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
2016-05-30
李克强总理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近年来,天津市宁河区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围绕生态立区这个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涵养发展,持续推进“四清一绿”,突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加快美丽家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了生态经济同赢共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
宁河区七里海湿地形成已有3000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处具有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之一,也是天津市“南北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1992年,国务院批准七里海为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划定的规划保护面积为3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4485平方公里。七里海湿地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70公里,距渤海湾15公里,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是镶嵌在津沽大地、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1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七里海湿地作为天津最大的一片天然湿地,是京津冀最大的“绿色肺叶”,保护修复好七里海湿地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要求,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深刻认识保护修复好七里海湿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护和修复好七里海湿地切实当成一件关乎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2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是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关于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宪法》笫一章“总纲”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的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七里海湿地有天鹅、大鸨、白鹭等30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野大豆、野绿豆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是天津东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大面积的地热资源、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牡蛎堆积体和于方舟故居、周恩来革命活动纪念地、七郎坟、潘美墓、红心堤等大量人文遗迹,均是《环境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的内容。因此,对七里海湿地进行保护势在必行。
3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是实现地方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治理目标的重要举措。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特别强调,“七里海等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属于特殊环境,应该严格保护”,并且将七里海生态保护修复纳入滨海新区周边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关于“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中,将“七里海至大黄堡湿地”列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作为“南北生态”的重要内容。
宁河区“十二五”规划规定:“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七里海、大杨森林公园……绿色板块和蓟运河、潮白河、卫星河及205国道生态走廊建设,全面提升宁河生态环境,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县。”
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张高丽、黄兴国等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视察七里海,对七里海的保护治理与综合利用提出许多重要指导意见和指示。2010年5月,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同志深入七里海调研,指出:“七里海是纳入我们‘双城两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重要节点,南北生态的主要标志一个是蓟县,一个是七里海,一个是大港,这一块一定要保护好,保护不好就麻烦了。”“要让大家看到自然的生态,看到芦苇,这样就非常美。”
4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是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必由之路。七里海湿地对于净化天津市市容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广袤辽阔的芦苇绿地、星罗棋布的湖泊洼淀、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给滨海新区营造了一个幽静、秀美的周边环境。自然野趣和水乡景观,与天津市区、滨海新区繁华喧闹的景象遥相呼应、和谐交融,对滨海新区市容环境的美化、净化带来极其有益的影响,对于防止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外围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减轻沙尘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经济环境也极为有益。
七里海湿地在调节天津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七里海是滨海新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水质最好的调节器。大面积的苇海,每天制造出大量的氧气,使得这一地区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非常丰富。大量的新鲜氧气通过空中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滨海新区,对改善空气温度、湿度,提升空气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七里海湿地可以有效地为天津市滞洪防洪,调配水源。七里海是天津市区、滨海地区蓄洪、防洪、滞洪的重要地区,是天然蓄水库,是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北部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洪涝年景,能有效储存来自上游的客水。河流水量过多时,七里海能够发挥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泻降水和地表径流,防止下游的汉沽、塘沽发生洪水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1湿地生态环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七里海作为退海之地,拥有大面积天然湿地,同时与4条国家一二级河道相连,水源充沛,是巨大的天然蓄水库,可满足周围5个乡镇25个村10万亩农田用水,水稻面积占总耕地的80%以上。景色优美、风光秀丽的七里海湿地为天津市区及周边区域营造了一个幽静秀美的自然环境,对绿化、净化、美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前些年,由于湿地水源濒临断绝,湿地面积不断缩小,除用于水产品养殖外,已不能为周边耕地调剂水源。2000—2002年连续三年干旱,七里海湿地遭遇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干枯,水库库底龟裂,芦苇枯萎,许多坑塘洼淀干涸见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部分土地盐渍化、沙化,沙尘增多。据专家预测,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用不了多久七里海湿地将不复存在。
2湿地生态环境对野生动植物群的影响。从前,七里海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七里海属芦苇沼泽,标志性植物是芦苇群落,连片的苇田多达6万亩。苇田内沟渠纵横,池塘广布,水源充足,芦苇长势良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芦苇亩产一般在1500斤左右。但近十几年来由于水源短缺,加之长期未进行苇沟清淤,沟渠严重淤塞,很难蓄水输水,致使芦苇长势萎缩,产量大幅下滑,亩产仅有700斤左右。历史上的七里海曾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之地。近年来,由于湿地生态环境退化,野生动物大量减少,过去那种“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鸭飞到饭锅里”的景象,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再有,七里海有鱼虾蟹类40余种,其中,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等;溯河性鱼类主要有银鱼等;降海性鱼类主要有鲈鱼、鳗鱼以及中华绒螯蟹等。据《宁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里海水产品捕捞量每年达500余万斤。但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溯河性和降海性鱼蟹类逐年减少,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完全灭绝。
3湿地生态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过去,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最大的“绿色肺叶”,每天制造出大量新鲜空气,为改善天津地区空气质量、调节区域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七里海大面积芦苇、香蒲等植物,具有净化水质、消除水污染的特殊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称。但由于生态功能退化,改善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作用、净化水质的功能已大不如前。
造成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少,水源不足。七里海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天然降雨和外来客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潮白新河挖成以后,上游客水由潮白新河一泄入海,不能直接注入湿地,七里海湿地的客水来源逐年减少直至断绝,再加上天然降雨逐年减少,整个七里海湿地自我亏水严重。二是家庭承包,割据管理。七里海湿地之所以出现芦苇生长退化、水源匮乏、面积减小等问题,根本上是由管理机制上的弊端造成的。6万亩的苇田和2.5万亩养殖水面全部由少数有经济实力的农户承包经营,苇田一年一包,水面3至5年一包。由于分户承包、村自为战,使得七里海湿地被人为分割成若干块,形成若干个“土围子”,致使水系不能贯通,排泄不畅,严重损害了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系统。
1政策保护。在管理体制层面,2006年,经市政府批准,海洋部门在七里海湿地建立了监理所,林业部门建立了湿地管理中心,宁河区也成立了七里海管委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保护政策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市区两级每年拿出专项补偿资金用于七里海湿地资源保护。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七里海保护区土地、苇滩、水面等集体所有、分包经营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流转和集中,陆续将一些地块和水面收归七里海管委会统一管理。在具体措施方面,以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为主题,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开展科普宣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同时,七里海管理机构与区执法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使湿地保护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规划保护。宁河区紧紧围绕市委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环境,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20多家高等级规划设计部门,用心编修各项规划,切实把每寸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使每项规划都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为严格落实市政府划定的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结合小城镇建设,宁河区全面启动实施泛七里海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七里海湿地周边潘庄镇、造甲镇、七里海镇和淮淀乡、表口乡“三镇两乡”迁村并点。目前,已经启动潘庄、淮淀两个新市镇,七里海镇小城镇建设也在积极谋划。潘庄新市镇建设占地1800亩,计划投资50多亿元,分两期建设生态移民楼80万平方米。按照泛七里海发展规划,率先将潘庄镇的8个村、7600余户农民迁出。下一步还准备将七里海周边“三镇两乡”其余村队也逐步迁出,涉及21个村、11万人。通过对核心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使核心区变成涵养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3工程保护。重点实施“三项工程”:一是水源涵养工程。累计投入774亿元,对与七里海湿地相连的津唐运河、潮白新河进行清淤拓宽,并在潮白新河上建设橡胶坝,新增蓄水量3000万方,相当于建设了一座中型水库,兼顾了水源调节和景观展示功能,基本满足了七里海湿地对水源“旱补涝排”的需求。二是植被恢复工程。筹措资金7700万元,通过开挖疏浚苇田网络沟渠、苇地深耕等措施,改造治理苇田35万亩,促进了芦苇生长,建设了占地175亩的七里海生态园,栽植野生植物130多种;打造了东海环海路15公里生态林带,栽植树木50多万株。目前,七里海湿地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个,是大城市中心区的25至60倍,成为了“天然氧吧”。三是鸟类保护工程。投资15亿元,在东海鸟类保护区内建设了总占地500亩的大小鸟岛19个,招来大量鸟类栖息繁衍,高峰时期有40—50种、2—3万只,目前,七里海湿地现有鸟类182种,占整个天津地区鸟类种数的78%,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10余种。
4项目保护。宁河区坚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七里海缓冲区域建成宁河现代产业园区、潘庄工业园区两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将七里海湿地周边地区企业全部纳入园区,同时,妥善安置附近村民进入园区成为产业工人,园区凭借巨大优势,形成对高质、高端、高新项目的吸引。坚持走以湿地保护湿地的路子,充分利用湿地的“国”字号品牌,启动实施了七里海国家古海岸与湿地风景区、七里海生态园、大坨万亩郊野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风景区由湿地走廊和苇海水域组成,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争创5A级,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湿地走廊于2012年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主要是修复苇海,实施植被修复、沟渠疏浚、动物放养等,工程已基本完工。这些工程,不仅保护了七里海湿地生态,将京津冀这片最美的绿色呈现给世人,而且让七里海生态系统更加良好,风光更加秀美。
多年来,宁河区自上而下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丧失短期利益也要保护生态。因为保护七里海,宁河的整体发展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形成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已经显现出综合效益。
课题组成员:张尔功 李建存 郭宝印 裴洪钰 宋赤军 王家武 李长城
指导教师:张维真 魏艳芳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