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与研究

2016-05-30何玲

科教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探索心理健康

何玲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致使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如何解决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了自考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自考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考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自考生 心理健康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8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lif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other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 self-taugh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extremely urg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f-taugh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of self-stud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on the basis of study and solve self-taugh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lf-taugh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evel, promote self-study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lf-taugh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xplore

全日制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全日制大学正规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近几年来,国内自考主力军已由过去的在职人员和成人逐渐变为高考落榜生以及待业青年,学习方式也由完全自学慢慢演变为依托社会助学。随之自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从根本上了解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解决自考生的心理问题成了重中之重。

1 自考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对于正规本专科学生,自考助学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性往往会使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存在困惑与矛盾,这是自考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些困惑与矛盾的主要诱因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自身处境。①

1.1 自卑感

许多自考生因高考失利而选择全日制自考助学去圆自己、家庭、亲朋好友所期盼的“大学梦”。在求学道路上,自考生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受尽挫折,这些挫折让并不完全成熟的他们遭受了创伤,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渐渐变得自卑起来。虽然自考生与统招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但因自考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够稳定,面对曾经的高考失利,极易让自考生觉得“自己是杂牌军”,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悲观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1.2 苦闷感

虽然自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自考生大多对自己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偏弱,缺少全日制本科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认同感差,因此用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意识并不强烈。与全日制本科一样,每学期自考生都会开始和结束多门课程,往往课程进度较快,并且课堂教学都是提纲挈领,更多地需要自考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通过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点。而自考生并未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方法,导致功课跟不上,从而引发苦闷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1.3 无力感

对于小部分自考生,在学业上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更多的只是迫于家庭环境的压力,来学校混混日子。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想通过努力获取自考文凭,可是自考课程繁杂,专业课知识点难以消化,使得这部分学生成绩提升困难,慢慢消磨了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中不乏有学生未能坚持到底,或是放弃回家,或是改成了学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参加成人高考。②

1.4 忧虑感

当前,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就职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学历层次主要为专科和本科,无法满足市场上高学历的需求。同时,社会上对自考文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考生存在偏见,再加上每年大学生就业总数的递增,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自考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自考毕业生忧心忡忡。

2 自考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抗挫折能力差

自考生大多来自应届或往届高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发现自考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曾经高考失败带给的痛苦体验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将来。读书过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难,但自考生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功课跟不上,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情绪也受到影响。③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境富裕,自制力、抗压性都明显不够,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就业形势对自考生形成巨大的壓力。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有自考、成教等学历的学生,致使自考生在人才市场应聘时处处碰壁。另一方面,自考生虽享有和全日制统招生一样的教学过程和资源享有,但仍习惯性的认为,全日制统招生是学校里的“正规军”,自考生是“杂牌军”。这种对自身的偏见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同时,自考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能认同自己的身份,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2.3 学校环境影响

自考生的主要时间都在校园里,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都会给学生带来冲突和苦恼。一方面,自考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之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转变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那些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欠缺的学生,会无法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自考生想要拿到毕业文凭必须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这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的部分自考生來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持续的考试压力下,极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2.4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自考生是出于某种压力而选择来校读书。比如一方面学生家长碍于面子,将学生送到学校读书,以免遭到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学生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将学生送到学校“托管”,之后便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学习内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不能做到快乐学习。

2.5 家庭环境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心理障碍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针对自考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尤其当下自考生多为九零后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护下长大,虽然孩子没能考上普通本科,但家长依然希望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实现家长的梦想,但终究因为基础差、效率低、学习结果不如意等原因,消磨了学生意志,削减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悲观、自我评价低等心理问题。同时,部分自考生因受到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有长期病患等影响,造成心理阴影,存在不安全感。

3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开办自考助学班,除了要传授他们知识外,还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高校自考助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强化积极的心理引导

影响自考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熏陶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帮助同学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二是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如元旦晚会、知识竞赛、篮球比赛等,使自考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释放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咨询网络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前边,从而避免出现或发展为心理疾病。首先,针对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快速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对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其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按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做到及时关注与干预,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转介。最后,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实现形式多样化,如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给来访者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指导他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一是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接受市场化的就业。二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④三是通过学校推荐、互联网等其他有效渠道,引导毕业生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即使面临失败,也能调整自己,改变择业期望值,修正择业意向。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都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一线工作者,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等相关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只有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自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理比统招生更为复杂,作为高校工作者需要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考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重视,只有自考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注释

① 刘畅,吕淑珍.高校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46-47.

② 刘洪波,刘文丰.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2-133.

③ 张辉.自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成人教育,2006(8):59-61.

④ 王萍.新形势下提高自考生职业竞争力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2(28):236-236.

猜你喜欢

探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