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毓敏:此生长乐俏红娘

2016-05-30沈黎明

新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红娘京剧艺术

沈黎明

提起77岁的孙毓敏,在中国京剧界可谓大名鼎鼎,不仅因为她精湛的表演,更因为她为弘扬祖国传统艺术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她在紧张忙碌的同时,还勤于笔耕,结集出版了9本书,更是一名京剧活动家……只要是为了京剧,她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

温柔又犀利的大忙人

京剧名家孙毓敏行动活力十足,语言感染力超强。不论在多么严肃的、一本正经的场合,面对多么高层的领导,都能把想说的、该说的用大实话、大白话说出来,越是这样直截了当,越是透着恳切、真诚,并且让现场气氛一下子轻松、活泼起来。比如她为北京社区教育提意见,专门“演”了一个故事。她说几年前自己出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早起到公园散步,总有人对她笑,并主动问候:“Morning”,“Hello”。“我当时吓了一跳,我又不认识他们,为啥冲我打招呼,咱还真不习惯。”一周之后,已经习惯了这种氛围的孙毓敏将这一习惯带回了国。“一次,电梯打开,我笑了笑,刚准备跟人家打招呼,对方立即护着包,怒目瞪着我,估计把我当神经病了。我就想建议,咱能不能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礼貌教育,彼此间都热乎点,别相互都不理睬。就算不打招呼,点一下头也行呀,不见得我冲你乐就是想抢你东西。”话落,现场笑成一片。

70岁时,孙毓敏在自己的画册出版的跋中曾经写道:“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大概是我此生要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其实这些年她并没有“最后”,依然接着忙于一件又一件“大事”。

她所从事的工作,有许多是超常规和超出本职工作之外的,可以不做,例如携弟子挖掘整理荀派传统剧目和改编剧目巡演,先后两番走遍京、津、沪、汉,风尘仆仆,观众反响热烈,她担任会长的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先后向地方戏、京剧老艺术家颁发了“终身成就奖”。2012年9月,该协会又向往往被奖励遗忘的资深编剧、理论家、作曲、媒体编辑、记者、编导和老教师等,颁发了“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这些都是自发创意实施,均需大量的筹划、组织和公关活动,取得各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协助,如果没有满腔热忱和出色才干怎么行。

赌气读书40年

早年因被一位26岁的话剧演员歧视没文化,孙毓敏赌气自修了大学语文,《新华字典》也翻了两遍,“我从小就重视文化,很少写白字,还去西单图书馆当义务服务员,因为服务一天每周可以多借5本书,所以看过大量世界名著。中专毕业后,我就在荀慧生京剧团当小通讯员,用‘凌云、‘张超等各种听起来像男孩的笔名写各种小报道练笔,比如‘荀慧生京剧团在邯郸演出大获全胜,其实主演就是我,所以不能用真名。”后来为了争这口气,孙毓敏专门去奚落她的小演员所在的河南省话剧团去讲课,还在黑板上大秀行书。

多年来笔耕不辍,孙毓敏的读写习惯也得益于恩师荀慧生,“老师是农民出身,但他写了48年日记,后拜师吴昌硕,每日画画,更凭借在《丹青引》中现场绘画而跻身四大名旦行列。”跟随荀慧生研习荀派艺术5年,但给孙毓敏的影响却余音袅袅……“写日记的习惯我也坚持了多年。”如今,孙毓敏每周最少写两篇文章,每晚更是让书引导自己入睡,就连最时尚的微小说她也买来合订本阅读。

付出再多也值得

一生能与京剧为伴,孙毓敏说,“这要感谢我的母亲。”

1940年,孙毓敏出身于上海一个离异家庭。母亲喜爱文艺,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幼时的孙毓敏耳濡目染,渐渐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柔婉妩媚、幽默诙谐的荀派表演,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悄悄扎下了根。1952年初,孙毓敏考入北京艺培戏曲学校,每天清晨4点多钟就起床练声、练基本功,为了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她天天晚上打来热水,将手放进很烫的水中慢慢上弯到90度,五冬六夏从不停止。1958年,她拜荀慧生为师,唱念做表舞全方位得到荀慧生亲授,演出的《荀灌娘》《红娘》等荀派大戏,每年在200场以上。

70多岁了,孙毓敏依旧眼神清丽,顾盼生辉。立脖、挺胸、吸肚、垂肩,“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只是随意的几句哼唱,只是简单的几个手指翻转,灵巧活泼的“俏红娘”便立刻呈现在眼前。谁知道这位“俏红娘”曾在“文革”中因所谓海外关系罹祸,不甘屈辱,一跳致残,辗转病床达5年之久,留下终身创伤。

对于一个演员,那原本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她竟又顽强地重新站立起来,最初腿不能动,手无力,她就先锻炼双手,平躺在床上帮人织毛衣,以平均每周一件的速度,一共织了近百件。手有劲了,她就用双手板着两腿练翻身……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练站立,第一次将双脚挪下床,身体重心落到脚上那一瞬间,一股锥刺的疼痛令她不由自主的哎呀一声,额头上顿时冒出一层冷汗。稍缓了一口气,孙毓敏心一横:“你死都不怕,难道还怕疼不成!”咬牙继续坚持练,几天后她终于可以站住了。接着孙毓敏开始练迈步,她请人在床和窗户之间拉一根绳子,然后抓着绳子,一步步地挪动,每前行一点都像踩在刀尖上,疼得大汗淋漓,经两个月不懈努力,她终于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床边到窗前仅4米的行走。

逐渐能像鸭子一样摇摆着走路后,孙毓敏查阅大量资料,给自己制订了一份计划:脚跟骨有棱不平,用多走路把它磨平;膝关节弯曲困难、小腿肌肉萎缩就爬楼梯锻炼。走路好说,爬楼梯对她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实现愿望,她冒险脱去了保护腰椎的钢背心,抓着楼梯扶手向上攀爬,尽管每上一级台阶都疼得眼冒金星,肌肉萎缩的双腿不住颤抖,但她全然不顾,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毓敏的膝关节弯曲相对自如了。

1978年,孙毓敏的冤案得到平反。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在被她称为“第二次生命”的历程中,她一往无前,一路拼搏。作为演员,她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和艺术特色,“痴梦”不已,知音多多;作为荀派艺术传人,她为老师荀慧生录音配像,举办纪念演出、研讨活动,编印画册、专集,收再传弟子逾百名,和同门师友一道大力弘扬荀派艺术;作为戏曲艺术学校(院)之长,她倾尽心力,秉承名校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曾率领师生四赴欧洲巡演,在巴黎创下连满27场的纪录,还有戏校“四小须生”下江南展演等创意举措,直使古老梨园竞传新一代的童星佳话……

不久前,孙毓敏在《他生未卜 此生长乐》一文中表述:“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要达观、要开心、要知足、要快乐,这就是我七十后‘幸福指标。”

(责编:孙展)

猜你喜欢

红娘京剧艺术
京剧表演开始了
纸的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