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

2016-05-30崔现悦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传统文化汉语

崔现悦

【摘要】:汉语称谓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体现了人们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角色,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一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男性往往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常常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社会活动以外,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上,就能十分明显地看出一些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称谓语中相关女性称谓的缺失和加“女”字以示区别;亲属称谓语中“内”“外”有别、男前女后的词语排序、男性为中介;姓名称谓语中男女命名的差异、婚后女性姓名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可以通过改造语言文字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来逐渐消除这种歧视现象。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性别歧视; 传统文化

一、汉语称谓语的概念

(一)汉语称谓语的概念

一直以来,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都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此外,对于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区分,学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论。按照曹炜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称呼语和称谓语是不同的,他把称谓语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称呼语则可以分为亲属、社会和姓名称呼语三类。有的认为称谓语里包括称呼语,他们认为“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人与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能够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2]

二、汉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表现

称谓体现了人们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角色,反映社会文化和一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角色身份都可以在称谓中得到体现。一个普通的称谓语,比如“男”和“女”,单看两个字,是区别词,只是用来区分性别,是平等的,但是,一旦用到某一个现实的社交活动中,它就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内涵,甚至出现对女性的严重的贬低和偏见。

(一)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社会称谓语一般是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人在社交中使用的称谓语,它们表示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纵览如此多的社会称谓语,不难发现,在对待女性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

1.相关女性称谓的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称谓语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缺失很能体现出男尊女卑这一明显的歧视视象。比如“先生”和“小姐”、“女士”:“先生”一词是一个使用很普遍的大社会称谓,用来称呼男士,可以用于口语也可以用于书面语,可以称呼陌生男士也可以称呼熟悉的,不含贬义;而“小姐”一词,多是用于称呼年轻女性,现如今甚至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也许你会问,“女士”一词难道不可以用来和“先生”一词作对应称呼女性吗?是的,“女士”一词更多用于那种十分正式的场合,比如开会致词的时候,会用“女士们”、“各位女士”称呼女性,除此之外,“女士”一词更多用于背称,生活中鲜有见了女性就说“女士你好”的,那样让人非常别扭,但是见了男性则可以说“先生您好”,这样就找不出一个词来与“先生”一词相对应地称呼女性。这样从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看,很多关于女性的称谓缺失,而关于男性的则很容易找到,就不难发现其间对女性的歧视。

2.加“女”字以示区别

现代社会中我们总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男性,一旦某一位女性在某一领域做出些成绩,都会引起特别的关注,人们就会十分刻意地在她的姓名前边加一个“女”字标签以示区别,比如“女作家”、“女博士”、“女科学家”、“女飞行员”等等, 但人们却从来不说“男作家”、“男博士”,只要出现“作家”“博士”人们也是习惯性地认为是男的。刻意地加“女”字标签来以示区别,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强调或者说是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到某女子的不同寻常,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在体现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二)亲属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亲属称谓语基于人们的血缘或婚姻关系存在,主要在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使用。”[4]家族中的称谓也是依血缘关系而定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老舍曾写过《四世同堂》,老北京有四合院,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人数总是有很多,中国古代礼法又十分严格,对亲属的称谓方面自然是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十分地严谨,几乎给每个亲属都制定了不同的称谓,而纵观众多有关于女性的亲属称谓语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男尊女卑的现象。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内”“外”有别

嫡长子继承制是十分重视男性血亲的,而女儿一般不会被选为家族的继承人,因为她们总是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进入到丈夫所在的家庭中。在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和父系亲属称谓比较,母系亲属称谓分类少,也不如父系复杂。母系亲属都会加个“外”字,女儿一旦出嫁成家,有了孩子,就会被娘家人看做“外”人,不能再算在父亲家族中了。而我们称呼自己爸爸的父母为“爷爷奶奶”,与称呼妈妈的父母为“外公、外婆”相比,显得更为亲切。如此看来,外亲和内亲相对存在,女性的从属地位可见一斑。

2. 男前女后的词语排序

男先女后的詞语排序,是说在表示男女两性的词同时出现时,两者前后顺序不同,男的总在前,比如:“父母、夫妇、公婆、儿女、兄妹”等,如果反过来说“母父”“婆公”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女的总在后边,排序分先后反映出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认识,也仿佛在向我们显示男性独特的优越感,而女性注定是跟随其后的弱势群体。悠悠华夏几千载,封建思想的烙印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汉语称谓上的性别歧视也随之由来已久,从男女两性词的排列顺序上就可看出。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到现在依然束缚着广大中国女性。

3.男性为中介

中国社会习惯以男性为中介来称呼女性[5],比较常见的是,男人年龄如果比参照者大,妻子的称谓就随之大,反之,就小,却不是根据妻子的实际年龄比参照者大还是小,好像女人的年龄可以忽略不计。时至今日,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妇女要降一辈分,自己的子女称呼长辈什么自己就称呼什么,以此来表示对长辈亲属的尊敬3。比如,跟孩子一起称公婆为“爷爷”、“奶奶”,称丈夫的兄弟姐妹为“大伯”、“叔叔”、“小姑”等。至此,女性再次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感,又变成了孩子的附属,这也恰好透露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跟随丈夫,就是跟随孩子,从没有自主权,是男人的附属。

结 语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在不同社会角色和各种社会关系里使用的名称。从它的分类切入,我们看到了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里的性别差异:人们标记有作为的女性,让有关女性的称谓缺失;血缘关系里内外有别,男性为主;言辞中男前女后,褒男贬女;取名字时,男女有别,已婚女无名无姓。那些贬低女性的称谓,那些不公平的过去,都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影响了我们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抛弃旧眼光,公平对待女性,这将有助于两性之间更好地沟通,也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正确地使用称谓语,增强对性别歧视语的敏感性和抵制性,能帮助我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也有利于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彬.汉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现象[J].焦作大学学报,2009(2):18.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64,65.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传统文化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