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2016-05-30林仕川
林仕川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党的建设新常态,笔者就此选取乐清市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等具有代表性的J、T、Y三个村200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卷》(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并进村入户走访了J、T、Y三个村的3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对收回的145份有效问卷的梳理分析,结合走访的党员干部群众交流情况,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党支部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以适应党的建设新常态。
关键词:新常态;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思路,采取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举措,塑造了管党治党的新气象,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局面,以从严治党为核心的党的建设新常态已初步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组织,它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践行者,要科学理解党的建设新常态,主动适应党的建设新常态。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党组织建设的新常态,笔者就此选取乐清市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等具有代表性的J、T、Y三个村200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卷》(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并进村人户走访了J、T、Y三个村的3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对收回的145份有效问卷的梳理分析,结合走访的党员干部群众交流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J、T、Y三个村党组织现状
截止2015年10月28日,J村常住人口2064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1300余万,现有党员92人(女39人),其中长期外出党员14人,占15%,主要分布在北京、绍兴柯桥、杭州、广州等地,以服装制作批发、布料生产、汽车配件生产及电子企业经商为主;T村常住人口2280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现有党员69人(女21人),其中长期外出党员20人,占30%,分布在杭州、上海、温州等地,主要从事开店经商和企业上班,其中大学生党员毕业留在大城市就业较多;Y村常住人口2120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现有党员57人(女11人),其中长期外出党员23人,占40%,分布在石家庄、北京、绍兴等地,多从事服装布业经商和工程承包。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乐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现有软硬条件和环境已不能满足一些党员生产经商发展或就业需求。大城市的创业条件和就业环境,已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和发展自我的载体,加大了党员的流动性,同时,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新的考验。
二、J、T、Y三个村党组织建设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J、T、Y三个村党组织党员性别分布基本合理,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总体来说是比较科学,即是说抽取的样本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通过对《问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得出,J、T、Y三个村党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近十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J村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非常重视支部自身建设,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如:实施“两法一公约”、加强党员“三.三制”管理、深化“红色细胞工程”建设和完善村党员干部坐班值班制度等,全面规范村级党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村双委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彰显了村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其中最大亮点是积极推行“5.15”学习法,即把村党支部学习会分5个步骤,每个步骤15分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驻村联村干部政策宣讲;二是村委会主任工作汇报;三是党员联系群众情况反馈;四是与会党员自由讨论;五是村党支部书记点评总结。为使“5.15”学习法落到实处出成效,还建立了配套机制和学员学习情况反馈机制,做到学习活动“环环相扣”。“5.15”学习法的推行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肯定。
T村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具有多年担任村双委成员职务经历和经商经验,对村务工作也很熟悉,为村民服务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正因如此,在他的带领下,村双委齐心协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务工作开展起来相对顺利,特别是最近几年,占地200亩的村生态森林公园和村民中心的建成,既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也方便了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和活动,受到了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村党组织非常重视廉政建设,村重大项目建设都要按“五议二公开一报备”工作流程。经过这个工作流程,使村庄工程建设在阳光下操作,做到让村民满意、让村党员干部清白。
Y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对每月15日一会的村党支部会风建设,常抓不懈,党支部还确定每月第二周之周日为党员参加“义工”活动日。为了使制度落到实处,村党支部要求每位党员在每月一次学习会上汇报走访群众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群众意见。村党组织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旋风巡查”,即通过不定期抽查受服务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党员服务质量、村党组织建设情况,并把党员的星级管理跟“红色细胞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和团结群众作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升了村党组织的影响力。
三、J、T、Y三个村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三个村在党组织建设中,党员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也有不少好经验、好做法,但毕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复杂,农村形势千变万化,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何况群众要求千差万别,村党组织建设还有一定完善空间。J、T、Y三个村党员干部在对“村党组织组织培训模式、村党支部活动内容、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三个方面的问卷回答,总体满意度较低。主要表现为:村党组织组织培训模式陈旧、村党组织支部活动内容单调、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弱,这与笔者对三个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个别访谈交流及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相一致。通过深入剖析,笔者认为:
(一)村党组织培训模式陈旧,影响学习效果
J、T、Y三个村关于“组织培训模式”问卷结果显示,受众认为培训模式“创新”的,分别为:16/66(24%)、6/43(14%)和4/36(11%);而受众认为培训模式“陈旧”的,分别为:20/66(30%)、21/43(49%)和22/36(61%),此比例说明近半数(或以上)的受访党员干部认为所在党组织培训模式“陈旧”。笔者通过进一步走访并梳理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训教育工作,让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接地气”。但由于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受多年来形成的形式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对上级党组织布置培训学习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习惯地采取被动应付态度。二是培训模式程序化。从样本分析看,目前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大多采用“计划式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始终未能走出“我讲、你听”的菜单式授课方式,也就是说,“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受训党员干部做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基本上是没有选择权和发言权,从而达不到党员培训预期目的。三是配套设施落后。截至2015年5月底,乐清全市农村已建成省级示范“文化大礼堂”94家,其中农村文化大礼堂79家,覆盖村庄526个,覆盖全市农村群众达50万人之多,覆盖率达58%,这无疑改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环境,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与活动带来便利。然而,笔者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其中一些大礼堂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包括有些没有安装空调、没有图书阅览室、没有配置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互联网上网等;有的大门紧锁(铁将军把门)或被挪为他用,从而改变了“文化大礼堂”建造初衷,降低了大礼堂的使用率,影响了教师授课方法的施展和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与活动热情。
(二)村党组织支部活动内容单调,降低党组织号召力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活动内容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关于“支部活动内容”问卷结果分析显示,J、T、Y三个村认为内容“丰富”的分别是:19/66(29%)、12/43(28%)和8/36(22%);而认为内容“单调”的分别是:21/66(32%)、18/43(42%)和15/36(42%)。这结果似乎与笔者上述阐述的一些村为丰富党组织支部活动内容而采取各种方法有矛盾,其实不然。不可否认,一些村在加强党组织建设中,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毕竟群众要求有差异,所谓“众口难调”。特别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的新时期,群众对村党组织建设要求会更高,昨天的创新,已成为今天的过去,这也再次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度和重要性。那么,对于受访党员干部群众认为村党支部活动内容“单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活动内容脱离实际。村党组织支部活动内容没有与本村实际相结合,即没有“接地气”,仅限于根据已有内容设置,与党员干部群众所盼有较大差距。念念文件、读读报纸,以“不变应万变”。而对于党员干部当下关心的身边事,却轻描淡写或不屑一顾或熟视无睹,从而失去了对党员干部的吸引力。二是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随着党员干部群众思想的多元化和农民阶层的分化,他们的身份、价值观念、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开展组织活动时,却忽视了党员干部的这种多层次、多元性、实用性的需求,活动内容局限于一些传统性的内容。三是活动内容缺乏创新。《问卷》显示,关于“您所在村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一问,J、T、Y三个村选“坚持每月一次”都达100%,由此可见,乐清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的‘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视。然而,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时,一些村党组织要么按照镇(街)或乡指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或聘请老师辅导;要么大家相聚一下,签个到,“人到、心没到”,即宣告学习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达不到系统掌握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目的。当然,正像(表2)显示一样,由于J、T、Y三个村对支部学习、活动重视创新程度不同,所以,《问卷》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有进一步加强或完善的空间。
(三)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不高,削弱党的先进性形象
据表2,J、T、Y三个村关于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调查问卷中,认为能力“强”的,分别是:19/66(29%)、9/43(21%)和6/36(17%);而认为能力“弱”的,分别是:20/66(30%)、19/43(44%)和12/36(33%),由此可知,党员干部群众对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近半评价是不高的。原因剖析:一是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个人主义严重,不为组织尽责,对群众利益不关心。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基层党员干部年龄大、文化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以T村党组织为例,46岁以上的有23人,占5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9人,占44%,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成为新常态的今天,叫他们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遇到的复杂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三是不注重学习。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或知识更新,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思路仍显陈旧、老套,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及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中,缺乏开创性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四是一些党员长期在外。据了解,J、T、Y三个村党员长期在外经商创业达57人,占26%,这些党员尽管心里牵挂家乡建设发展,但由于长期身在外地工作发展,也就无法保证参加村党组织“三会一课”活动,正常履行党员权利和义务,从而影响村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为农村群众服务,必然削弱党的先进性形象。
四、新常态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这为新常态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催生新常态下党组织新活力
表3显示,在互联网技术被农村党员群众掌握并运用成为新常态的新媒体时代,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渠道就显得愈来愈多样性。鉴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用,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学习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传播渠道,努力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活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党员干部群众接受,更加富有成效。一要加强“文化大礼堂”配套设施建设。笔者认为,按照乐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文化大礼堂”最基本的配置诸如: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wifi全覆盖、有关党史党建知识、党和政府惠农政策及农业生产技术图书等,不可或缺,必要时还可以摆设一些名人的像或名句,为党员干部群众营造一个开放、互动、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文化大礼堂”要配有专人负责管理,采用坐班制服务,以便于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党的法律法规、农业生产知识和社科普及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和组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使“文化大礼堂”真正成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活动的“温馨之家”、“红色之家”,把“文化大礼堂”打造成一个适应新常态下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活动的最佳场所,充分发挥其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阵地”作用。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和优势,开设网上论坛、建立村党组织“微信朋友圈”、“QQ群”、手机短信等,及时向党员干部群众传达党中央方针政策和惠民措施、提供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小常识、加强村党组织先进人物宣传等,使网络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知识、掌握先进信息和传播正能量的新平台。三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继续利用和改进党员流动课堂、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方法,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因地制宜,适时派出党员干部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或请党校党务理论工作者、镇(街)、乡农业技术专家、致富能手等,到村党支部讲授理论、传输经验,化“菜单式教学”为“烹饪式教学”,即党员群众“需要什么,我教什么”。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通过建立党员干部个人学习电子档案,把他们的学习考勤、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重要内容记录人档。将每位党员干部全年的学习情况同干部考核、年终考评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党员干部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真正推进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程。
(二)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巩固新常态下基层党的执政基础
表4说明,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四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中,J、T、Y三个村多数受访党员干部认为最应该重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的提高,换言之,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对村党组织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的期盼。事实上,从《问卷》可以看出,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T、Y两村受访党员干部,对村党组织关于“提高服务群众能力”这一块的要求比J村高,说明了村级党组织要通过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村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一要加强服务体系设计。村党组织要坚持群众路线,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汇集群众意见,认真总结梳理已有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对发现的问题系统研究分析,科学设计,推动村党组织在工作思路、职责任务、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型和调整。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目标、内容、队伍、载体和配套制度等,畅通党群、干群交流联系渠道,做到“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管理全过程”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村集体经济建设是村党组织抓群众工作的经济基础,党员干部要树立致富意识,掌握致富本领,努力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实实在在体验到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此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二要完善服务制度。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群众制度,利用元旦、春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深入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走访,倾听他们意见,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做到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使群众着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对于有条件的党员干部推行结对帮扶、联系群众制度,解决村特困党员干部群众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先富能人”,参加帮扶结对工作,以点带面,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选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依托“文化大礼堂”,坚持一堂多用,丰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常态化,形成科学规范,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立体式、全覆盖、实际管用的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三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服务联系群众的具体责任者和执行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作辛苦。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就要提高党员干部工作和服务热情,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工作动力。鉴此,乐清市从2015年开始,对全市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每人每年4.2万元、村监督委员(副书记、副主任)每人每年享有书记(主任)的70%工资补贴制度,据估算仅这一项,乐清市财政每年就要拿出1.24亿元。从目前来看,这一举措实施,对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在评先、评优和推选党代表名额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从农村优秀党员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以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通过公开招考、竞争择优方式,选拔那些素质好、能力强、为民办事、群众认可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使他们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待遇、离职有保障。只有建立起从“心”到“薪”的一系列激励保障机制,才能使农村党员干部干事有劲头,事业有奔头。
(三)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塑造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J、T、Y三个村对于村党组织“组织建设”这一块都有逾半数受访者认为最需要加强,这反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反腐力度深入加大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贯彻落实,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握机遇,通过创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工作主题、工作方向、工作目标,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以应对新常态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一要树立并强化创新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站在推进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新高度,加强对党员干部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营造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改革突破的工作氛围,使创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动力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确立创新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成效明显的创新工作机制。比如,随着乐清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外出经商创业将会常态化,于是,村党组织建设要打破常规,创新党员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外出党员管理。通过建立党员QQ群、微信朋友圈或手机短信等,打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把村党组织活动信息及时传播给每一名党员,实现外出党员同步接收并了解有关村党组织活动内容,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提升广大党员的参与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二要创新村党组织设置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创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思路、形式和载体,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模式和做法。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求设置党组织,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村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坚持把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优势结合起来。在经济发达的村,以“支部+协会”的方式设置“产业型”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使党员作用体现在产业链上,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同时,要打破原有按自然村设置党支部的单一形式,根据党员的个性化需求、从业情况和个体特点,采取“党总支+支部”的模式设置“功能型”党支部,以提高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水平。如.J、T、Y三个村党组织可在外出党员较多的去向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绍兴”等城市建立临时党支部,并配备联络员,加强与外出党员沟通联系。三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当前,新媒体技术深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青睐,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领导方式,适应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政权化角色定位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定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把维护农村稳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职责,自觉从行政事务管理向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等工作转变,从只会抓传统农业向善于抓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小城镇建设等的转变,把职能转变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上来,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
五、结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象大使,也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服务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常态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学习、创新、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积极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保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