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视频的流行看大众审美观念的嬗变

2016-05-30黄欣卉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视频审美观念网络文化

黄欣卉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成为最为普及、发展势头最猛的网络文化之一,深刻反映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审美取向。从现实到虚拟世界的审美场转变使得网络视频具有大众生产化和数字化表达的特点;通过神圣的消解与自我中心化,网络视频反映出网络审美文化多元化与个私性并存的特征;由追求意义到娱乐至死的转变,网络视频的流行揭示了大众审美文化存在的矛盾与症结。构建网络文化审美秩序,必须在拒绝技术依赖与工具理性的前提下,构建审美的“自律”与“他律”,重塑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使网络审美文化走出迷惘,真正实现“诗意栖居”。

【关键词】:网络视频;网络文化;审美观念;审美秩序

一、网络视频反映大众文化审美取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数字技术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给大众的认知、思维方式、审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审美主体和审美人群等很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途径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转变,其审美对象也由传统文艺形式更多地呈现为网络文化的形态,如网络中的艺术生产,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等。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是网民,审美主体也是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1]。同时,调查结果显示,2015 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 71.5%,较2014 年底提升了7.4 个百分点[2]。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文化产品也发生变化。例如,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网络娱乐产业链在 2015年呈现出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主流的网络娱乐方式,网络视频已成为中国最为普及、发展势头最猛的网络文化之一。据CNNIC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较2014年底增加7093万,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3.2%,较2014年底增加了6.5个百分点[3]。

由此可见,随着视频直播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受众者数量的增加,网络视频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微电影、网络自制剧、UGC[4]短视频等影像艺术的新形式成为新一代网民展现网络文化的主要方式,网络视频网站的弹幕功能成为网友社交的强大阵地,热门网络视频也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偶像(即网红),以上种种都深刻反映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审美取向。

二、从网络视频的流行看大众审美观念的嬗变:

网络视频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影像艺术的网络延伸,一种载体的变化,仍然重视传统影像的艺术性和现实性,但随着网民的个人价值观和网络行为特征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网络视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反映出网络时代下大众文化审美观念的流变,同时也存在着由于过度技术依赖而造成的审美秩序混乱的困境。

(一)从现实到虚拟:审美场的变化

影像艺术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视频的传播与观众的接受,依赖于一个视频艺术审美交流的“场”。视频艺术随着摄影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而径达人们的感官,为观众所接受。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和文化。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影像艺术正以各种新的方式,如微电影、网络自制剧、UGC短视频等,被纳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而视频影像艺术的审美交流的“场”也从实体性的影院、电视扩展到虚拟性的“赛博(Cyber)空间”。审美场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影像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视频艺术的大众参与度。

网络视频作为网络时代催生出的艺术形式,从现实走到虚拟的审美场,因载体的变化和传播媒介的不同,其题材选择、情节设置、审美追求也不同。相比传统视频艺术,网络视频题材选择更多样化,如主打“治愈系”爱情主题的微电影《蚁族的奋斗》、主打怀旧题材的《老男孩》,以及反映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的网络自制节目《暴走大事件》、传播人文知识的高晓松脱口秀节目《晓说》等等。在结构设置方面,网络视频节奏紧凑,这是由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决定的。如“美拍视频”的流行,用户通过手机拍摄一段短则十秒长则也只有一分钟的视频上传网站,内容五花八门,有生活分享、旅行纪念、化妆技巧教学等等。在审美追求方面,大众化的自由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影像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网络艺术以其意义的模糊性、影像的碎片化、情节的互动性、视觉听觉的沉浸感、规则的不确定性、观赏者的随意性、作品的商品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艺术对“宏大叙事”、“真理”、“本质”的价值诉求;在网络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常被消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精心创造被“怎么都行”替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5]。

网络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与分享互动的特点为实现艺术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提供便利,但也因其大众化参与程度高、艺术创作门槛低的特点而使得网络视频出现总体水平不高、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因为创作者整体水平不高,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网络视频出现同构化、烂俗化等问题,垃圾作品充斥网络。

(二)从群体神圣到自我中心:多元化与个私性并存

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大多是80、90后的年青一代,与传统视频的专业创作者相比,他们对社会规范的东西更具有反叛心理,在网络上进行视频创作,更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严肃的说教。新一代网民的文化活动从一开始就为了满足自身体验的表达和个体情感的宣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按照自己独特的个性来表现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状态,在物欲化社会中把对功利的诉求转化为超然轻松的游戏心境,并通过网络平台表现出来。从创作方面看,微电影、网络自制剧、网络自制节目与UGC短视频等等基本上属于个人化创作,或者针对个人化需求的商业创作。相比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传统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更具个私性,为迎合小众亚文化而衍生出各种纷繁复杂的门类,如二次元[6]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中,就有动画、番剧、音乐、舞蹈、游戏、科技、娱乐、鬼畜[7]等不同频道。

网络UGC短视频的流行还催生了大批新一代“网红”。“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如2015年底在网络上爆红的自媒体“papi酱”,“papi酱”在其发布的吐槽视频[8]中通过运用夸张的表情、浮夸的演技、犀利又搞笑的段子与两倍加速的配音等所有“魔性”元素的集合吸引了大量“粉丝”,其走红的原因除了自媒体经营者的努力运作,还离不开网络借势追热点、UGC(用户生产)短视频兴起和全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布。“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网红”并不代表高尚的审美标准,其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

随着互联网迈入Web3.0时代,网络视频成为自媒体创作者的流行阵地。自媒体视频创作者虽然不再像传统艺术创作者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创伤发出惊天的呐喊,但是他们以个人的生活经验看待历史与生活,通过个人体验抒写时代的声音,发掘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体验,热衷于对当下社会文化的具体现象进行解读和批判,摆脱过去单一的政治话语束缚,整体呈现出审美多元化的特色,体现出文化的民主化和审美文化的实践意识。但神圣的消解与个私性自我中心的倾向也使得网络文化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过度追求不负责任的率性自由、过分窥探他人隐私以及过度娱乐化的负面审美倾向。

(三)从追求意义到娱乐至死:审美标准的丧失

大众文化的包装化、复制化、时尚化和技术化深深影响了网络文化,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的特点。在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下,物质利益追逐中的孤独、紧张和空虚感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经验,解决这些精神痛苦的途径之一便是人们在空暇之余进行文化消费、休闲娱乐。Web3.0时代,互联网投射到手机上,新一代大都利用手机观看网络视频,利用移动网络进行文化体验。对手机网络使用者受众的年龄分布状况调查发现,使用移动网络的主流人群是16岁至27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还未成熟,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在文化审美对象的选择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浅层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上,追求强烈的娱乐刺激,娱乐至上,对深层内容则不太关注。新一代网民奉行的是快乐审美原则。在他们创作的很多网络文化中,极少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层思考和剖析,更多的是青年人在隨心所欲的外表下所折射出的内心焦虑,寻找和获得感官和直觉的快乐。

相比严肃影像艺术,网络视频从现实走向虚拟,大众化生产和数字化表达使其出现过分迎合小众亚文化、过分娱乐化的审美倾向。在消费社会的主导下,网络文化产品流于表面,缺乏严肃议题,出现了很多写抒写欲望、物欲狂欢的网络作品。对文化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缺乏关注,更多地考虑作品带来的快感、网上点击率和报酬,导致大多数网络文化产品主题思想苍白无力、同构同质化问题严重,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文化的审美水平。网络文化一味哗众取宠,“三俗”——庸俗、低俗、媚俗现象日益严重,文化管理的混乱、制作的简陋、内容的粗劣不仅让取美文化的质量无法得到相应的保证,还使网络文化环境丧失基本的审美伦理和价值判断,丧失合法化审美标准和“元叙述”,使得网络审美者缺乏深度体验,缺少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人的基本价值和生存终极意义的追问。

三、如何建构网络文化审美秩序

一直以来,传统审美通过美的形式与内容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情感的熨帖。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里,大众审美心理的嬗变导致了严肃与娱乐对垒、私人审美向公共审美延伸、审美伦理缺失等问题与矛盾。与技术高速发展相比,网络文化审美的精神内涵相对落后,网络媒体草根自由话语权失控,网络文化中出现了一些审美糟粕和不当审美行为,影响了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网络审美文化亟待建立一种理性的审美原则和审美秩序,以规范现代人的审美行为,促进审美心理的正常发展。这需要人们在拒绝技术依赖与工具理性的前提下,构建审美的“自律”与“他律”,重塑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使网络审美文化走出迷惘,由审美的“异化”复归“本真”,真正实现人们“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首先,构建网络文化审美秩序,首先应拒绝技术依赖与工具理性。现代科技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技术已经成为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关键,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网络文化审美对于技术的这种依赖一定程度上造成审美秩序的混乱和审美心理的扭曲,商业利润至上的观念也会让审美换来一身铜臭味。面对如今技术对审美文化渗透的不可抵挡之势,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技术对审美文化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一味批判技术发展对审美的挤压与异化,应该全面而理智地看待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关系,重新寻找在互联网时代里艺术与现代科技统一融合的新生长点。

其次,构建网络文化审美秩序,必须建立自媒体审美的自律与他律。审美的自律性首先是通过审美主体的自律得以实现。作为新时期审美主体的大众应当冲破物欲化的生存牢笼,立足生活实践,使外在的道德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将对审美真谛“真、善、美”的坚识视为艺术的生命,为艺术的审美精神架起一面灵魂的防护墙。“审美的他律”指的是政府文化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以及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文化监管部门应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弊端,规范人们的审美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健康发展。同时,作为传统“意见领袖”的传统媒体必须继续发挥自身职能,对大众进行必要的舆论导向和监督,建立和宣扬“自媒体”的审美核心价值观,树立真善美的典范,净化自媒体审美环境。除此之外,网络媒体平台也应该担负起审美监督的责任,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的自媒体审美环境,呼吁人们自觉抵制审美恶趣味,净化网络审美空间。在审美“自律”与“他律”的双重作用下,人们必将遵从理性审美的原则,提升自我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拒绝远离恶趣味,规范审美行为,建构一个理想的网络文化审美世界,重建自由的精神家园。

最后,构建网络文化审美秩序,还应呼吁大众重塑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知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构造者、阐释者和传播者。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宽,社会话语权逐渐私人化,原本高高在上的较为小众的精英文化也旁落为大众世俗文化,知识分子依循了一种生存的“市场逻辑”,在生存与责任中两难地摇摆。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互联网时代里,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社会批判意识,积极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重拾人文精神,对当代审美生活展现出一种普遍而高尚的人文关怀,维护审美的尊严,追求审美的价值,关切审美的发展,重新承担起知识分子在人类审芙文化中应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2]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3]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4] UGC: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是网友将自己生产制作的视频内容发布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与其他用户免费分享,或者有偿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5]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9

[6] 二次元:原意是“二维、平面”,现指ACGN(动画、动漫、游戲、小说)作品中的“架空世界”及其具体角色、事物。

[7] 鬼畜:鬼畜一词在ACGN爱好者中也代指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

[8] 吐槽视频:在网络上,吐槽多表示揶揄,拆台。网民通过视频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搞笑性、娱乐性的特点。

[9] 耽美:原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派系,现变成了漫画中一类派生产物的统称,即“BL”,描写男男爱恋的动漫(小说)作品。

猜你喜欢

网络视频审美观念网络文化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爱奇艺竞争战略研究
网络视频节目的特点及优势简析
网络视频的著作权侵权分析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网红形成与papi酱现象的社会成因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