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军《背影》课例分析

2016-05-30李孝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韩老师韩军朱自清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是指充满新意并带有个性的教学构想,有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创意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因为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咏和感悟为学生奉献传统文化的大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还应是衡量语文教师业务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效能的重要载体。

韩军老师在《背影》一课中的创意解读来源于对这一名篇经典的反复阅读与思考,还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本文的用意,选取了独特新颖的教学角度。正如他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中所说:这是一个“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刹那主义:被忽视87载的人生观念”;“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背与‘影”。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韩军老师分析如下:

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忽略86载的“祖、孙”

《背影》不仅写了“我”和“父亲”,还写了“祖母”、“朱子”,祖母、朱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叫“生命”。这条“生命”既坚韧,又脆弱。

这是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象全链”。奶奶的背影是已逝的,父亲的背影是将逝的,作者的人生是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是未来。

三、生命的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了86载的“死亡”

《背影》一文三次写到“死亡“,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

父亲形象的风烛残年:这位年迈的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意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文中四次洒泪体现了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了86载的“背”和“影”

“背”与“影”两个字值得玩味,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了86载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小结:《背影》的主旨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感叹一切生命终将化成远去的“背影”。

上述庞大的文字信息量足以说明,韩军老师力求依据文本原貌,还原作者生活背景,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一下子站在了文本解读的新高地。特别是其中关于“背”和“影”的拆字解读更具有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利用汉字的会意特点解说了生之“背”、死之“影”的沉重负荷。鉴赏如下: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1.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

2.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

3.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乳房(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

4.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强烈冲击力。

5.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6.“背”的同义词是“负”。

7.“背”让我们想起“别”。

8.“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

9.“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

10.“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

11.“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

12.“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影”略)

1.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

2.“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3.“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

4.“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体威胁,无噪无扰,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5.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

6.“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

这哪里是玩拆字游戏,分明就是对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现象的重度解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一场对中国汉字全方位认知的盛宴。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文化大餐,“背”的12点解读、“影”的6点解读,融汇了文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佛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值得珍惜的哲理,完成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愉悦、享受。

然而,韩军老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指向上,始终牢记这是一节语文课,而非滑入美学课、哲学课、生命教育课的模糊边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知、语用的学习与训练则贯穿于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1.授课开始,生字词的朗读、辨形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预习内容。课堂上重现则是为了强调。

2.关于“朱家人”

在韩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初中生们理清了文中究竟写了朱家几口人,并明确了“朱红”“茶房”不是朱家人。为下文阐述“生命的链条”埋下了伏笔。

3.关于“四世同文”

韩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了朱家四口人的伦理关系图,辨析了“四世同堂”“四世同文”的区别,强调了“四条鲜活的生命”。“鲜活”一词富有深意,为下面探讨珍惜生命奠定基础。这里属于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训练。“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是通过训练来深化理解。

4.关于“感悟生死”

进入了本节课揭示主旨、步入高潮阶段,也是韩老师创意解读本课之处。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几个词的区别,目的在于通过比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熏陶。

5.关于“泪水”细节和“买橘子”细节

这里写了四次流泪的细节和买橘子的细节。韩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定位,咬文嚼字,推敲文字,进行理解人物训练。咀嚼“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悟出小心翼翼、腿短、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之情状。反复咀嚼,反复咂味,体会为人父者之不易。

以上只是韩军老师《背影》一课教学中语知、语用的训练的部分例证。整堂课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在创意解读课文的前提下,将语知、语用的训练巧妙地安排进课堂学习之中,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李孝勇,教师,现居江苏仪征。

猜你喜欢

韩老师韩军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Recent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and non-layered materials hybrid heterostructures
我的老师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ulture research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好课堂让人思绪万千——基于韩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