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朗读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016-05-30叶雪梅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重要性

叶雪梅

摘 要:朗读教学能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予以鼓励、培养和指导,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体策略是:(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改革语文评价体系;(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设置朗读情景;进入角色;诱发审美情感。(三)改革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朗读;朗读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62-02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朗读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笔者认为,朗读还不仅是声音响亮,真正的朗读应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

(二)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围绕教材以朗读的活动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思想情感;朗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成功朗读与作品、作者、生活的一种对话方式。

(三)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的素养的一部分,人文素养可以从哲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角度定义,从哲学角度,人的素养实际上是将人的先天素质逐渐社会化的一种体现,这种后天培养出来的外在表现侧重于个人的教养和修养,体现在人文方面即称之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具体在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将自身的发展精力投入到后天的气质与个人学识水平的培养中来;教育学中的“人文素养”概念,重点强调人们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等途径培养出的个人的品质、智慧、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的一个外在评价体系;社会学中的“人文素养”概念,侧重主流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与认同感,这种评价与认同与否很多时候是可以量化的。

综观文献资料,归结起来,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

二、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朗读的美

1. 朗读的意境美。“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或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2. 朗读的情感美。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3. 朗读的音乐美。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这在诗歌教学中显而易见。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二)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全新定位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这些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最起码包括语言素养、情感素养、审美素养甚至心理素质、人际关系智能、想象能力等对人全面发展方面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因素,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和训练,最起码能够对这其中的四种智能予以鼓励,培养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对语言学科学习产生幸福感和美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 语言素养。这种素养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包括把语言的结构、发音、意思结合并运用自如。而朗读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反复朗读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认识遣词造句、用语成文的规律,逐渐把书面语沟通起来,口诵目染,不断吸收,把书面语变成自己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2. 情感素养。教师适当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宽广的精神文化领域,使他们感知世界与人生的广大和深邃,感知到“各民族都曾有过——而且现在也有——伟大的人物、高尚的心灵”(高尔基)。朗读的过程是有思维、有情感、有生命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 人际关系智能。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朗读教学中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通过对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及记叙性体裁的作品的朗读,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去揣摩人物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而且,经常参与朗读活动的孩子,他们会更自信、更阳光、更乐观和勇敢,与他人的沟通也变得更为自然顺畅,这些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4. 想象能力。想象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朗读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阅读活动,借助朗读内容媒介,通过朗读者的再造性和创造性想象,肯定能够培养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其次,语言与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因此,通过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也训练了想象能力。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朗读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已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理应转变旧的人才观、质量观,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深远影响,在行动上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摆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并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点、训练,逐步使之感悟方法,形成能力。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1. 设置朗读情景。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范读),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以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再其次,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中。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当然,在设置这些情景时,要对材料韵致把握准确,要点到为止,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的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因此,听者和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而设置朗读情景的教学,能激发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效果,提高语文素养。而提高了师生的语文素养,也就能切实享受朗读之美和提高朗读水平,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朗读水平。

2. 进入角色。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感染自己,从而用自己充满情理的声音把白纸黑字的线形的语言符号变成立体的可感的鲜活形象。语文教材中的不少的选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真挚感人的情感叙述,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感情,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精细感受文本语言形成的独特魅力,准确地感悟文字作品的情理,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然后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口语描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作者连用三个形象性的动词“纵”“跳”“扑”,这时的葛朗台已是六七十的“老头儿”,读的时候,脑海里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连声哀求:“上帝呀,救救我们!”欧也妮四肢发抖,目瞪口呆。只有这样去想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形象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间百态,才能真切体会到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失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

3. 诱发情感。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的化身,在朗读活动中,文学作品的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文学作品的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影响是潜滋暗长、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此,应着力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内容美与体悟语言的形式美,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在朗读作品时才能随机地自如地进行轻、重、缓、急的精妙的处理,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他们获得了知识,也丰富精神世界,他们的人品、心智、“三观”才得到正面的影响和熏陶。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

(三)改革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基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把朗读的习惯、态度、方法及各个时间段的进步都作为评价的对象,制作朗读记录表,建立朗读成长袋,也可把朗读引入考试作为口试的内容,发挥考试的导向、扛杆作用,引导学生多朗读、爱朗读、朗读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感情朗读的乐园,让你我他的情感在朗读中相互碰撞、补充和融合——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朗读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