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2016-05-30李郑丽李金和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郑丽 李金和

摘 要: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中学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这“三重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是其中心环节。针对课程设置这一中心环节,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贵州三所高师院校的调查分析,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43-04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中学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这“三重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设置改革是其中心环节。梳理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有关文献,从“中学政治课程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运用比较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題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三重改革”为背景,运用实证研究法,基于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三所高师院校的调查分析,尝试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初浅性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

如果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更偏于“目标导向性”,那么课程设置的功能则更偏重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无论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最根本的支撑就是课程设置改革。英国课程专家彼得·戈顿曾说过:“教育的鸿沟,是通过它们所设置的不同课程反映出来的。”要想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亦是其根本载体,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支撑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框架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其中一系列内部要素的改革,比如课程设置改革、培养途径改革、培养方法改革、教学制度改革、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等。从形式上看,这些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内容实质上看,要素与要素之间必须存在目标取向上的内在逻辑性。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结构和篇幅来看,与精炼的概括和总结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学业评价等要素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唯有课程设置是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内容最详细、制作时间最长、篇幅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要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学校必须把课程设置放在首位,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这一根本要素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改革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载体

载体是指承载、传导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借此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普·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角度来看,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法的运用,培养途径的选择,学业评价制度的实施等都离不开这一根本载体——课程设置。因此,只有以课程设置为根本载体,才能把理想的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路径。

(三)课程设置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工作的第一生命线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以课程设置的改革作为根本保证的。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不同院校的思政专业师范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来反映,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又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不同课程来反映。授课方法、师资设备、培养途径等都是以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实施的。因此,学校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改革是其根本保证。

二、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我们已知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本课题选取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及贵阳学院三所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大四学生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以课程设置为主要内容,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有效收回率为94%。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分析,鉴于课程设置每个模块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协调

通识教育的功能定位是解放思想,使人摆脱“无知、偏见和狭隘”的束缚,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启发学生从多种视角思考专业问题。下面来看看被调查的三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是否起到此作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从通识教育课程地位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的比例大约占20%-26%,略低于其他高等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平均比例分配。

(2)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来看:首先,“毛中特”和“思修”两门课程是思政专业的研究内容,并且还与思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有重叠现象。其次,唯有贵阳学院的语言类课程不仅涉及英语,而且有培养大学生写作、阅读及表达能力的大学语文。最后,整个通识模块未涉及到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国家所要求的创业基础课程。

(3)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来看:首先,在同一所学校内,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和课时之间的比例不一致,有的1学分对应16课时,有的甚至1学分对应32课时。其次,从性质上来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不均衡,所提供的选修课程较少,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选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三所高师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不协调、具体课程也不全面。

(二)专业课程缺乏时代感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能满足毕业生在实习中的专业需求,一般可以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体现出来。为此,我们来看看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查回答情况:

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

(1)对“我省2010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基本熟悉”的比例达47.5%,不熟悉比例竟然达到39%。学生对于我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不熟悉的比例占48.2%。相关教材教法未做到与时俱进,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相关课改的不熟悉,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到措手不及。

(2)对于“我省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熟悉程度”调查显示非常熟悉的仅有2.1%,而不太熟悉教材的有26.2%。学生对我省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熟悉程度略低。

(3)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41.1%基本熟悉教学方法,比较熟悉教学方法的占22%,同时也有30%的不熟悉教学方法。这就表明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政治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

从表中的均值来看,五个问题的均值的范围都是在“2<均值<3”,均值越大熟悉程度越高,这就说明学生对中学课改及教材的熟悉程度是介于不太熟悉和基本熟悉之间。

(三)教师教育课程缺乏

高师院校思政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那么具体的课程设置就应该是偏重于实践的培养,但是问卷中问到“你认为学校所提供的师范教育课程是偏重于理论还是实践?”,调查结果来看:61.7%的学生认为师范教育课程是理论较多,实践较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当的人数占14.2%;3.5%的学生认为师范教育课程理论较少,实践较多。当调查者被问到“你对本专业教師的教学,满意的地方有?(多选)”时,认为注重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比例是最少的,占16.3%,反过来分析,专业教师授课时不太注重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中学教学产生一种陌生感。

(四)综合实践课程次数教少,时间不够

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参加专业教学实习的机会多吗?”选择“大三才有”的占37.5%,选择“大四才有”的占36.2%。这说明专业教学实习的次数较少。关于“专业教学实习的时间一般是多长时间?”的问题来看,51.1%的学生实习的时间都是三个月;其次,实习时间为两个月的人数占33.3%。中学教学都是以一个学期(四个月及以上)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足四个月的实习时间和次数较少的实践是不能足以使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就没有达到实习最理想的效果。

三、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探析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本学科特点,根据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进行。

(一)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学分比例,丰富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通识教育模块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首先,从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来讲,在总学分的总比例应当增加至30%,并且还要贯穿整个大学在校课程学习的过程。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包括必修和选修部分,每个部分都应该涉及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具技能类和军体保健类。每一类至少有两门以上的必修课程,才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尽量多开始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起爱好自由选择所喜欢的课程,使其具有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性,而且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从通识课程的内容来讲,第一,要设置与关文化素养相关的课程,例如中外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养。第二,增加“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第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颁布相关文件要求大学新增加创业教育课程。

(二)专业课程:关注实践需要,精简课程比例

专业课程模块解决今后师范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教什么”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与思政学交叉的相关课程,例如:逻辑学、法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通史等课程。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发展,关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需要,主干课程必须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之后的四个必修模块及六门选修课相衔接。与此同时,还应该按照学科的原理、方法论、史料和比较的思路来设置思政专业的主干课程,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中学政治课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政治经济学、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2]。

专业选修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更加具体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设置,例如:政治法律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三)教师教育课程:突出师范特色,重点培养技能

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最能突显师范特性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解决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教师技能课程,分别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3]。

一方面,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应包括五大必修领域:部分中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中学教育基础、心理健康与道德发展。建议模块主要有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校教育发展;班级管理;学校组织与管理等为选修部分,可供学校或学习者选择或组合。另一方面,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在走入教学岗位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整个人在课堂上的艺术表现,因此,对教师技能的练习增加了教师的教育效果。这些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说课与评课、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必修课程开设更加详细或者具体的课程来供师范生深入地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查缺补漏,例如,必修的现代教育技术下可开设选修课程:专业文献检索、WPS软件运用等相关课程。

(四)综合实践课程: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践次数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累积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可以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再分配不同的任务,达到不同的效果。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价值观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归根结底要多数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关注社会发展的变迁,认清社会发展新形势[4]。

综上所述,对高师思政本科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的重改,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突出各自的培养功能,模块之间才能相互促进、融会贯通,最终达到高效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课程设置的重改,在理论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研究。在实践上,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提供优秀的师资且有效地推动“三重课改”的发展。

注 释:

①此表中所列出的通识课程均为必修课程;由于每所学校的具体选修课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只列出了选修课程的总学分。

参考文献:

〔1〕[英]菲利普·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0.1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Denis Lawt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tudies. Rutledge and Kean Paul.1979:108.

〔4〕曲贵卿,张海涛,郝立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26):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