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
2016-05-30邓淑容
邓淑容
摘 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目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使命。结合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一是更新灌输理念,教育载体要契合微时代的表意方式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9-03
大学生是国家青年群体的骨干,是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践行者。大学生要完成这一社会历史使命,承载起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就必须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遇到的机遇
(一)微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络化发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媒体的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传授、学习分享的平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仅局限于人对人、面对面、点对点的教育方式,需要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对固定对象进行教育活动,微媒体的运用则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这种相对死板的教育模式,借助于微博、微信等便捷的网络媒介,利用丰富的网络元素,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由刻板、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有趣形象的画面,将文字与图象、声音、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也可通过微博、微信进行直观即时的交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够线上线下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更富动感、立体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微信息的传播跨越了物理空间,能及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信息动态,并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疏导或解决大学生问题,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现实针对性。以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控于地域间的距离,也不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主要以文字、图像等方式将意思传递给对方,在微博、微信中,大学生在不面对真实的个体与群体中更能够大胆、真实的表达内心地想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的微博微信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积极的一面可以进行鼓励和肯定,对于消极的一面可以适时进行疏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遇到的学习、工作、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实际问题进行纠正与解决,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工作与学习、友谊与爱情、责任与义务等关系,在大学的人生中更好地进行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
(三)微空间的开放性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丰富了大学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时效性。微空间的信息以公开、开放的形式展示给大众,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展开的讨论可以是自由的热烈的,微民间的讨论与交流是无屏障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对公众开放微博等方式可以获取个人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既可以涉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需要,也可以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需求,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涉入个人在某知识领域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大众进行分享,也可以针对某些知识进行互动交流,使大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通过网络空间学习知识文化,也使大学生更加热情地参与社会实践。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微时代中马克思主义主导性和权威性被动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灌输模式提出了挑战。青年大学生处于微时代的背景中,大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微信息的传播呈现在大众面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思想行为等用微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将个体价值观转化为了群体不同价值观的汇集与聚焦,并为公众所阅览或分享或转发,并成为影响大众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影响,使大学生淡化甚至漠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并加以排斥,转而接受并认同非注流价值观并受其影响而主导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能否接受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的弊端,结合微时代特征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变革教育模式,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效能。
(二)微时代凸显大学生的个体气质和主体地位,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施主体即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微时代大学生注重强调个体性和主体性,微空间的个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大学生个性特质和主体地位也呈现出来,个体可以主动地对社会问题、民生现象、他人行为、个人事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间的传统格局,更加突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这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更强调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尤其强调教育者的现代教学能力。
(三)微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的、瞬时性的生活微化实践,对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微时代的环境里具有了微民的身份,他们的微信息传播是无屏障的,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并以微信息的形式在微空间进行传播,其中既有宣扬正能量的,也有传递负能量的,既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悲观怨世的,有宣扬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觀的、奋发进取的思想意识行为,也有传播落后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的、腐化堕落的思想意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正确舆论导向的困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认同,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效果欠佳。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构建
(一)更新灌输理念。教育载体要契合微时代的表意方式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微时代”下各种新兴网络元素的注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教育主导权带来冲击,教育者需要树立微时代意识,更新灌输理念,体现在教育载体的选择方面,一方面要考虑结合微时代的特征,以符合微时代的自由、开放、轻松的表意方式,喜闻乐见、轻快简约的表意风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很轻松、欢快并富有活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性格特点、尽可能了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特质,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一是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身参与或身边的榜样事例,强势打造和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校园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突出高校社团组织的实施组织管理执行作用,由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社团活动要融入主流意识,侧重于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三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进一步认识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师的教授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的师德、师风、师体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环境变化,适应微时代的工作要求,要认识微时代特征,懂得微时代所需要把握的新知识,树立媒介意识,运用网络媒介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中,一是善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平台,利用网络元素如声音、图画、图片增强视觉听觉的美感,加强并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及时过滤掉不健康的、灰色的网络信息,传播正面的积极的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引领引导作用的信息;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媒价素养的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教育者参加网络技术理论学习,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理论讲学,为教育者创新课堂教学媒介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媒介实践培训。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在“微时代”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者要懂得善用微时代的优势资源,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微生活领域,让大学生体会到理论不枯燥、不乏味,让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微生活实践,微生活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一是教育内容要贴近微时代生活实践。微时代的信息生产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内容重复出现频率高,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海量的、碎片化、瞬时性的微时代的信息内容中,会有各种新的生活感受方式与形态,会有各种丰富的日常感受内容,而他们的这种感受方式和内容往往又是直观的、表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只有贴近需求多元、消费群体化的微时代生活实践,通过微民微言生活案例、微民微言生活数据、微民微言视频等符合微生活要义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和信服力。二是教育语言要符合微时代的话语体系。我们处于微时代中,教育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接触认识网络语言,充分拓展网络微话语,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中。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重大举措,为此,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意义,统筹制定科学可行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在把握大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并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以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57-161.
〔2〕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73-77.
〔3〕胡红霞.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1):21-22.
〔4〕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8-70.
〔5〕张俏.微时代背景下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4,(2):26-27.
〔6〕董乃涵,徐光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1):9-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