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

2016-05-30张愉悦

心理与健康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博亲友内向

张愉悦

来访者:小博 男 14岁初三 陪同者:父母

父母带小博走进咨询室时,出于职业习惯,我的目光先投向孩子。小博面部僵硬得不见一丝表情,低垂着头和眼皮,迈着莲花小步缓慢走来,这个孩子走路没有声响,因为他的脚根本没离开过地面。当父母坐在沙发上,他没有像大多数孩子挨着父母坐。而是站在离父母很远的一个位置,摆弄着双手,低头沉默着,父母同他说话,提醒他向老师问好,但小博没有回应。

小博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工作繁忙,母亲经商,长年累月奔波在生意场上。最近俩人常看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均提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越看越烦,孩子这样内向的性格以后怎么进入社会?焦虑的父母越加感觉到儿子问题的严重性。几个月来,父亲尽量每天准时下班回家陪儿子,母亲生意上也找亲友帮手,以便随时脱身照顾孩子,问题是:儿子的内向性格和走路姿势没见一丝好转,倒把他们自己累得够呛。家里来了亲友,父母让小博打招呼,他理也不理,金口难开,有时候人走了,他还会烦燥得对父母大发脾气。

“老师,你看看,整天这个样子。说了好多遍也改不了这个走路姿势,我天天说的都烦死了。这以后走向社会又能做什么?他就不能学着多开扣说几句话,别这么内向吗?”小博的父亲非常烦恼,刚开口介绍情况情绪就压不住了。

“他爸爸见到孩子就是训,不是纠正这个行为就是看不惯那个姿势,我也不想他这样对孩子。为了孩子能开金口多说两句话,每个周末我都尽量邀请亲友到家里来做客,可这孩子,见到客人连招呼都不愿打,如今孩子被我带成这样,想死的心都有了我。”小博母亲竭力想用平静的口气对我说.

“孩子这个走路姿式问题,如果说了很多遍都没有得到改善。是不是就不要再说了,假如咱们的教育模式变通一下,也许会好起来。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每到吃饭就敲桌子的学生,妈妈纠正了几年反而越演越烈。为此这位妈妈痛苦坏了,这怎么行呢?以后工作了像个大爷似的,谁能看惯他呀!后来我建议妈妈视而不见,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孩子的坏毛病反而没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倡的行为疗法中的强化法,当你想消除孩子某些异常行为时,要采取漠视淡化的态度。如果你想让孩子建立或保持某种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这段话我是看着父亲说的。

“试一试吧,真不想说了,反正现在知道说也起不到作用,这么多年已经得到事实的证明。”父亲表示道

看来,父亲平时对小博的确纠正太多。父母一再表示希望尽我的力量把孩子变得外向一些,可是孩子真的只是内向的问题吗?一个人本身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本无所谓利弊的,内向有含蓄美,内向者较专心,从事精确性的工作必将有利。我的理解是:通常,父母更多是想让孩子人格完善,更富有人格魅力。一个人如果人格是完善的,性格内外向根本不是问题,当然也不需要刻意改变。

初期我们的谈话,小博只用点头摇头回答,在我一再鼓励之下。小博的回应也是:“是”、“不是”。毕竟,大多时候一个咨询师不可能在短暂的接触之后,会比孩子的父母更了解孩子。于是我再次接待父母。

通过父母的详细介绍,我更多了解到小博的情况。从小即内向害羞,在父母提示下人际适度的礼貌有时也不能完成,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写作业慢,写作业喜欢撕纸,爸爸批评过多次没用。周日喜欢看电视,只喜欢湖南台的娱乐节目。父母感觉养了一个小白眼狼,因为父母伤心难过时,小博好象感受不到,没说过一句安慰话。近三年,父母纠正他的一些习惯或是限制他看电视,会发脾气,以前不敢的。一位学医的亲友曾提醒过父母带小北去医院检查过,无明确结果。父母每周日想带他出去玩,拉不动,让亲友来访,他理都不理, 父母觉得非常尴尬,没有面子, 也就慢慢懒的让孩子多见亲友。从没见他去同学家里玩或者和同学出去玩。老师反映是个乖孩子,但太内向爱静,作业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父母不耽心,他们焦急的是小博过于内向的性格,甚至怀疑自己孩子的智能,可是这样的话又能对谁说呢?

小博的父母争先恐后介绍完这些情况后表示,现在想到孩子目前这个情况心里就着急上火,见到孩子的行为举止就动气,控制不住地想教训他,事后自己又后悔自责。

我最初认为小博是社交恐惧,因为他相对于同年龄的孩子个子瘦小不少,加上这样沉闷的性格和刻板的动作,可能会在学校遭受到来自同学之间的欺负。尤其在初中阶段,因孩子们心理不成熟,对弱势群体的语言和肢体攻击总是存在的。但在一次咨询之后,我发现自己可能判断失误,社交恐惧症人群在意别人的评价看法,凡事都想得多,想做最好,总是想和别人交往却又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而小博没有朋友,好象他内心并不着急孤单。当然他也不会如社交恐惧的孩子那样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让自我内心体验非常痛苦。

我很理解现在父母都是一个孩子,谁不想让自己孩子健康积极发展成长!显然,小博的父母在长期精神的压力之下,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我们知道,焦虑就是一种消极的联想,过度的担忧。而家长这种过度的焦虑,让小博觉得自己就是不正常的,和别人是有差距的,哪里还有力量调整自己!

在我接待的青少年问题咨询中,我觉得对每一位青少年父母的心理援助也常是必需的,改变父母焦虑消极的情绪,把他们的思维模式扭转得正面积极一些,让他们内心真正接纳孩子的不足,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孩子,只要父母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当家庭气氛变得和谐温暖,这种环境会让孩子的心理情绪无形中获益。

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给来访者一个标签,更何况小博还只是个发展中的少年。那么,面对这对焦虑烦恼的父母,我该如何对他们解释? “你们知道贝多芬、莫扎特、梵高、牛顿、爱因斯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吗?他们都是亚斯伯格症候群,我认为小博的症状比较类似。我注意到小博画画时很专注,也很喜欢,培养他这方面的爱好。”孩子会发出他特有的光芒。接下来,我为小博的父母详细讲解了亚斯伯格症候群的常识,这是不影响智力的一种轻微的自闭,只要我们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接纳欣赏孩子。孩子一定会拥有属于他的美丽天空!

小博的父母第一次在我面前露出轻松的笑脸,他们表示:一定尊重孩子的天性,找适合的方式对待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以绝对的耐心支持配合孩子长大。

在接下来的行为训练和团体咨询中,小博的走路姿势有了改变――走路不再低头,眼睛可平视前方,双脚自然离地以平常人速度前行。妈妈激动地说:“我们再带孩子出去时,起码人家不会再说我家孩子不正常。”

记得一次在给小博做埋葬过去坏标签的心理训练中。看到小博写出的同学对他平常说的那些词:“智商低、弱智、傻瓜、神经病、人格分裂”等,真让人揪心难受。但愿老师家长多些引导,让孩子们之间能够友善互助,千万不要给同学带去不必要的折磨伤害。尤其对一些较为脆弱敏感的孩子。

我并不刻意要求他说话,在团体咨询中各位老师均给予适当关怀关注,终于,小博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突破。在一次团体咨询中,小博言语尚且流利地作了一番简短的自我介绍。那可是当着十五个同龄孩子的面!我看到:有些人际交往敏感恐惧的孩子甚至向小博投来羡慕的眼光。小博的父亲表示自己不再纠结孩子内外向的问题,内心真正接纳孩子后,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真正做到了有爱心有耐心!自己心情也开朗不少。

邮编:230000

电话:0551--65603001

邮箱:2966673163@qq.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胜利路与临泉路口中环大厦A2座709室

猜你喜欢

小博亲友内向
我教儿子讲修养
我教儿子讲修养
非法集资类案件中亲友认定问题探析
孩子,原来你可以这样美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3D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