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诗文传家训

2016-05-30陈延斌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字子苏辙家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受诬陷,以作诗“谤讪朝廷”下狱,旋谪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死常州。南宋高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放,文章挥洒畅达。他的诗文被后人编为《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

苏轼一生坎坷,却仍不忘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的家训多为诗文、书信形式。在晚年所写的《并寄诸子侄》一诗中,苏轼勉励子侄们努力学习,勤读诗书,莫做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人。同时,教育他们学习耕织,自食其力。苏轼还希望后代像他一样,以写出“昭世”文字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却走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度己门户有把慈,不恨居邻无二仲。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蹈破瓮。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从。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昭世,粪土腐余何足梦。

与他自己豪放刚直的性格相一致,风节的教育也是苏轼家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侄子的信中,他说“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谈到被贬海南,过着“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时,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确如此,即使是屡次遭贬,仍然特立独行,宁折不弯,这就是苏轼的风格,他要求子孙们像他一样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弟弟苏辙和晚辈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他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 ;他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将读书只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苏轼对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祐四年(1089)八月,其弟苏辙(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诗中写道:

云海相望寄此生,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驲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当时,弟弟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辞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一定要通过外交活动维护朝廷声誉,可见其对家人教育的重视。

(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字子苏辙家训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我最喜欢的字
周处除三害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