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餐文化时代的应试性阅读

2016-05-30王海玉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六安应试答题

王海玉

快餐文化时代的阅读属于典型的消费式阅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速成、消遣、急功近利,应试性阅读亦即属于此类。

应试性阅读的首要特征是阅读环境的复杂性。考点布置、开考铃声、监考教师、考场气氛等都影响阅读气氛。其次是阅读目的的功利性,阅读直指考题和分数。它所带来的不是愉悦和享受,而是紧张与不安。再次是阅读思维的固化性,多年的阅读训练使考生形成了机械性的固化思维模式。答题模式、答题语言、答题规范,概不离“标答”。第四个特征是阅读过程的直线性。阅读往往是线性的、单纯的,阅读过程直指命题人设定的“陷阱”,考生不得越雷池半步。可想而知,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是“浅尝辄止”的。

以上述所论为前提,结合2016年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题(题目——“锄”,文本见P12~13),本文简单谈谈应试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应试性阅读的一般方法

以题目为开启主题大门的钥匙 作为题目“锄”至少有三层意蕴:作为农具之一的劳动工具,作为农活之一的劳作方式,作为人类文明之一的农耕文明。考生只要抓住这把“钥匙”,就基本理解作品主人公、作品内容以及主题。

以人物为阅览文本的导游图 “六安爷”在开篇以对话的方式出场。阅读只要顺着主人公走,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作品内容。“六安爷”名字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垂暮之年的他顶着人们不解的眼光“一意孤行”,自然有特殊的心理和理由。“我不是锄地,而是过瘾”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工业文明逐步向农村渗透,他赖以生存的“百亩园”即将被隆隆的机器声、滚滚的浓烟取而代之,他不理解、不舍、不甘,他要把百亩园存入记忆深处。

最后,小说留给人许多想象的空间,推土机、旺盛的禾苗、无言的农民、六安爷的口头禅……顺着主人公的脚印,你就会走进作者的精神与灵魂世界。

以情节为读解作品的经络 情节源于故事,但不等于故事。他有许多内在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有根植于其间的因果联系。像遍布于人体的经络,打通了,就柳暗花明,神清气爽。

对话,初步展示了六安爷与周围人的矛盾;百亩园的过去与现在揭示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六安爷劳作的剪影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结尾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情节像神经元,又像经纬交错的地图,引导读者好奇而审视的目光。

以语言为感受文本意蕴的介质 小说语言很像某些旅游胜地的特定文化符号,很主动、很放肆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开放式的叙述方式,少了许多铺垫,少了许多猜谜,让读者直接融进小说的生活世界。点睛似的人物情态描摹,不经意间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平静地笑笑”下面涌动着复杂的情愫,虽历经沧桑,却又静如止水。斜阳照射下人物的“静穆”,走向田头的“从从容容”,不难让读者感到某种深刻:祭奠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至于赫然排列的数字群,雕塑般的劳动剪影,这些语言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乃至哲学层面的精思。

应试性阅读的一般技巧

求快不求精 许多考生答题时既在意时间,又不珍惜时间。一篇小说阅读最多只给你预留了25分钟,掰着指头数一数:初读,5分钟;看题目,1分钟;答题(再读、书写)19分钟。也就是说,每一问只能有四分多钟。事实上,不少考生在阅读上过分求精求深,以致耗费大量时间,事倍功半。

《锄》这样的小说快速地浏览一遍,基本领略大意了。所以,建议考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专注阅读快速和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唯其如此,方能在考场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求全不求深 应试性文本一般经过了命题人的改造与加工,无论设题的角度抑或深度,都是考生司空见惯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读完全篇,完全可以猜到命题人怎么出题,答案也差不多呼之欲出。

但是,考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不排除有优秀的考生会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不是坏事,或许正是命题人所期待的。然而,毋庸置疑,“参考答案”或者“补充说明”未必穷尽一切。最后被误判甚至错判皆有可能。

因此,我们考生答题时,求角度全面,不奢求理解怪癖,得不偿失;同时,反对无原则的堆砌角度,“以势吓人”。

另外,分值也影响作答。6分题一般提供三个角度或者两个角度。形象题则不然,往往四个角度。这就是应试性阅读的特点,考生应该可以适应。

求稳不求奇 全国卷小说阅读这些年都只有四道题,前三题都比较死,可供发挥的余地不多。第四题,名曰“探究题”,实际缺乏探究性,也缺乏探究的价值。但是分值很高,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如果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的角度看,都具备个性化,因而不乏创造性。譬如有考生在理解“我不是锄地,而是过瘾”时说到,六安爷是在做秀,“锄”的含义就是要铲除威胁农民(农村)的恶势力等。比照参考答案,这些理解堪称“奇葩”。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对或错,而是为什么“致错”。

答案的“稳”包含以下几点:

(1)答案在文本中;(2)答案在命题人的预设中,在大部分考生的知识储备中;(3)答案在答题模式中。

现仅就这点谈谈这类题的答题基本范式。

第一种:答案在小说行文思路中;第二种:答案在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第三种:答案在小说主客体中(作者、作品人物、鉴赏者)。《锄》的第四题答案依循的是第三种模式。

求密不求疏 密,思维缜密,过程严密。疏,疏忽大意,千疮百孔。从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看,小说阅读题经常出的纰漏有如下:

忘记填涂所选题号,选择题填涂不规范,答非所问,笼而统之,不分条作答,堆砌角度,脱离文本内容,轻重倒置,第四题内容明显少于二、三题,揪住一个角度不放,啰嗦累赘。第四题不得要领,抛开文本,天马行空,事倍功半。

疏忽大意造成的失分,一般被当作非智力因素失分,很不必要,也不划算。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平时要严格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六安应试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邀你来答题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六安茶香也袭人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