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016-05-30刘燕妮毛芙蓉赵福顺姜奇峰
刘燕妮 毛芙蓉 赵福顺 姜奇峰
摘 要:黄瓜细菌性病害是黄瓜生产上一大防治难点,了解摸清黄瓜细菌性病害对黄瓜生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茎软腐病,细菌性白枯病,细菌性萎蔫病的的系统介绍,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应用。
关键词:黄瓜 细菌 防治
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葫芦科黄瓜属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是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蔬菜,具有清热止渴,利水消肿的作用。现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且许多地区均有温室或塑料大棚进行栽培,已做到全年供应,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造成黄瓜病害连年加重的趋势。本文针对几种黄瓜细菌性病害进行介绍。
1 病害症状
1.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苗期主要为害子叶,成株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果实。苗期子叶发病,初期在子叶上产生黄褐色水浸状近圆形斑,后逐渐干枯导致幼苗死亡。成株期叶片,感病初期呈水浸状小斑点,病斑褪绿变黄,进一步扩展逐渐发展成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形成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灰白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干燥后呈白色粉末状,干燥时易破裂穿孔。茎,叶柄、卷须被感染时初呈水浸状,湿度大时可见菌脓溢出,干燥后表层有白痕,后逐渐沿茎沟纵向扩展,严重时纵向开裂腐烂,最终整株枯萎死亡。瓜条受害时侵染点出现水浸状病斑,扩展后病斑连成片且不规则,黄褐色,湿度大时有菌脓严重溢出,导致果实腐烂[1-2]。引起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rmans,属假单胞菌[3]。
1.2 黄瓜茎软腐病
黄瓜茎软腐病可危害黄瓜果实、茎杆、叶片。成株期果实发病:初期果实表现正常,后期表面流出白色至浅黄褐色的脓状物,果实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或呈开裂状。茎杆发病,发病初期茎杆发病部位呈水浸状,有流胶现象,湿度大时可见大量白色至浅黄色的菌脓溢出,干燥后发病部位有白痕,严重时纵向开裂腐烂,表现为软腐症状,后期整株萎蔫。叶片感病,主要有5种症状:①多从叶片边缘开始发病,形成“V”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②叶片褪绿腐烂,病斑呈水浸状,形状不规则,后期整个叶片腐烂。③与黄瓜细菌性病斑相似病斑淡黄色,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易破裂穿孔。④病斑沿叶脉发展,叶脉周围褪绿变黄,湿度大时背面有白色至浅黄色菌脓流出[4]。引起黄瓜茎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rum sp.)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rmans,两种病原菌。
1.3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幼茎和叶柄。发病初期叶片正反两面均出现水渍状黄色小圆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间呈白色半透明状膜质,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连片,呈白色枯死状。幼茎受害导致茎部裂开,幼苗期受害引起幼苗死亡[4]。引起黄瓜细菌性白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黄单胞菌黄瓜叶斑病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bitae(Bryan)Dye[5-8]。
1.4 黄瓜细菌性萎蔫病
黄瓜细菌性萎蔫病在嫁接苗上发病快,自根栽培苗发病相对缓慢。该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开花结瓜期发病严重。初发病株基部茎蔓收缩变细,下部叶片光泽暗淡、萎蔫,中午明显。随着病情逐渐发展,病斑随着茎蔓向上扩展,叶片向上渐次萎蔫,似缺水状,3~5天后整株青枯死亡。根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横剖观察根部及茎基部(嫁接口附近),维管束变褐色,横切面挤压后流出乳白色粘质物,粘液粘稠。引起黄瓜细菌性萎蔫病的病原菌为黄瓜欧文氏菌Erwinia tracheiphila(Smith)Dye,属欧文氏杆菌属[9]。
2 发生规律
带菌种子,植物病残体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作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气孔或水孔侵入到寄主组织内部,通过带菌种苗运输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靠雨水飞溅、灌溉水、昆虫等进行蔓延;工作人员的农事操作可以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近距离传播。黄瓜细菌性病害的的发生发展与田间或温室的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湿度是影响黄瓜细菌性病害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在保护地,高湿、排水不畅、叶面结露时间长、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昼夜温差大等都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露地地势低洼积水、种植密度大、持续阴雨、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等发病重。连续阴天棚室湿度大,温度适宜是黄瓜细菌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有利的环境条件[10]。
3 防治措施
黄瓜细菌性病害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危害较大。一旦温湿度条件适宜会造成大规模的暴发和流行,目前黄瓜细菌性病害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期或发病初期做好预防工作,并结合加强栽培管理、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进行综合防治,对病害的控制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3.1 加强检疫
种子带菌是细菌性病害的主要侵染源,也是远距离扩散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检验检疫措施,防止带菌种苗进入无病区,控制带菌种子的调运是控制该病传播蔓延的有效手段[11-13]。
3.2 种子处理
将种子在浓度为33g·L-1的丙酸钙水溶液或酒石酸中;50g·L-1 的醋酸铜溶液或0.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种子20分钟。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且不影响种子的出芽率。还可以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0.25%~0.50%次氯酸钙浸种 1小时;1%盐酸漂洗种子15分钟;15%过氧乙酸200倍液处理30分钟;30%双氧水100倍液浸种30分钟都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病菌,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降低苗期发病的风险[4]。
3.3 农业防治
3.3.1 选用无病留种田
选择无病害发生的地区作为制种基地,用无病土进行育苗且育苗要选择通风干燥场地。在不同田块劳作时,要做好操作人员和工具的消毒工作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病原菌感染种子[14]。
3.3.2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①选用地势干燥、通风、排水良好,前茬未种过瓜类、茄果类蔬菜的地块进行黄瓜栽培。②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可以有效地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③避免在早晨叶片湿度大、露水多时进行整枝打杈、果实采摘等农事操作,防止病原菌随操作人员或操作工具进行传播。④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病株及疑似病株并进行销毁深埋。⑤有效控制温湿度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合理灌溉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污染灌溉用水造成病害的二次污染[15]。
3.4 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使用3~4次;或者3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琥珀酸铜·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7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不同药剂之间交替使用,既提高药剂使用效果,又可以降低抗药性风险。
发病期间如遇阴雨天气应采用烟剂或粉尘如5%醋酮粉尘。用药注意事项如遇低温、光照不足、二氧化碳缺乏,植物的氮糖含量降低。这时在药剂中要适当加白糖150倍即每喷雾器15千克水加100克白糖;加尿素300倍,即每喷雾器50克尿素制成糖尿液喷药。选择晴天进行,打药前先通风待叶面水滴风干后再喷雾,喷雾时应做到既不漏喷也不重喷,喷雾时一定要从瓜秧的下部往上部喷,重点喷打叶片的背面并适当加入展着剂如害力平等以提高防治效果[16]。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李宝聚.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五十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多样性与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2012,21:23-25.
[2] 杨福仓,王爱华,于新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05:36.
[3] 张吉光,陈璐,张管曲,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2):183-187.
[4] 李宝聚,王莹莹,孟祥龙.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一)注意防治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J].中国蔬菜,2015,04:74-76.
[5] 李亚,袁美丽.黄瓜细菌性圆斑病病原细菌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1,03:21-22+93.
[6] 李永镐.黄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细菌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1990,02: 68.
[7] 汪琼,刘长远,赵奎华,等.黄瓜细菌性白枯病菌寄主范围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02:285-288.
[8] 刘长远,赵奎华,傅俊范,等.黄瓜细菌性白枯病CU-PV07菌株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6:682-685.
[9] 于凌春,张乃琴,耿建芬.黄瓜细菌性萎蔫病的发生与防治[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02:147-148.
[10] 范晓溪,金伟,周慧敏,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四十一)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中国蔬菜,2011,21:26-29.
[11] 王楠,张改红,王伟.黄瓜细性萎蔫病菌分子诊断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21-25.
[12] 王哲,陈青,田茜,等.应用PCR方法快速检测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J].植物检疫,2011,06:29-32.
[13] 孙艳秋,刘长远,曹远银,等.黄瓜细菌性白枯病病菌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中国植保导刊,2014,10:8-11.
[14] 吴炳芝,段文学,张景春,等.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化学防治配套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1,04:31-33.
[15] 石延霞,张楠,李宝聚.细菌性角斑病病菌诱导黄瓜产生系统抗病性机理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8,02:221-226.
[16] 王群,崔瑞,孙英华.棚室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与防治[J].北方园艺,2003,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