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架中的“营养”

2016-05-30牛燕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武力粗粮小孩子

牛燕

孩子与同伴交往,发生打架这样的事,再自然不过了。打架也是一种学习,打架中藏着好多“营养”呢!就像我们常说的得吃点粗粮,粗粮虽粗,但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多好处。

打架的小哥俩

我家只有儿子一个孩子,无论我们这当父母的怎么陪他玩,也是代替不了同伴角色的。所以,我们常把儿子的小表哥请来跟他一块儿玩,他们俩相差十一个月,正好可以玩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当然也就能打到一块儿。打架,打就打呗,只要打得不是很凶,随他们去。

他们俩一起玩,玩什么,我一般不去掺和。所以玩着玩着打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打起来了。等我听着势头好像不对,好像是发生了“恶性事件”的时候,不紧不慢过去一瞧,嘿,俩人小脸呀、小胳膊呀、小腿呀都完好无损。哭两声算什么,“战争”级别不够高嘛,好,直接绕过。

过个二三十分钟,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来个“顺便路过”,然后再用眼睛来个“顺便一扫”,嘿嘿,我心中窃喜,果然不出我所料,俩人又玩得热火朝天了。其实中间那二三十分钟,我并不是完全无视他们,我的耳朵时不时就竖起来听听他们那边的动静,然后暗暗猜测他们战况的发展趋势。我这个“警察”随时都在密切关注他们呢!

多次事实证明,人家俩人打架,从不需要裁判,也不需要法官和警察,更不需要非得弄出个谁对谁错,其实过了冲动的那一小阵,人家根本就啥都忘了,真正的“一笑泯恩仇”。要是大人参与进去,批评这个,安慰那个;或者批评那个,安慰这个;或者两个都批一顿;或者来个和稀泥,两边都安慰一下。这倒好,把矛盾升级了,本来还只是一点点小小小……小到要看不见的鸡毛蒜皮的那么点儿事,叫大人来搅和一通,更多的负面情绪——“不公平”“不服气”统统冒出来了。

在打架中学习

有的家长不这么处理,他来个转移话题:“来来,给你们一人一部手机,都来玩游戏。”或者,“玩手枪吧,我一人给你们买一把。”又或者,“走了,带你们去买好吃的”等等类似的话。这样处理表面上看似暂时解决了争端,实际上深层次的作用不好,换句话说,就是“这次架白打了”,没任何收获。

有人会问了:打架,能让孩子收获什么呢?

你看,他们俩打架了,俩人就不一起玩了呗。你气呼呼地躲这边,我气呼呼地躲那边,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俩发现一个真理:一个人玩,真没意思!

好嘛,那一个人玩没意思,就还得和好呀,和好了才能重新玩得有意思。于是,也不管哪方先伸出“和平之手”,对方立刻就握手言和了。又于是,两人玩得马上就又像一个人了。至于刚才的对错,去一边吧,没工夫理它。

当然,冷静下来后,孩子可能也会思考。如果是因为某个不同意见而燃起的战火,他们会从中收获到:人与人,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

如果是因争抢某个玩具而起干戈,他们可能会从中收获到:这个玩具,不只是我一个人喜欢。成功抢到玩具的一方可能会有这种体会:抢到手的玩具一个人玩没意思,以后双方都喜欢的玩具不能硬抢。没抢到玩具的一方呢?可能会动脑筋总结:我为什么没抢到呢?怎么才能把玩具弄到手呢?但是等他抢玩具成功的时候,他也能体会到“抢来的玩具玩着没意思”的滋味。打架,能使双方慢慢地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这是打架中的一份“营养”。

就算是孩子们真的动了手,撑起架子来,真的打斗一场,也能锻炼他们的小肌肉,只要不伤筋动骨就行。打赢的一方会明白,武力虽然能暂时地从行动上制服对方,但不会让对方心里服气。打输的一方呢?会明白,身体强壮真的很重要,武力上打不过对方,就得想办法智取,不能盲目地往上冲。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社会,这种小社会是大社会的模型。在真正进入社会以前,他们需要自己摸索经验,学着处理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大人们总去干涉,他们日后遇到类似麻烦,往往就失去了主动探索解决办法的能力,而只指望着大人们来处理。谁都知道,大人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真正的爱孩子,是让孩子自己翅膀硬起来,而不是去托着孩子飞。那样,孩子没有自由,大人也累得够呛,两下都不划算。

所以,我建议父母们像我一样,当孩子之间发生“战争”的时候,请视等级而定,只要不是“红牌”,尽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去“打”。

猜你喜欢

武力粗粮小孩子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粗粮代餐粉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藏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