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简论

2016-05-30张天远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

[摘要]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这一新的要素介入教育教学这个传统的系统后,国内各阶段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这一现象做了简单概述,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學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已经成为时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概念

宏观上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融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融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宏观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微观上将课程等同于教学,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倾向此观点。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初级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融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强调的是融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是优化教学,改善教学。但要考虑融合后的效率与传统教学方法孰优?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不应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融合的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1、课件使用偏离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

2、为了融合而融合

个别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融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

3、融合在曲折中前进

“融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融合”还是大有作为的。过分强调宏观论和过分强调微观论都是片面的。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堂好课应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2)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关键看学生的反应。

(3)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

素材库应方便在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不同的数字环境下使用。资源库建设还要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

(4)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融合”的根本性问题。在信息技术培训形式上,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在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在信息技术培训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参与式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光纤普及开展的。信息智能工具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我们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我国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业和国民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张天远,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