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与经验借鉴

2016-05-30彭水洪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业推广合作社台湾

彭水洪

摘要:台湾农业推广的发展经历了逐步形成、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三个阶段,形成了体系健全、内容丰富、主体多元、人员专业、方式现代等特点。台湾农业推广体系的存在,较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局面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当然,台湾农业推广系统也面临着农会农技推广资金使用监督不足,过于偏重技术推广等问题。借鉴台湾地区经验,我们应该考虑建立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多方位、全要素投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推广体系,并发挥合作社等组织作用;及时评估完善已有的相关政策法规。

关键词:台湾;农业推广;农民;合作社;农会

一、台湾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

(一)逐步形成阶段(1950-1969年)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为了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台当局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增加产量作为发展农业的第一个目标。促使农民普遍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确保农业增产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农技推广的主要任务。由于水稻该时期台湾地区最依赖的作物,当时台当局农技推广部门采取的各项农业增产措施中,多以促进稻米生产为主。诸如兴修水利、恢复灌溉系统、提供优良稻种、分配化学肥料及有机肥料的制造等,良种繁殖、示范、病虫害共同防治等农业推广制度在这一阶段得以建立。

这一阶段,台当局的农业推广组织系统也基本建成,推广对象由成年农民向农村青少年及妇女扩展,并且实现了推广、科研、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从1952年起,台湾当局农复会开始学习美国经验,发展教育式的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了针对农村青年、培养基本农业实践能力的“四健会”,以农村成年农民为对象、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事研究班”,以及培养农村妇女家务技术能力的“家政改进班”。同时,台湾大学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也积极配合进行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等。以区改良场为纽带的实验研究单位紧密配合基层农会组织,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相关培训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二)稳步发展阶段(1970-1985年)

进入70年代后,台湾工商业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与农地等资源都在逐渐转向非农业产业,但透过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农业在质与量方面仍能持续成长,出口贸易也比较活跃。本时期农业推广的重点由增加生产转向提高效益,由推广传统产品转向发展新兴产品,由推广生产技术转向指导合作营销,由局限于改善农家生活转向农产品促销。也就是说,这一时期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园艺,特种作物,畜禽,水产品生产,组织专业化共同经营组织、家政推广组织、参与引导消费、促使台湾农业由适应温饱型需求加速转向服务小康型需求。

(三)结构转型阶段(1986-至今)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台湾的精致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开始起步和发展。在此情况下,台湾当局开始着手调整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区农业改良场的整体功能。台湾当局先是在80年代推进八万农建大军计划,进行“农民”和“核心农民”的认定及培训,对经营土地面积较大(1公顷以上),专业从事农业(每年农作时间105日以上)的核心农民给予福利、资助及奖励的特殊优惠。1988年起,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台湾省农林厅、区改良场、乡镇农会等电传设施,建立了“农业推广综合资讯库”,提供农产品市场资讯、农情资讯、农业经济资讯、农业科技新知资讯等。1989年起,台当局开始推动区改良场成立推广中心,农林厅聘用农业院校的推广教授作为区改良场的兼职人员。从80年代起,台湾农业院校的推广课程设计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可以说,这一时期区改良场、农渔会组织、涉农科研院所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台湾农业推广的组织体系,为台湾农业的整体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台湾农业推广的基本特征

(一)体系健全

台湾农业推广已形成一种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导向、推广与教育相结合、机构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台湾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结构包括主管系统、执行系统、协助系统,他们既相互合作又各行其责,在基层以农会为主体。各级主管机关分设有农林厅、农林科、建设课、办公处、并组成相应的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各级农会分设有推广组、推广课、推广股、农会会员建立了农事研究班、家事改进班、四健会、示范农家等组织,负责农事,家政和青年教育的推广工作。协助系统的涉农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设有农业推广中心,精致农业发展中心,农业推广教育系,负责培养专门农业人才和协助农业推广教育工作。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运作程序是:农林主管部门将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制的推广计划下达给市县农林科,然后由市县农林科直接与农会联系。市县农林科一方面将农业技术推广计划传达给各个农会,另一方面将农业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汇报给上级农林部门。

(二)内容丰富

台湾农业推广内容十分丰富。根据《台湾农业推广规程》规定,台湾的农技推广业务是:关于优良农作物种子、种苗、树苗、种畜、鱼苗等的推广及栽培与饲养;关于改良土壤肥料的指导与推广;关于优良农机具的推广指导;关于植物病虫害及禽畜疫病的防治指导;关于优良农业经营方法的推广指导;关于农产运销的指导;关于农村副业及手工艺推广指导;关于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及农业仓库的指导;关于四健会的指导;关于农村合作社及农民团体的倡导辅助;关于农家妇女家政的改良推广;关于乡村卫生文化、康乐活动及社会服务的指导推广;关于公民训练及农村领导人才的训练;关于造林、保林、水土保持及水旱防治的指导;关于乡村住宅改良的指导;其它有关农业推广事项。

(三)主体多元

台湾农业推广主体有改良场、试验所、农业院校、农会、渔会、农业社团和企业等,推广多元化主体基本形成。在多元主体中,主要包括官方性质的主体和民办性质的主体。

其中,官方性质主体包括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两条线。在行政机构中,最高层级的推广工作由“农委会”主管,下属林务局、渔业署、水土保持和粮食管理处等;下属试验单位有农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水产试验所、畜产试验所,以及桃园区、苗栗区、台中区、台南区、高雄区、台东区及花莲区等七个区改良场。农业推广工作从由上到下的层级为农委会-农业局-农业课(建设课)-村里办公室。在教育机构中,农业推广组织属于教育机构的下属单位,如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嘉义大学、宜兰大学等大学所成立之农业推广教育中心。

而民间推广主体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以“会员福利”为主的农民组织,如农会、农业合作社等;另一是“企业经营目标”为主的民间机构,如台糖公司、台湾烟酒公司、台湾肥料公司、台湾青果合作社等等。

(四)人员专业

台湾当局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队伍,在推广人员聘用方面有严格的资格考核制度。任职于台湾当局机关的农业推广人员需通过高普考,而农会体系的报考资格为专科以上学历,农业、家政相关科系毕业。由于农业推广人员常要周旋于农民、乡村工作者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职业,因此推广人员在被聘用时还需要考察人际沟通技能,热衷于协助解决农民各种疑难杂症会有更多的优势。目前台湾有10所农业推广、农业经营、畜产、园艺、水产渔业等相关系所,每年约有毕业生6千余位。农业推广人员就业仍以各地区农会单位为主,因此毕业之后可以参加各级农会考试。台湾当局也非常重视对于农业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除各级农民团体内部如农事、四健、家政等自办的短期讲习、观摩及其它教育性集会等活动外,台农业主管部门也会委托农训协会、农业学校以及所属试验改良场所,办理各种农业专业训练,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工作指导能力。同时为加强对农民服务,强化农业推广人员专业能力,台当局还规划建立了“农业推广充电站”信息系统,提供推广人员远距教学资源。

(五)方式现代

台湾当局每年还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宽信息化的农业推广途径。农业信息化已经已较好运用于农业经营全过程。一方面,台当局通过网络途径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市场行情、生产与销售资料、农业资材与农产贸易等产销情报信息,例如,“市场情报服务查询系统及数据库”、“农产品交易行情系统及数据库”、“农产品贸易查询系统及贸易情报数据库”、“农情报告操作系统”、“农产品物价查报系统”、“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系统”、“稻米生产量及面积调查”与“稻米粮价及小包装价格调查系统”等。另一方面,全台湾三百多个农渔会全部建立了“农业资讯社群网络”,使农渔会的推广、供销、保险、会务等都实现了电子化,借助网络平台还建立了个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个人电脑注册个人账户,可以了解特定用户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三、台湾农业推广效果与问题

台湾农业推广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不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促进了稻米、蔗糖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也较好促进了台湾农业产业在近些年的转型升级,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局面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技能也由此得到全面提升。不过必须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农业推广系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乡镇农会农业推广效率不高,农会农技推广资金使用监督不足。近几年来台湾各级行政部门的农业预算并无明确农业推广专项经费的比例,在台当局财政紧缩情况下,财政资金真正能够使用在农业推广教育计划的经费相对有限。同时,在台湾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农会信用业务盈利水平出现下降,导致每年能够提拨的农业推广经费也在逐渐下降,更需要看到的是,盈利水平较好的农会信用部多属于都市型农会,真正需要农业推广经费的乡村型农会的推广经费更为明显存在供给不足问题。

(二)政府试验改良场等公营事业单位技术推广针对性不够。公营事业单位的农业推广作用有限。其中,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限于日常琐碎之行政事务,欠缺真正落实农业推广教育之精力和专长人才。农业改良场欠缺专业推广人才,且又未建立地区推广网络之运作机制。同时,各院校以其有限资源办理教育训练及技术咨询服务计划,内容多侧重于生产技术之指导,缺乏社会经济面之推广教育与功能。

(三)过于偏重技术推广,对管理、营销技能培养不够;对农民培训以短期为主、系统性不够。台湾县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对应的单位——农会辅导课,其业务多以农会业务、会务的辅导居多,过于偏重技术推广,对管理、营销技能培养不够;农业推广教育业务推行多系兼办性质,对农民培训以短期为主,系统性不够。同时,大专院校推广教授虽受聘为试验改良场(所)无给职的兼任研究人员,但无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亦无正式合作的机制存在。使得这些推广教授定位与工作绩效认定困难,推广内容也多侧重于生产技术面之指导,缺乏社会经济面的推广教育功能。

(四)政府对农业推广扶持过于依托资金补助,农业推广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对农业推广扶持以资金补助为主,缺乏其它抓手。而且,综观台湾农业推广的相关规定,多属行政规章制度,缺乏明确的农业推广法律规定,使得农业推广工作有些缺乏足够权威的效力,也无相关的权利义务或罚则之规范,因此台湾农业推广体制的运作,更多取决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认知态度和做事方法,存在不稳定性。

四、对大陆借鉴意义

(一)建立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在发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等不同社会主体的作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参与的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各地区应考虑根据本地区的客观条件将政府行为、农民行为和科研行为相结合,实现农技推广模式以“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政府为主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转变。另一方面,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导向,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多方位、全要素投入。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农业推广经费要实行专款专用,还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确保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经费的到位。建立财政拨款、企业投入、金融贷款、社会资金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性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三)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推广体系,并发挥合作社等组织作用。应考虑确定需要扶植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据此将农技推广整合在一个系统性工程中。技术的引入可以包括农民技术培训、改进生产组织形式、给与项目支持等。同时,应该考虑着力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

(四)及时评估完善已有的农业推广政策法规。应考虑及时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修改已有的农业推广政策法规,比如及时修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农业推广的行政规章制度也要及时跟进完善。

猜你喜欢

农业推广合作社台湾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