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乡村

2016-05-30王进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吴兴农业生态

王进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古人对湖州市良好人居环境的深情赞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今日湖州生态发展的真实写照。按照部人事劳动司培训要求和部党校安排,10月29日至11月7日,29期处级干部任职班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带着感情劳动,装着问题走访,怀着担当建议,9天时间里全班分成4组,跑了8个乡镇(街道)、21个村(社区),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农技推广应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问题深入了解情况,通过解剖吴兴“麻雀”,学员们撰写了40篇调研文章,提出百余条建议。在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过程中,吴兴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实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吴兴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一部中国书画史半部在吴兴”之称。吴兴区是湖州中心城区所在地,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2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人,现辖1个高新区和12个乡镇街道、162个行政村。2015年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亿元。吴兴地形地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区有耕地面积26.1万亩,林地34.3万亩,养殖水面3.8万亩。

(一)农业向高效、生态、循环转型

历史上吴兴农业基础较好,是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世界丝绸发源在吴兴,“湖丝”一直是高品质丝绸的品牌,以“太湖三白”为代表的水产、以湖羊为代表的畜禽和以毛竹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有悠久的种养传统。近年来,确定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吴兴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试点为抓手,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9万亩。目前粮食种植面积达22.89万亩、粮食总产量5.25万吨。吴兴编制了生态绿色畜牧业发展三年规划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控制化肥农药减量,吴兴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7.89万亩,推进绿色防控融合3.09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5444吨。为整治养殖污染,全区畜禽养殖场关停整治399家,拆除污染严重的温室龟鳖养殖场1259个,建成4个畜禽养殖排泄物收集处理中心。目前吴兴优质粮油、瓜果蔬菜、特种水产、生态笋竹、花卉苗木、绿色湖羊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占比达75%。在今年9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吴兴区荣获全国第一名。

(二)升级建设美丽乡村

自2007年起,吴兴区着手对辖区内93个行政村开展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开展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收集等工作。到2014年底,共创建市级美丽乡村37个。2015年开始,吴兴区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目标,推动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村庄特色持续显现、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目前全区建成生态优良、设施配套的休闲农业园区5个,有各类农家乐、休闲农庄经营单位34家,2014年全区共接待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游客约253万人,营业收入达2.4亿元。2015年8月,吴兴区以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创建验收。

(三)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吴兴区作为湖州市的中心市区,社会事业基础较好,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在60万户籍人口中,约有一半在乡村居住,市区人口仅30万左右,鲜见拥堵、污染等常见城市病。由于乡村面貌改善和收人提高,吴兴的一些乡村群众愿住乡下不愿进城。正如八里店镇的一位村民所说:“空气好有钱挣,住习惯了不愿去市区”。我们了解到的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吴兴全区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86平方米,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6平方米。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74:1。2015年上半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220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6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降为1.62:1,明显低于全国城乡收人比平均水平。

二、吴兴创新实践

调研发现,吴兴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创新发展思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升级建设美丽乡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些好措施、好做法值得借鉴。

(一)理念到位贵在深入人心、知行合一

湖州市是“两山理论”诞生地。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近年来,湖州市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两山理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引领,将生态理念融人到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为了发动群众,设立了“湖州生态文明日”,制定出台专门宣传方案,在《湖州日报》开辟“农业生态专版”,组织各级干部走村人户宣传高效生态农业。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还在于良好的生态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我们调研所到之处,无论是养殖户还是种植户都高度认可生态观念。山背村的湖羊养殖户项继忠说:“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太大了管不好,周围环境也受不了,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我们感受到,吴兴用生动的生态实践破解知易行难的难题,将生态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行动的后果又强化了理念,来自群众的生态观念变成了群众的自觉实践。

(二)规划引领贵在统筹兼顾、着眼长远

吴兴在浙江省首先提出了“四规合一”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注重基础设施的共用性,加强建设的规划协调,坚持资源集中高效使用,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创建、农房改造建设等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切合实际、科学合理、适当超前的规划推动了城乡面貌改善和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工业化视角定布局。建立健全区、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协议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整村拆迁、连片流转,在试点核心区建成功能水稻、瓜果蔬菜、特种水产三个万亩示范区,形成“两区三带百园”发展格局。二是开发区模式抓运作。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管委会负责组织领导园区建设,统筹制定建设规划;指挥部具体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发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具体承担园区融资、建设、科技服务等任务。三是因地制宜实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五类。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目前“西塞山前”等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和妙西、滨湖等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基本建成。

(三)发展产业贵在亲农护农、兴村强村

吴兴在促进亲农产业发展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一是在产业的选择上,吴兴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的金属材料、童装等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例如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高档水产养殖、茶叶、花卉苗木、农家乐等,这些产业有利于让农民接近和参与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为了促进加工业升级,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利用米、豆加工料酒的“老恒和”已成为全国料酒行业第一品牌。二是生产发展与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兼顾,实现以产兴村、产村相融。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吴兴鼓励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出现了一批种养专业村和农家乐集聚地。三是借助科技手段促进产品销售。积极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成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和125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农村电商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吴兴拥有“丁莲芳”“绿叶蔬菜”等11家电商龙头企业,2014年在淘宝“特色中国湖州馆”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1.71亿元。

(四)机制创新贵在尊重农民、保障权益

一是探索“四票”机制,实现农民权益。吴兴区探索用“房票”解决并村改造中的拆迁难题,用“地票”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分散问题,用“股票”解决集体资产收益分配难题,用“米票”解决土地流转的价格问题。“房票”是指按照每人50平方米标准给拆迁村民分配安置房,给未达标的拆迁农民发放房票。房票既可折价人股,又可在三年后兑换安置房,也可抵价购买商品房,还可以抵押贷款,选择权在村民,深受农民欢迎。目前累计发放“房票”28.8万平方米、年分红7800万元。“米票”是承租土地的经营主体以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的提货券作为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米,也可以折算现金(标准是每斤2元)。目前,吴兴区累计发放“米票”1090万斤,试点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92.3%,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51.2%。“股票”是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中,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为股权,确权量化到集体组织成员,合理分配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目前,全区村集体资产分红2436.4万元,股改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于平均水平29%。“房票”是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折价发证,允许选择享受130%银行利息或等价换购商品房。我们在当地碧桂园地产开发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了解到,已经有136名村民拿地票折价买了房。

二是创新金融模式,扩大惠农规模。吴兴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通过财政安排900万元投资市农信担保公司,安排300万元扩大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探索解决担保难题。探索推进湖羊等特色保险试点,扩大水稻、小麦等参保面,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总保额1.4亿元,粮食政策性保险参保面积10.7万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组建了区农村融资服务中心,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和投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房、“房票”等为担保物的金融新产品,推行“整村授信”“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等服务新模式。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培育新型主体。为了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吴兴首创了“1+1+N”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该模式包括“1个高校院所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人员团队、若干个农业产业经营主体”。通过这种模式联结科研单位专家102名、本地农技人员202名、生产主体902家,组建产业联盟13个。我们在中科聚合农业科技园的生态生产示范区看到,由于中科院的科研专家团队加盟,园区成为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品种鉴定、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基地,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都很明显。吴兴重视新型主体培育,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金融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的新型经营模式,合作联社带动农户10479户、辐射8.81万亩。我们在国香(粮梦)合作联社看到,按照统一订单购销、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机(资)服务、统一对外融资、统一政策保险的“六统一”服务模式,产业链首尾衔接,小合作社抱团发展,过去“吃不饱”的食品加工企业和“卖粮难”的粮油专业合作社各取所需,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模式,建设“民间大舞台”。吴兴区为了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难题,积极鼓励组织村民多种形式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我们在移沿山村看到,村里的“好人墙”上展示了45名好人的名字和简要事迹,“好事树”上的771片叶子,代表了771名村民做的好事。村民们说,有此好事树,村民争先恐后做好事。村里还建设了农村大舞台,村民在村两委的组织下组建了9支文体团队,天天有排练、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年年有春晚,每年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70多场,全村超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参与过活动。

三、经验与启示

吴兴自然条件、人文传统、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同时当地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注重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创新,也是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因素。吴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个注重”:

(一)敢为人先,注重农民的首创性

我们了解到,吴兴每年都评比表彰“狗不叫”干部,即鼓励干部做到常跑基层跑熟基层、进村入户狗都不叫。吴兴的“四票”等创新实践源于群众智慧,是基层干部走乡串户熟悉情况后总结提炼出来的。这再次验证了杜润生老先生的观点:办法源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和地方的选择,农业政策不是发明,而是对基层经验的发现、综合和提炼。熟悉乡村农户才能发现问题摸到实情,心中有底才能敢为人先,采取的措施才能受农民欢迎。

(二)协调各方关切,注重目标的一致性

基层干部常说工作有三难:一难在于基层政府目标与群众意愿可能不一致,政府说的老百姓不关心,老百姓关心的事政府难出政绩,例如政府要关心粮食播种面积,农民更多考虑经济收入,能打工就不种地,能种菜就不种粮;二难在于上级要求有时和基层关心的不一致,例如中央要考虑粮食安全,地方更多要考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三难在于基层同时面对多重指挥,承担多项任务,面临多项考核,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调研了解到,吴兴解决这些难题的立足点是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视相关方的利益联结,将观念的灌输引导、政策的精准设计、利益的合理输送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政府的目标和群众的目标聚焦在一起,做到同频共振,将各方的力量扭成一股绳。无论是生态循环观念的引导、种养结合的政策设计,还是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支农模式的创新,都充分重视群众的想法,切实考虑各方的利益,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所以吴兴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产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开花。

(三)统筹全局重点突破,注重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牵牛牵鼻子,打蛇打七寸。解决问题需要统揽全局,更需要跳出来考虑,抓住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以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为例,吴兴区针对秸秆利用的瓶颈——收储环节设计补贴,对收储点按每吨30元发收集补贴,对处理企业按每吨50元给处理补贴。这项政策发力精准,推动吴兴秸秆综合利用率快速提高到94.4%。政策制定越到决策环节,约束和限制就越多。吴兴解决难题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吴兴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关注点、产业链的薄弱点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兴奋点,往往就是政策的生长点和着力点。在这些的结合点上发力,能够使有限的政策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四、思考与建议

吴兴在推进农业转型、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其中既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特有的个性问题。吴兴是全国的缩影,弄清这些问题的根脉,理清认识和思路,提出解决办法,不仅有利于解决吴兴的问题,对我们完善面上政策、改进全局工作也大有裨益。

(一)循环农业如何由“小”循环到“大”循环

吴兴循环农业的各个试点运行良好,已经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但我们在示范点看到的都是种养主体的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还比较少,循环农业从零星“盆景”到成片的“风景”还需要继续努力。从全国来看,生态循环农业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在减少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在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在理念和措施上持续努力。

我们建议:一是在纵向上,将一个产业的生态循环做精做细,实现产业链条的全覆盖、生产周期间的无缝链接、年际间的大循环。二是在横向上,积极探索各行业间、各产业间的集成对接模式,积极探索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化大循环。三是实现由“生态循环”向“生态补偿”转变。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循环农业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各类主体集成采用生态循环技术和设施,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金制度。

(二)乡村如何自我发展、持续发展

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吴兴美丽乡村建设丰硕成果,同时也感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妙西镇为例,已创建的8个美丽乡村累计投人资金3300多万元,每村约410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每村260万元,乡镇每村配套资金5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约100万元。市、区、镇三级财政补助资金占累计投放资金的76%左右,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不少村因创建负债。

我们认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应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展资金来源,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人格局。乡村的持续发展需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此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探索明确集体经济法人主体地位,完善土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方式,推进农村资源向资产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对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应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美丽乡村如何各美其关

吴兴一些别具特色的乡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从整体来看,乡村建设的风格比较雷同,特别是一些整体拆迁的村子全都搬进了高楼,已经找不到村庄的痕迹。东湖村拆迁后,整体安置到城区,村民没有了土地,为了让村里的人有事做,村里租了周边村的地搞了个蚕桑基地。拆与不拆,一定程度上是两难问题。一方面,为了建农业园区,仅八里店镇南片就有101个自然村需要拆迁,拆后集中安置到五个居住点。有些村民不想放弃原来的老房子去住高楼,有的不想搬得太远,有的想住有院子的小楼。另一方面,保护古村守护文化遗产本无可厚非,但在世界最早的丝绸发现地钱山漾古村(八里店镇潞村),有的群众问,别的村改造得很好,为什么我们原封不动守着老房子?80岁的退休教师慎玉龙老先生说,村子里没有什么年轻人了,也没有产业,看病、买菜要走上5公里,很不方便。

我们认为,乡村由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农村环境和农村文化组成,是复合的、整体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聚落,农民生活在其中,互相难以割舍。在改造拆迁过程中应尽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达成共识。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改进村庄功能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城镇化发展再快,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村生产要素蓄水池、经济波动缓冲带的作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重新评估乡村的价值。乡村发展要可持续,村居改造应立足既有村庄格局,尊重村庄与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依存关系,慎重推进整村拆迁、连片拆迁。二是村庄改建应处理好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关系。在保证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多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保护村庄特色,弘扬优秀乡村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乡村。三是文化传承和适度开发的关系。对农业文化遗产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合理安置、适度补偿守望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人。

(四)特色种质资源如何保护推广

鱼羊为鲜,吴兴俱全。吴兴的地方良种资源丰富,水产有号称“太湖三白”的淡水鱼虾,畜牧业有当地原产的著名品种湖羊。湖羊是我国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吴兴区2011年就被评为国家级湖羊保护区,但调研发现吴兴区建设的5个保种核心场规模普遍偏小,还没有体系健全的扩繁场。水产良种也有类似的问题,白虾、罗氏沼虾、太湖闸蟹等本地水产种业均未形成规模,有的养殖户还需要从外地进苗,当然这与全国水产良种一直没有补贴也有关系。

我们建议:一是制定湖羊良种保种补贴,对创建湖羊保种场的规模羊场按种羊数量进行资金补助。同时,探索将一些区域特有的水产良种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二是继续扶持建立湖羊种羊场,加强种湖羊品种的监测,种羊场内禁止外来品种流人,禁止饲养杂交羊。三是挖掘民间优良种羊、种鱼资源,把优良品种充实到种羊场、养殖场,对良种推广给予适度鼓励。

五、结语

对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培训班全体学员有几点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一是准备充分,目标明确。部党校与湖州吴兴方面密切联系,提前踩点,反复推敲确定调研主题,完善细化调研方案,保证了调研效果。二是感受现场冲击,更新工作理念。学员们特别是一些年轻学员耳闻目睹,感觉基层很多情况和坐在机关办公室里想象的不一样。例如有湖羊养殖户说,养殖业不是产业链越长越好,“很多老板就死在这上面”;东湖村的老支书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政策不切实际,认为有的干部高高在上,希望我们多看书认真学习。三是学习基层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学员们体会了基层干部抓“三农”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城南村村支书在推动“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时,将规模主体比作西瓜,将散户比作芝麻,提出主抓“芝麻”放“西瓜”、让“西瓜”引导“芝麻”的思路,生动好记,务实管用。四是增进群众感情,树立良好形象。全体学员全程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各调研小组午餐费按时交给食堂,现场调研踏实认真,给基层干部留下良好印象。在吴兴期间,学员们和农民一起挖红薯、砍毛竹、搬秧苗,通过农业劳动拉近同农民的距离。有的学员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水产育种、畜牧防疫等方面讲座培训,受到农民的欢迎。五是锤炼了党性作风。调研期间我们参观了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和中共一大会址,结合参观进行了现场教学,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锻炼了党性。调研结束前,全班40名学员在嘉兴南湖边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的共同信念就是将红船精神贯穿到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创设农业政策不忘服务“三农”的初心;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勇敢探索农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执行好“三农”政策;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服务“三农”事业。

猜你喜欢

吴兴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漫画五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