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及新闻播报刍议

2016-05-30陈伟

大东方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

陈伟

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实现了与受众之间的即时、随地的面对面交流,并且为社会小众群体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这一传媒生态格局的巨大变化,给广播电视传统媒体造成了空前的冲击。电视新闻真的将会被新媒体、自媒体所瓦解吗?近段时间以来,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在热议和探讨这个话题,作为电视媒体人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寻找新的生存格局?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广电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创造了空前的机会。如何积极应变,主动应对,融合创新,拥抱大数据,让大数据为收视率提高、节目制作和营销提供支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強调“互联网+”思维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精神需在不断变化,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渴求度也就随之增高。现代新闻理念要求新闻节目有尽多的信息量,电视观众希望在一定的新闻时间段里尽可能多的获取最新资讯。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思路应该强调“互联网+”,因为“互联网+”跟“+互联网”是大不一样的,“+互联网”只是把传统形态的内容变成了网络版,而“互联网+”则是依靠自身的内容为王,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达到目的。就电视媒体而言,从自我为中心的宣传灌输到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沟通,再到现在的平等互动,传播的生态在改变,受众的性质在改变,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方式都在改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其根本核心都必须围绕“用户”来进行,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改革,才有可能按照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经历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交互传播、沉浸传播四个阶段。他认为,国家传播的内容包括国家的形象宣传、精神价值体系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制度体系三个方面,而建构国家形象是传播前提。而“互联网+”思维的体现,还必须有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作为支撑。新媒体平台让广电传媒有了直接和用户建立联系的机会,用户的体验和互动性大大增强。当前,许多电视媒体都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新媒体,针对手机等各类终端的特点进行布局。如山东台“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湖南的“芒果TV”、江苏的“乐享”等,都在逐步完善与用户间的交互体验。美国的许多家电视台向Facebook购买用户评论数据,以便从用户社交关系链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他们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等,更准确地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作用下,电视观众的自主意识也在空前提高,个人、机构等具有网络社会行为特征的用户,已经被纳入全媒体内容生产的协作运营体系中。现在,各级媒体所倡导的“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当下,这种关于媒介融合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如浙江卫视的夜新闻《新闻深一度》就是将网络资源利用到了极致,它直接把网络引入到电视节目当中,首推“公众评论员”这一中国电视荧屏全新的群体,使之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达到与受众的密切互动。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史无前例的创新。因此,只有适应新兴媒体特点,不断深入研究电视观众的心理变化,把握好他们的诉求,我们才能在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传递主流价值观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唱响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好声音”。

二、突出“平民化”视角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视角在新闻播报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视角分单一视角和多视角。单一视角,是指新闻主播站在一个角度去报道。而多视角则是从事物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看问题,这样认识事物更全面,让受众对事物的认知更丰富。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一种风气,尽量少一些从上而下的单一视角,多一些既有上面又有平民的多视角报道。电视新闻尤其如此。视角上的转变就能变单一公告式的新闻为多视角的融合。我们的社会本来就不是单层面地存在着,而是十分纷繁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如果仅以单一的,比如只站在党和政府的视角来播报新闻,总是程序式,公式化地说些大话,套话,就给观众不可相信,不真实的感觉,所以有些看似生动的点评因为视角的问题也会出现类似说教的内容,令人有距离感快。当今,各大电视媒体都在追求节目人性化、取材平民化、行文故事化的目标,尤其是从平民化的视角来看,电视节目不仅应该与广大观众的口味一致,而且应该追求故事的趣味性,同时对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通过舆论来起到对观众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最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正义,通过多元化和开放化的信息环境,追求在媒体营销时代的生存发展。 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角度来看,就是应该遵循“三贴近”原则。这也已成为一个电视人应该具备的经营理念。在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观众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更需要媒体在采编播的过程中,注重平民视角的电视新闻的制作。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走出陈旧套路的唯一方式是贴近百姓,以近民为报道基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中国电视新闻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也是各地省级电视台新闻联播类节目所效仿的。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在改进和微调。比如2012年10月20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一则“寻人启事”,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鼓动社会力量帮助寻找。这是民生新闻增加贴近性的表现,更是一种既高端又深入的平民新闻。央视的幸福调查“神回复”、“你幸福吗?——我姓曾”一度成为最热的流行语。但是这样的新闻语言平实、深入,内容充满力量,既吸引了观众,又赚足了眼球。这就是新闻理念的持续加速 “平民化”的体现。作为新闻主播,我们在节目中应注意多运用平民视角报道,力争贴近百姓生活和平民心理,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新闻主播不应以板着脸孔的姿态出现,必须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特别是对好人好事的报道,既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其突出的做法就是:对先进人物不过分拔高,不空洞类化,报道内容细节丰富,有血有肉。这种播报方式既表达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又因为突出了人文关怀,淡化了宣传味,使受众更乐于接受。

三、加强语言的“灵活度”

电视新闻有着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立体作用的方式、传播内容丰富的特点和优势。随着新媒体的碎片化日益加剧,今天,在传播速度、互动性上虽已不及网络,但是在有声语言、新闻主播屏幕形象、新闻节目内容和立体作用方式上,特色鲜明,无可替代。新闻主播要极力突破电视新闻播音中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固有腔调”,不能以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万变的播音内容。富有魅力的新闻播音语言首先应该是标准、规范的。语言连标准、规范都达不到,语言的魅力自然无从说起。新闻主播应当在语言纯正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训练手段,使自身的语言能充分展现形象风貌和内心品质。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如何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和社会服务,如何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视新闻播音质量的提高和电视新闻播音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讲,新闻报道除了口播新闻之外,还有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访谈新闻、现场报道等形式。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助于体现新闻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电视氛围,加强传播效果。另外,新闻的传播方式在不同的收视时段也要有所不同。清晨时分,人们紧张忙碌,因此早间新闻多以短而快的软性新闻为主,因而应让一个清新活泼而不失稳重的主持人向人们传递最新发生的事情。如辽宁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栏目丰富、信息量大,其主持人较好地把握了节目风格,节目也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午间休息时间较短,主持人应该以机敏快捷的风格向人们叙述,如央视的《新闻30分》。播音员是在向观众娓娓道来发生在世界和人们身边的种种人和事,以轻松、随和的语调,大方得体的舉止,无所不知的视角,向观众传递信息,使他们感到不是在被灌输,而是在交流,媒体和观众间的距离不知不觉间大为缩短,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新闻栏目特征明显,个性突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到了晚上,紧张工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稳当地坐在电视机前,去了解当天国内外及身边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此时的主持人应该以口语化、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已故著名播音艺术家、教育家、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指出,播音创作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遵循新闻规律,语言规律。因此,新闻播报要想深深扎根在受众这块丰沃的土壤中,就必须在对传统播音艺术继承的同时,注重对受众的研究,更贴近时代的节奏,坚持多样化,表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