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三元卖针记

2016-05-30袁家骅

参花(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钢针兰考

小小一根钢针,值不了几个钱。一大把钢针,过去在商店售价2毛钱。几十年前,钢针是做衣服、纳鞋底、缝被子必不可少的缝制工具。现在做衣服和缝制被子都实现了机械化,小小的钢针,用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在中原地区,有一个农民却靠卖钢针出了名。

这个农民叫王三元,人称“江湖针王”,年近90岁。每到闲暇时节,他仍旧一身农民装扮,挑起担子,走街串巷赶庙会,行走江湖。如今,他是中原地区唯一一位仍靠卖针为生的江湖艺人。

记得30年前,每天放学后,我就和一大帮小伙伴急匆匆跑回村里,围坐在一地摊前看“表演”。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的老人,满脸皱纹,头戴黑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坐在一张木凳上,面前铺一块红布,上面摆放着各种型号的缝衣针,嘴里念念有词:“打开一包哟又一包,王三元家的又来了哎,卖钢针的又来了啊!呵!呵!”

老人嘴里喊着,手却一点也没有闲着。他先将一块长条木板放在地上,每次取5枚钢针凌空掷下,钢针即直挺挺地钉在木板上,手法娴熟,如此反复多次,待木板上的钢针排满,再依次取下,快速地包在一个精致的锡纸包内,这就是一包钢针,42根,售价两毛钱。

过去的民间艺人行走江湖全凭一张嘴,俗话说,“三分买卖,七分吆喝”。王三元吆喝起来格外与众不同,他把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都融在自己的叫卖中,富有民族文化气息,语言生动,风趣幽默,韵味绵长。当他施展自己的“甩针”绝技时,一边往木板上甩针,一边吆喝:“五根钢针往上飘,五虎上将数马超;南杀北战杨家将,个个都管下校场。五根大针往上搁,孙二娘开店十字坡;十字坡上开黑店,单等武松来下店。姑娘太太下楼坐,缺针缺线咋做活;没有柴禾咋烧锅,没有面来咋做馍……”声音抑扬顿挫,十分悦耳动听,每次都引来一片掌声和笑声。

他还巧妙地把一年十二个月的特征夹在叫卖声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唱:“正月里来正月正,河州府县来征兵,又骑马来又坐轿,看看参军荣耀不荣耀;二月里来不一般,秧歌队里他在先;三月里来三月三,地痞流氓要玩完。五月里来午端阳,牛鬼蛇神一扫光……七月里来七月七,咱来说说焦书记。十二月来整一年,毛主席的好处说不完。”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今回忆起来,不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吗?

所有的吆喝和妙招,都是为了吸引人们来买自己的东西,这是每一个江湖艺人共有的特点。过去人们的娱乐生活贫乏,这些跑码头、闯江湖的民间艺人的绝活表演最受人们欢迎。王三元卖针有绝活,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的。当他用“甩针”的绝技把一根根钢针包装好之后,也就开始出售了。买针的大妈大姐如果觉得给的针少,笑着要求再加点,老人绝不推辞。他快速从针堆中取几根针加入纸包,边加针边唱:“给俺钱来俺就接,俺给您说说开封四大街……没有添来没有饶,再给您添点您要不要?哈哈!再给您一点也不算数!您要不买我还饶,再给几根大针您瞧瞧啊!看,八根,嘿嘿!”多次取针加入纸包,直至大妈大姐们满意。以为占到不少便宜的姑娘媳妇打开包一数还是42根,往往被逗得忍俊不禁,笑得花枝乱颤。这变戏法似的表演引来许多人观看,地摊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

王三元卖针还有另外一项绝活:吞针。每每观众看得兴起,他就抓起四五根大钢针吞进嘴里,摇头晃脑的同时猛地咽下,还自言自语说:“哪里了,针跑哪里了?”旁边一位看热闹的大姐说:“给旁边咧!”他假装气恼地用双手拉拉脸颊,瞪着眼问:“有没有?有没有?”突然间,两手一拍脑袋,哈哈大笑,一把钢针已经攥在手里。每到这时,老人就表现出狡黠而又调皮的样子,露出很满足很成功的微笑。

其实,王三元真名叫王忆甜,是河南省兰考县孟寨乡虎羊寨村人。兰考县地处广袤的豫东平原,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党的第二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2014年,习总书记两次莅临兰考进行调研。在这里,奔腾咆哮的九曲黄河完成了她那最后一弯,直奔大海。因地势险要,黄河兰考段素有“豆腐腰”之称,毛主席分别于1952年、1958年两次到此视察,并向全国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兰考决口,形成了“风沙、内涝、盐碱地”三大自然灾害。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当时兰考粮食产量在全省倒数第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民纷纷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乞讨的时候,施舍者总要问一句:“老乡哪里的?”答:“兰考的,大爷!”于是“兰考大爷”的称号不胫而走。1964年,焦裕禄病逝。1966年,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全国走红。兰考出名了!从此,“贫困兰考”的帽子再没有被摘掉。

王三元就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兰考。王忆甜少时家贫,为了维持生计,10岁时拜师学艺,行走江湖,卖针为生。数十年来,他挑着担子,行走鲁鄂豫皖等多个省份,他的魔术戏法般的卖针手艺在他走过的地方被频频提起,并留下诸多佳话。他是中国稀奇的民间艺人,1995年,山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参加演出的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特地找王三元切磋卖针吆喝的技艺。

日月交替,四季轮回。王三元老人江湖卖艺已历半个多世纪,走遍五省三十多个县,行程百十万公里,卖出的钢针数量上亿根,虽然年岁已高,但老人顶严寒、冒酷暑,一如既往地行走在他熟悉的大地上。听许多人讲,老人心里有一个隐忧:他这门卖针绝技没有人愿意传承,无论是儿子还是孙子,都不愿学这门手艺。而这样的隐忧不但王三元有,诸多民间艺人都有这样的担忧。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我国颇多丰富的民间艺术正逐渐凋零,那一声声颇具风味的吆喝,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特形式。而这些民间艺术的凋零,是中国文化的极大损失。

我们非常期待,无论过去多少岁月,在一个初春的清晨,阳光照样普照大地,人们耳边仍能传来那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声:“打开一包哟又一包,王三元家的又来了哎,卖钢针的又来了啊!”

作者简介:袁家骅,河南省兰考县人,常驻深圳。资深媒体人,曾任《走近中国》《时代动漫》杂志主编和甘肃卫视《坚持》栏目、深圳财经生活频道《商旅生活》栏目策划总监。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大鹏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 高生荣)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钢针兰考
民间艺人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小魔术——鸡蛋里的钢针
鸡蛋里的钢针
兰考交卷
一种冰雪防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