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中考快速提分

2016-05-30忘忧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岳家军渔父岳飞

忘忧草

渔父·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②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④,受物之汶汶⑤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⑥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选自战国·屈原《屈原全集》)

[注释]

①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物的官。屈原曾任此职。②淈(gǔ):搅浑,搅乱。③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酾(lí):哺,吃;糟,酒糟;歠,饮,喝;酾,薄酒。④察察:洁净。⑤汶汶:玷污。⑥鼓枻(yì):打浆。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做出高于世俗的姿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做出高于世俗的姿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屈原既放( ) ②何故至于斯( )

③新浴者必振衣( ) ④可以濯吾缨( )

2.与“举世皆浊我独清”一句中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举国欢腾 B.举头望明月

C.举大计亦死 D.杀人如不能举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B.子非三闾大夫与

C.遂去,不复与言

D.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4.与“新沐者必弹冠”一句中的“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D.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5.“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的“颜色”和“形容”都是古今异义的词,它们的古义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今义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6.“是以见放”从文言句式来讲,是一个( )句,下列句式与之不同的一项( )是。

A.帝感其诚 B.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C.其印为群从所得 D.胡不见我于王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8.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屈原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人格?

[参考答案]

1.①已经,以后 ②这里,这种地步 ③刚 ④洗涤 2.A(全) 3.B “与”通“欤” 4.C(位居第一,其他项意为“帽子”。) 5.“面容”和“脸色”(意思相同),“颜料,染料”和“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被动句。 D 7.①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②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③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做出高于世俗的姿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④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做出高于世俗的姿态,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8.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岳飞事亲至孝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②,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④,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⑤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释]

①吴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②宵旰(gàn):“宵衣旰食”的略语。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用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③注坡:谓从斜坡上疾驰而下,与“跳壕”同为当时军事训练科目。④统制:南宋军官名,隶属于都统制。⑤张俊(1086—1154):南宋人,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

[译文]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哭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飞事亲至孝( ) ②饰名姝遗之( )

③却不受( ) ④立斩以徇( )

2.下列句中的“尽”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召诸统制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尽人皆知 D.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与“师每休舍”中的“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客舍青青柳色新

C.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A. 哭之而育其孤

B.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C. 猝遇敌不动 D. 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5.为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②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③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7.这篇人物传记对岳飞一生的行事进行了总结,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岳飞留下的诗文不少,你最喜欢他的哪篇(首)诗文?请写出题目和其中的名句。

9.关于岳飞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知道的很多,他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参考答案]

1.①侍奉 ②美女 ③推脱,推却 ④示众 2.D(完;ABC义同:都,全) 3.C(停留、休息。A、B房屋;D舍弃)。4.B“阙”通“缺”,意思是“缺少” 5.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6.①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②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③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7.岳飞是一个事亲至孝、事上至忠、治军有方、关心百姓和将士的人。8.开放题。示例:我最喜欢他的词《满江红》,其中的名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开放题。示例: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猜你喜欢

岳家军渔父岳飞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岳父收徒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岳飞
岳飞故事稗钞·序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孙子列传
少年英雄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