责任编辑: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