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30黄慧潘意志
黄慧 潘意志
摘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工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当前广东省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建农民学院、“三农学院”,优化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优质资源库;以及强化政、校、行、企合作,增强农村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它们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省;职业教育
当前广东省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期,需要高素质、高文化和高技能的“三高”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但是,当前广东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远远达不到“三高”要求。根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广东省农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占25.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6%,反映出广东省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广东省要培养出“三高”的新型职业农民绝非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工程。为实施好这项工程,农村地区的职业院校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一、广东省农村地区职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开展现状
(一)农村地区职业院校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农村地区职业院校是指地处广东农业发达地区、至少开设了1个以上农业类专业并且以服务农村经济作为其办学目标之一的高等职业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广东省共设置高职院校80所,其中,农村地区高职院校1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2.5%;另外,广东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超过592所,其中,农村地区中职学校439所,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74.2%。调查显示,通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形成了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有农民职业教育背景。高职院校层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农垦机务学校,由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主办;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有着丰富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经历。中职学校层面:惠州工程技术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梅州农业学校、高州农业学校、韶关农业学校、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宜市职业教育中心(信宜市丁堡职业高级中学)、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市成人教育中心)、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都是涉农类中职学校。二是开设了“涉农”专业。广东省中职学校开设了包括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园林绿化、木材加工、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32个农林牧渔类专业。其中,开设专业点较多的农业类专业主要为种植、畜禽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农业与农村用水、园林技术)等专业,而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与农业有关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较少,可以看出广东省涉农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更侧重于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在涉及农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专业开设较少。三是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广东省农村地区18所高职院校、439所中职学校分布在全省21个地市,分布地域较分散,且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的较多。如茂名市设置有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和高州农业学校,该市是全省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水产养殖享誉盛名,全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是“中国罗非鱼之都”;“三高农业”蓬勃发展,“岭南佳果”驰名中外,是中国水果生产基地。又如,云浮市设置有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该市是广东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闻名的沙糖桔之乡、有机大米之乡等。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开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广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制定了《广东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粤农财[2014]53号),确定在高要市、阳春市、梅县区、曲江区、和平县、吴川市、从化市、揭东区共8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00人以上,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
1.广东省政府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4]1号)精神,广东省教育厅、省农业厅于2015年2月确定惠州工程技术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梅州农业学校、高州农业学校、韶关农业学校、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宜市职业教育中心(信宜市丁堡职业高级中学)、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市成人教育中心)、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等12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广东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学校在种植(现代农艺技术)、畜禽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淡水养殖、海水生态养殖)、农业工程(农业与农村用水、园林技术)以及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5个专业开展试点培养,允许这12所学校加挂“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学校”牌匾。其中省属学校3所,市属学校9所;国家示范学校2所,国家重点中专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所。这次试点明确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采用农学结合、农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主要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招生,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四类职业农民。
2.试点中职学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根据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函[2015]389号)等文件精神,各试点中职院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惠州市:2015年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将开设3个专业,提供300个学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此外,惠州市的博罗和惠阳是全国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每年计划培训600人次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由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等中职院校承担。阳春市:全国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2014年,阳春市培训、认定了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221人,其中蔬菜产业100人,水产产业43人,生猪产业78人。2015年,再遴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6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培育后再审核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80人,其中蔬菜产业100人,生猪产业130人,水产产业50人。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阳春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之一,积极参与了此项工作,认定培训类型:畜禽养殖技术员、乡村兽医。英德市:2015年英德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培训任务共1000人,其中含6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由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贸职业学院、英德市现代农业培训学校、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承担。
3.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村官学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村官队伍
据调查,为落实《广东省从严治党五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农村、社区全面做到‘一村一大学生、‘一居一大学生”的精神,改善村(社区)干部学历结构,优化村(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各市启动了“村官大学生培训工程”。
中职层面:为了给农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开展村官教育试点工作,本次试点工作选取茂名市作为试点,高州农业学校具体承担村官培养任务。
从2010年起,高州农业学校承担了广东省村官职业学历教育试点工作任务。在村官职业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培训好、培训实、出成效”为目标,以“注重培训内容,突出实效性;注重培训方法,突出灵活性;注重严格管理,突出规范性”的“三注重、三突出”为教育培训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高州农业学校已经有四届村官职业学历教育毕业生,500多名村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在观念上有新发展,思想上有新提高,理论上有新收获,作风上有新转变,工作上有新突破。
高职层面:2014年11月,罗定市委组织部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罗定市首届村官大专学历教育班,共招收146名村官学院。2015年3月,云浮市组织部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云浮市首届村(社区)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从云浮市各县、市、区招收254名学员。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村官学员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特色的专题课程,以有效提高村官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云浮基层输送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头人。2012年,河源市委组织部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河源市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来自五县一区的356名“村官”通过2012年成人高考,成为河职院首届“村官班”的新生。加上2014年第二届“村官班”的457名学员,2015年第三届“村官班”的593名学员。三年来,全市共有1406名村官圆了大学梦。通过创新素质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2011年,清城区委组织部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正式启动“村官学历提升工程”,给村官学员开设的行政管理大专班,突出与岗位职能的匹配性。2013年,茂名市决定实施“村官大学生培训工程”,由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村官培养任务,首届招生124名,对村官进行两年或两年半学制的大专学历教育,使其成为“懂科学、有技能、会管理”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大专学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这些职业院校在村官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行先试,对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村官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村官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意义重大。几年下来,为广东省培养造就一大批党性观念强、群众工作水平高、职业技能素养好的村官。
4.其他非试点职业院校也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益尝试,培养一线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
2014年以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通用知识的培训任务,组织专家团队,送教上门,截止2015年3月20日,共完成了20个培训班2005名新型职业农民通用知识培训任务。2014年10月14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2014年湛江农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产经营培训班,本次培训为期十天,参训学员是来自湛江垦区各基层单位的100名职工,他们接受了创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参观实践,涉及果树、蔬菜、养殖等专业,为广东农垦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培育好一线的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另外,还有一部分职业院校,把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5月份成立了三农学院,规划项目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与培训、涉农专项技能培训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农村发展政策宣传;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6月成立了二级学院“农业学院”,将搭建“农业学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村基层干部学校、农民学校”四个平台,采用“短期培训和专业教学”二种方式互动办学,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广东省农村地区职业院校职业农民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熟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专职教师
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教师,应当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业类专业出身,具有较强的专业底蕴,在农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懂职业教育,深谙职业教育规律,能因材施教;三是熟悉农村,热爱农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据调查,广东省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主要通过临时聘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完成,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很难满足以上要求。因此,目前广东省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师资队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数量上的缺口较大,而且素质、结构等方面也没有达标,难以满足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创新性不强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工业化人才、生产技术人才、科学化管理人才、产业经营化人才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复合人才。目前,广东省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试点中,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创新意识不强,开设的专业主要是种植(现代农艺技术)、畜禽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淡水养殖、海水生态养殖)、农业工程(农业与农村用水、园林技术)以及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传统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观光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农村信息管理、农业机械应用等新兴专业开设较少或者没有开设。另一方面,在培养方式上缺少创新。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学员文化基础薄弱,二是培训时间短,三是在岗培训,学习目的更明确。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类与当代大学生有差别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群体,需要寻求差异化职业教育。而广东省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而是沿用了给大学生上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培训效果差。
(三)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高职院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专业性,拥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业资源,能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理应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发挥总要作用。但是,目前广东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学校主要以中职学校为主,仅有少数几个高职院校开展了村官学历教育试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广东省大部分农业类学校仍然处在中职层次办学,没有升格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中仅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这两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力量薄弱;二是几乎所有的地方高职院校都是“非农类”高职院校,很少开设农业、林业、渔业类专业,缺少服务三农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局限了它们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作用;三是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征程中缺少前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为它们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难有作为,进一步弱化了它们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作用。
三、推进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返乡务农”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2009年开始,广东省大力推进山区县市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地区职业院校与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强合作,重点面向返乡务农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构建“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返乡务农”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是解决广东省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种地难”问题的有益尝试。要有效推行这种模式,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相应建构: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变为单一管理,由农业部门牵头管理,教育、科技、发改、财政和人社等部门积极配合,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领导小组,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领导。二是把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纳人职业教育生均拨款范畴,与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享受同等水平的财政拨款,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教育经费问题。另外,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津贴列入省级或地市级财政统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期间的生活难题。三是把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范畴考核,有效解决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不紧密以及学校对地方经济贡献度不大的问题。
(二)优化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创建农民学院、“三农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有效的学校治理结构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组织结构是实施管理任务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的作用。职业院校应通过内控制度对组织架构进行梳理,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二是合理设置组织管理机构,理清责任,使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存在部门分工不清楚、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把农民学历教育纳入继续教育部门职权范围,另一方面、它们又把农民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教学部门职权范围。很明显,这些职业院校在组织结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缺失或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源是学校的组织架构不够清晰、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因此,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应当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创建农民学院、三农学院等二级学院,统筹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省内: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三农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农业学院”;省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均先后成立了“农民学院”,这些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优质资源库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
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选聘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加强现有师资培养,通过访学、锻炼、深造等方式,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同时采取“引进”政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从农业行业和农业企业引进一批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不断优化培训师资结构。
2.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有关专家,针对广东特色产业,包括肉鸡养殖、水产养殖、果木栽培、设施蔬菜、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营销、职业农民相关素质教育等方面,开发一套新型职业农民系列教材,进一步充实培训资源,提高农民受训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最新成果,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教学资源库,把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类型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方便教师个性化搭建课程、组织教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学习、测评;完善线上与线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便捷、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四)强化政、校、行、企合作,增强农村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
首先,农村地区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培育一批新兴农业类专业,将专业范围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主动与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对接产业,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其次,农村地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实施政、行、企合作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签署“政行企合作共建备忘录”,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基地、专家、网络和渠道等资源,推动职业院校不断创新培养方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再次,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建立“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