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教学法构建课堂
2016-05-30朱卫国
朱卫国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它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与提高,因而教学也要更加灵动与个性化。教材只是例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目的,如何高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鉴赏教学的功能,是教学本教材的思考点。本着开放多元、自主解读的原则,笔者认为,充分运用比较教学法整合教材、构建课堂是教学的有效路径,现不揣浅陋,以该教材的第一单元为例,把自己的几点教学实践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替换字词,在比较中炼字达意
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既是名句,又是锤炼字词的极佳范例。其“自”与“空”是品析揣摩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一字关乎境界”的诗词艺术,不妨用替换比较法。笔者把这两句诗改成了“映阶碧草正春色,隔叶黄鹂鸣好音”,然后让学生比较意境上有何不同。学生很快明确,改后的意境是鸟语花香,愉悦畅快的,原句的意境是落寞寂寥的,教者再追问“自与空作何解释,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学生会在直接的比较中领悟到“自”与“空”能使意境逆转。此外,为了让学生理解到这里的“自”与“空”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也不妨把这两个字的位置互换后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会豁然开朗。我们还可以引入唐人李华《春行寄兴》中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让学生加深对“自”与“空”的领悟。
二、引导细读,用相似比较法探幽析微
本教材每单元的篇目以单人单篇编排,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重组相关内容,增删添减,以便形成扎实的教学点。如推荐作品中李白的《越中览古》便可以和其另一首《苏台览古》进行比较教学,同人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正是绝好的探究内容。这两首作品极为相似,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挑战,特别考查学生细读的能力,要能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出差异,从小处着眼,往细微处发力,它介乎于求同思维与求异维之间。学生细心比较后会明确,两首作品旨意相同,都是慨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但“对比”手法的运用又不尽相同。通过这样的相似比较分析,学生会对“对比”的表现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是“对比”,但各有其妙。
三、着眼背景,用求同比较法探究意蕴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与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可以重组到一起,调整教材篇目顺序后,形成新的有效教学资源。这两首诗理解起来并不难,字面意很浅显,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这两首诗在表意上有何相同之处?教师需及时向学生印发相关的写作背景与历史知识,给学生的思考以必要的抓手。鲍照是南朝文学家,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其出身寒微,报国无门;阮籍是魏晋人,处于司马氏与曹氏的激烈政治斗争中,隐忧其命,郁闷惶恐。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两首诗的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时代环境严酷,个人空间狭窄,有抱负的人空自叹息。再深入一点,两首诗其实都是相应时代中某个群体声音的鸣响,它不只是个人的心声,更是时代的哀音。因而有学生通过比较后,提出这样的观点:时代的清明开放,是一个文人最大的幸运。
四、知人论世,用求异比较法拓展迁移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课后编有相关链接,选的是李白《行路难》,这两首作品放在一起用求异比较法去构建教学,是充满探究乐趣的。可以用一个主问题撑起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都感叹时运不济,在情感旨意上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分别理解诗歌大意后,会发现两首诗的收束句形成鲜明对比,鲍诗结尾抑郁无奈,一片灰暗,李诗结尾充满信心,给人力量。发现至此,再抛出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来探究其因。”学生很感兴趣,在了解其人其背景后,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观点:鲍诗的无奈苦闷反映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而李诗感叹的行路之难是个体的命运呼声;鲍照所处年代的门阀制度让人看不到希望,而李白所在的唐代相对开放宽容得多;鲍诗在困顿中是绝望的,李诗在困顿中仍充满希望。学生们通过求异比较,追溯而上,由诗及人及世,获得了思考的快乐,课堂也在拓展与迁移中涵养了文化味。
五、点面兼顾,用串烧式比较拓宽视野
教学陆游的《书愤》,体悟的是诗人之爱国情怀与悲壮沉郁之风,但在高一学生的视野中,似乎对陆游的其他题材作品知之甚少,以致对陆诗的认知过于单一狭窄,因而我们可以选取一组陆游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串烧式呈现,让学生在比较中重新认识陆游,达到拓宽视野之目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广为传唱,其爱情诗写得情真意切,细腻动人,不妨把其著名的爱情词《钗头凤·红稣手》拿出来,与沉郁浑厚的《书愤》、优美动人富于情趣的《临安春雨初霁》组合成教学点。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串烧式鉴赏很感兴趣。打破教材局限,以点带面,重组资源,既构建了个性化课堂,又教出了选修课的新天地。
六、同题比较,揣摩诗词立意的多样化
教材的相关链接中选编了一首明代杨慎《武侯庙》,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以此和杜甫的《蜀相》作比较研习,但杜甫也有一首绝句《武侯庙》,完全同题,我们即可重组教学资源,不受课本约束,把杨慎与杜甫的同题诗放在一起探析,着重分析两者的立意角度有何不同,定点比较后,学生发现,杨诗是从倡导正确的“评价观”来立意的,偏向于“理”,杜诗是从仰慕人格精神的角度来展开的,重于“情”。这样分析后,学生对诗词立意角度的多样化有了更深切的领会。
比较教学法能提升课堂思维训练量,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契合选修课教学原则的有效方法,关键是要找准比较的“点”,给学生有力的“抓手”,既要贴近学情,又要易于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取舍,重组资源,求新求变,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眼光构建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