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影响农村婚姻稳定的原因和对策

2016-05-30冷文益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策

[摘要]农村家庭婚姻的稳定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的人口过程、结构和变迁的变化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生育制度和生育意愿,人口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些因素成为农村婚姻稳定变化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应需要采取的相关政策可以从婚姻观念,发展经济,转变生育观念和延缓人口步入社会的时间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关键词]农村婚姻稳定;人口社会学因素;对策

家庭婚姻一直是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学界对于婚姻家庭问题的探索不断。近年来农村的离婚率极大走高,反映出农村的婚姻稳定出现了变化,也让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农村的婚姻稳定问题。目前的主要研究角度有法律角度、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但是聚焦于人口学角度,从人口的变化研究农村婚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选择从此角度出发,对农村地区农村婚姻稳定问题产生的人口背景因素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其应对之策。

一、农村地区的离婚现状与研究视角

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通过婚姻联接成的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发挥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一半的人在农村,农村的婚姻稳定问题更不可以疏忽。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国人口矛盾在近几年充分暴露,目前农村的婚姻稳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湖南宁乡县为例,2005年农村离婚率占总离婚得69.99%,到了2010年农村离婚率就占了总离婚77.78%[1],反映出农村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已经超过了城镇离婚率的趋势。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宁乡的案例仍属于个案,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的离婚率依然是高于农村的。

婚姻家庭结构的研究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人口群体处于不同的婚姻家庭结构会有不同的人口过程、结构和变迁。反过来说,不同的人口过程、结构和变迁又反作用于婚姻家庭结构。“婚姻是由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2]人口过程、结构和变迁都会导致男女数量、结构和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婚姻的变化。

婚姻研究的学者对于婚姻的稳定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徐安琪和叶文振的研究从婚姻的质量、成本变量、婚前因素、夫妻异质性、双方互动模式、控制变量和婚姻替代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六个要素的实证分析能较为实际的体现中国婚姻的主要特点。因此,笔者借鉴他们的研究模型,以婚姻的质量、成本变量、婚前因素、夫妻异质性、双方互动模式、控制变量和婚姻替代为基本要素,从人口过程、结构和变迁在这几个要素的不同表现,研究农村婚姻稳定。

二、影响婚姻稳定的人口社会原因

(一)人口生育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夫妻感情

从徐安琪和叶文振的研究来看,多子女有利于减少夫妻的离婚意向。他们研究发现“每增加一个孩子,就会使父母的离婚意向单位下降12.3%。”[3]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特别在农村地区严厉的贯彻一胎政策。控制人口的政策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使80年代,90年代结婚的夫妻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表现为80年代开始大量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并伴随经济的发展,生养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和农村地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目前农村地区青年夫妻生育的孩子数量是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的生命周期是与生育孩子这一人口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在婚姻中孩子是夫妻的情感与生理互动的结晶,也是血缘联系的唯一纽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夫妻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得夫妻间的联系纽带严重松化。表现为农村家庭内部联系脆弱、夫妻信任的危机和家庭成员合作机会减少。另外,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就是夫妻孕育和培养精力投入的体现。随着孩子数量减少,夫妻双方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会逐步减少。农村孩子数量的下降让夫妻在承担家庭生育责任之外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把这部分多出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家庭之外。

(二)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离婚现象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年末人口统计显示:2014年末,我国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376(万人)。[4]中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男女比例失調又会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影响农村的婚姻。直接表现在,农村长期“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喜欢生育男孩,即农村本身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

1、由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加剧的早婚现象导致农村婚姻基础不稳固

早婚对婚姻的结构稳定有极大的负面作用,早婚也就意味着不能以一个审慎的态度对待婚姻,致使农村青年对自己的婚姻错误估计造成的婚姻不匹配时刻威胁着婚姻的稳定。理论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思想的解放,农村的早婚现象应该逐渐下降,但近年来农村的早婚却是愈演愈烈。究其根源就是农村自身的比例失衡和城市的婚姻挤压致使农村的青年不得不承受婚姻重压。凸显在农村的大龄青年在婚姻市场上处于极度被动的地位,滑向光棍行列的成为大龄青年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农村家庭的父母纷纷选择倾其所有在儿子低龄阶段采取婚姻攻势尽早结婚,以防落入光棍的队伍。农村的早婚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冲击下难以遏制。早婚使农村青年的婚姻有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许多早婚的夫妻在婚前理想化的婚姻很难在农村的婚姻现实中得到实现。此外,早婚的农村青年的婚姻物质基础与情感基础都是相当的脆弱的。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父母的包办,感情基础大多不够结实。而且他们的婚后生活面对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又是他们在脆弱的婚姻难以支撑的。

2、由人口比例失调引起的可替代性资源变多催化了离婚意愿

男女比例失调让女性除了在婚姻市场上获得了主动地位,也让女性在婚后有了更多的男性替代资源。替代资源使女性的选择空间变大,却反过来破坏了婚姻的稳定性。替代资源的大量客观存在会极大的刺激了女性替代意识的产生。更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势下,大量的农村青年选择进入城镇打工,夫妻的分离使婚姻功能弱化,夫妻出现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替代意识的产生。而在身边又普遍存在的替代资源,增加了替代机会。

(三)人口流动加剧造成农村婚姻家庭生活面临严重挑战

城市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稳定也因为人口的流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的变化,城市文化新观念对于原有的农村婚姻观念发出了挑战。传统农村地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观念一直得到存续,许多共同生活并不幸福的夫妻“将就”着他们的婚姻。特别是农村的女性青年在婚姻中大多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在婚姻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在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农村人思想的城市化过程。在婚姻自由的城市文化陶冶下,平等的婚姻观念让过去的男尊女卑思想不得不遭到质疑。新的观念注入使许多“将就”的夫妻出现了婚姻危机。第二,夫妻单方进城的农村婚姻家庭,在夫妻双方长期的分居的过程中会呈现新的变化。大多数农村青年都离家太远,回家的成本太高,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困难。时空的距离让夫妻双方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能常态化,在精神难以相互扶持,情感缺乏共鸣。

(四)受教育程度促使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攀升,掌握的信息也更为丰富。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夫妻双方对于婚姻的期望指数提高,他们不仅对于婚姻的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更高,同时对于婚姻给以自己的精神享受也有更大的期待,对于对方在婚姻中扮演的家庭角色要求也就提高了,对于婚姻满意程度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夫妻“夫唱妇随型”关系受到了挑战。这些更高的婚姻要求都受到目前农村本身落后性的限制,也就成为了农村婚姻的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女性劳动参与率与职业发展可能性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女性的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大多数的农村女性在接受了义务的教育后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已经不成问题,也让她们能直面现实社会的各类挑战。她们开始不需要在婚后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有了扩大交往网络的基本素质,能够走出原有的社区。独立的女性个体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不断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二者间转换。婚后女性在婚姻幸福感不能满足、婚姻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不再“忍辱负重”。自身独立的经济能力有更强的自主性,即使婚姻破裂仍然没有后顾之忧。

三、保持农村婚姻稳定的相关对策

农村婚姻不稳,农村家庭的必然有分崩离析的危险,农民的幸福生活也就是无稽之谈。所以保持农村婚姻稳定事关农村的稳定大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部分。

(一)构建新的婚姻观

构建新的农村婚姻观念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婚姻观念直接变现为人在婚姻中的行为。扭转农村的婚姻观念直接影响婚姻的稳定。目前,农村的许多婚姻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的婚姻状况了。过去的夫权型婚姻观念虽然客观上有稳定婚姻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是一种非正常的稳定。即它本身是落后的、腐朽的观念,是一种不合理的婚姻压迫,它使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不能得到伸张。然而,一些不当新观念引入又使许多农村青年在反抗夫权型夫妻形态的同时轻视婚姻,视婚姻如儿戏。这就需要广泛的运用媒体宣传拒重视婚姻、婚姻平等对话的社会观念。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积极作用,走进农民的家庭之中,把正确的观念输送到农民的头脑中,使夫妻之间可以有良性的互动,寻找夫妻在维持家庭和谐的平衡点。

(二)引导正确的生育观念

2015年国家开始准备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从家庭婚姻结构稳定来看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农村的生育观念近年来有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农村青年夫妻在面对二胎时持保守态度。除了在生育政策上放开,还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配套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此外在积极引导农村家庭由一胎向二胎的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优生优育观念,使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既要保持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谋布一个发展的成长环境。增加婚姻中夫妻双方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成本,担负更大的家庭责任,从而将农村的青年夫妻将视线重新回到家庭之中。

(三)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开办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普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让农民致富在家乡。不仅要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减少农村青年的外出流动。而且还要通过农村的经济优势回流已经外出的农村青年。实现农民创业就业在乡村,实现农村青年就近迁移,减轻农村的男女比例的失衡程度。从客观上稳定农村的婚姻家庭结构。

(四)延长农村人口受教育时间

农村青年大部分完成的都是义务教育,继续学习的比率在农村青年的比率不高。这部分青年大多在14到16岁之间,由于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得不过早的进入社会生活中,他们进入社会生活中就迅速的面临婚姻问题的考量。特别是许多女青年在未到法定的婚龄的年龄段就已经成为大量男性的“抢夺”目标。职业中专的有效推广是目前现实条件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当然尽力的寻求教育公平,保证农村人口公平升学應该成为教育部门需要秉持的正确理念;而普及高中教育则将是未来延长农村人口教育时间的必然趋势。尽量延长青年受教育时间,可以让他们在学校中掌握正确的婚姻理念,能对自己的婚姻有一个更加成熟的思考,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婚姻破裂的风险。

四、结语

农村婚姻是当前的一个重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婚姻有了新的变化。从人口社会的角度来看,各种人口的复杂因素是当前的农村婚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的政策方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对婚姻稳定产生积极的效果。综上言之,农村的婚姻稳定涉及多个方面,而人口的因素的变化则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贺建冬,龚再蓉:农村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湖南民政2010-11-01 08:32.http://hunan.mca.gov.cn/article/mzyw/jzgl/llyj/201011/20101100112708.shtml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6

[3]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103-112

[4]中国大陆男性比女性多3376万导致女性身价高?.新京报.2015年01月21日.07:53:29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1/21/c_127405138.htm

[5]石人炳.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6,(1):32-36

[6]王德福.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J].南方人口,2012,(2):37-43

[7]李建新 王小龙.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 2010 年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2014,(3):80-88

作者简介

冷文益,男,1995年生,四川中江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