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水浒服饰,寻访艺术匠心
2016-05-30何子芳
何子芳
导引
服饰即人物的衣着穿戴。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服饰的观察,我们可以推知一个人的性格、职业等等。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服饰描写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往往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浒传》,去研究这部名著中描绘服饰的句子,进而探究作者艺术创作的匠心所在。
服饰是一种有“个性的语言”。《水浒传》中的服饰,包括“服装”与“饰品”两个部分。服装类包括巾帽、衣袍、鞋靴等;饰品则包括簪花、文身、巾环等。
一、服装类
1.巾帽类
巾帽是头巾和帽子的统称。宋代文人雅士多裹巾。巾是由乌纱发展而来,因可随意裹成,天冷时还可以翻下来保暖,故被人们,特别是一般文人、儒生所喜爱。苏轼有“高人著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的诗句,说的就是大家都喜欢佩戴头巾。《水浒传》一书,巾的记录比较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有记录。第2回和第72回都描绘皇帝头戴“软纱唐巾”的记录。这种头巾又叫软翅纱巾,外形与乌纱帽相似,巾后垂有软脚,左右缀巾一对,应当比较高级。普通百姓所带的头巾档次低,形式多样,也比较随便,有猪嘴头巾、垫角巾等等,如第62回描写杨雄“戴顶猪嘴头巾”,以及铁臂膊蔡福“腰间紧系青鸾带,头上高悬垫角巾”。
帽子。宋人帽子已经千姿万态,但其装饰和保暖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不同的季节,人们所戴的帽子会有所变化。第2回中史太公“须发尽白,头戴遮尘暖帽”,第11回写道“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这里的暖帽指的是冬季所戴的帽子。夏季戴的帽子与冬季有所不同。第15回中阮小七“头戴一顶遮日黑箬笠”,笠是指用竹叶或竹篾编成的宽边帽,颜色或青或黑,箬笠则是用箬竹叶编成。这样的帽子既可以遮阳,又轻便凉爽。
2.衣袍类
衫和对襟大袖的袍是宋代男性的常服,这些服装皆从唐发展而来,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宋代的时代特点,融聚的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衫为单上衣,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
袍是长衣服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是人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宋代官员所穿的多为圆领衣袍。例如第56回中金枪班教师徐宁所穿的衣服“一领紫绣圆领”,第62回中柴进“身穿鸦翅青圆领,腰系羊脂玉闹装”,这两处的圆领衣袍是宋代官员朝服的标准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比如第15回写公孙胜的装扮“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
3.鞋靴类
宋人多穿鞋和靴。靴多为皮革和棉毡等制成,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吊墩靴是小说中常见的靴式之一。它是一种连着胫衣的靴子,靴筒长至膝下。如第2回跳涧虎陈达“脚穿一对吊墩靴”。第3回鲁智深“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这里的“四缝”是因为靴面由五块皮子拼成,故留有四条缝线,通常用于乐舞之士或者小官吏。官员的常靴为皂靴,是一种用乌皮或黑绢做成的靴子,皇帝百官都可以穿。比如第7回林冲“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第9回柴进“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第54回公孙胜“穿一双云头点翠皂朝靴”,等等。
宋代鞋有草鞋、布鞋、棕鞋等,是根据其材料来定名的,多为劳动者所穿着。一些贵族和士大夫们在平时外出游玩时也穿,但比较精美,样式繁多。比如第62回写柴进“足蹑珍珠履一双”,这里的珍珠履是指“缀珠之履”,较华贵。文人所穿的鞋子为布履或丝鞋,为用丝、麻做成。第61回吴用“着一双方头青布履”应当是用青布做成的,鞋子的样式为方头。
二、饰品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宋代人爱美,除穿着漂亮之外,还在装饰上下功夫。也就是在头上,在身体上,在衣服上补加饰品。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簪花
又称“戴花”、“插花”,是宋代一种很流行的装饰。杨万里有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是说鲜花都盛开到官员的帽子上了,就是因为当时的人,包括男人都喜欢在头上戴花。
小说第15回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破头巾”还要配“石榴红”,可见阮小五爱美心之强。“浪子”燕青更是出了名的爱美,他的经典装扮是“腰间斜插名人扇,鬓边常簪四季花”。“四季花”,说的是季节在变,花在变,不变的是爱美插花的本性。也正是这种爱美之心,让女性粉丝着迷,就连超级大腕李师师也为之倾倒。
2.文身
文身,又称纹身、刺青,宋代又有花绣、文绣、刺绣、锦体等别称。是指使用颜料或用针刺等方式在人体肌肤上进行描绘,以到达装饰的效果。文身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装饰风俗,过去多发生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据学者应劭解释,因南方人常与水打交道,故而断其发而文其身,“以象龙子”,意在模拟同类之形,以“避蛟龙之害”。宋代文身比较盛行。据宋元之际方回说,“井市人喜文身,称为刺绣”。有时也叫雕题、雕青。宋代文身起始于军中,多为下等军士运用,给人一种剽悍的恐怖感,让见者躲避不迭。后流行于民间成为一种时尚。
梁山好汉中,刺青文身者也很多:史进因其“肩膀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阮小五胸前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杨志看到鲁智深“脱得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病关索杨雄也“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而燕青的纹身更是美不胜收,“一身雪练也似白肉”,“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于他”。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文身。
3.巾环
所谓巾环,是指为固定巾帽穿拉绳带所用的环形物,材质多为金环、银环、玉环,宋代多为武人所用。《宋史·舆服志六》:“碾玉巾环一,桦皮龙饰角弓一,金龙环刀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既说明此事。
巾环本为辽金服饰,后由北及南,由辽金而至宋元明,巾环也逐渐由实用变成了装饰。《水浒传》中有许多关于巾环的描写。比如第2回中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钮丝金环”,第7回中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第35回中石勇“裹一顶猪嘴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金不换纽丝铜环”。这些人巾帽上都带有一对环,有的是金环,有的是白玉环,有的是银环,还有的是铜环,虽然它们在质料上有所差别,但都可以看出当时在巾帽上装饰双环的盛行。
服饰,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它承载着一定的民族元素,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体现着的是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反过来透过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也能探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1.欣赏服饰描写,推知展现人物性格
如果说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白,那么服饰则是无声语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着装,往往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例如第五十四回中写已经是副将的宋江:“头顶茜红巾,腰系狮蛮带。锦征袍大鹏贴背,水银盔彩凤飞檐。抹绿靴斜踏宝镫,黄金甲光动龙鳞。描金随定紫丝鞭,锦鞍稳称桃花马。”服饰中有大鹏,更有龙凤,这和当时各级文官的穿着差不多。宋江穿着这些服饰,就隐含着他希望做官,渴望得到重用的心理。
2.借助服饰描写,了解人物社会地位
不同的社会地位,所穿着的服饰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宋代,服饰更能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龙形图案,在封建社会为帝王专用,普通百姓若穿戴或收藏,都是死罪。小说第99回“阮小七杀入内苑深宫里面,搜出一箱,却是方腊伪造的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圭、无忧履……跳上马,手执鞭,跑出宫前”。这其中的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圭、无忧履都是皇帝专用的服饰,禁止其他人使用。阮小七因为贸然穿戴,险些为此丧了性命,最后被朝廷追回了官诰,贬为庶民了事,这体现了封建服饰制度的森严。
3.探秘服饰描写,推知人物生存环境
服饰是时代的产物,透过服饰,自然也能推知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小说第15回阮氏三兄弟的打扮,阮小二“头戴破头巾,身穿一领旧衣服,赤着双脚”,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披着一领旧布衫,露着胸前刺着的青郁郁一个豹子来,里面匾扎起裤子,上面围着一头间道棋子布手巾”,阮小七“头戴一顶遮日黑箬笠,身上穿个棋子布背心,腰系着一条生布裙”。这三兄弟的打扮是当时穷苦打渔人的典型穿着,也反映了他们长期生活在水边,以打渔为生的生活方式。另外,解珍、解宝“虎皮磕脑豹皮裩,衬甲衣笼细织金。手内钢叉光闪闪,腰间利剑冷森森”,这些衣着,展现的是猎户的基本包装。
4.感知服饰描写,了解当时民风民俗
服饰,是民俗的标志之一。感知《水浒传》服饰描写,我们能推知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和生产力发展。例如,整个《水浒传》,人物衣着五花八门,有丝织品,有麻织品,迎来送往,也都是赠送丝绸。例如第2回史进让庄客买了三匹红锦,做了三领棉袄子送给少华山寨的头领。第23回柴进取出绸绢,让人做了称体衣裳送给了武松。第24回“武松取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棉花并没有在全国推广种植,丝、麻仍是重要的服饰材质。丝绸,则是送礼的重要物品。另外,宋江“锦征袍花朵簇阳春,锟铻剑腰悬光喷。绣腿絣绒圈翡翠,玉玲珑带束麒麟”,衣着如此复杂,也传达出当时纺织、印染、刺绣等技艺的高超水平,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中国的服饰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相比较于其他文化,服饰更有其独有的个性特征。研读《水浒传》中丰富多彩的服饰描写,我们既能感知服饰文化背后丰富的时代价值,更会感叹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和知识的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