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逃离德黑兰》中的“东方主义”
2016-05-30李睿涵
李睿涵
【摘要】Edward Said (1979) 指出“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东方主义”中蕴含着权力,西方在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想象去建构东方形象,并且通过殖民话语,将这种虚构的东方形象本质化,这种权力控制着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本研究以2012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逃离德黑兰》为蓝本,利用“东方主义”从人物、场景以及服饰三个角度分析《逃离德黑兰》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虽然《逃离德黑兰》宣称自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在貌似真实的影像背后隐含的是对伊斯兰世界“东方主义”的遐想,宣扬的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本研究希望观众可以在观看影片时,真正读懂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东方主义 文化含义 西方价值观
一、东方主义
Edward Said(1979)在《东方学》一书,将“东方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对立的,二元化的思维方式,即西方是“中心的”“自我的”,是光明的、积极的、理性的,而东方则是“他者”“边缘”的,是阴暗的、堕落的、非理性的。“东方主义”是一种方式,西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建构、控制、驾奴东方(13-15)。“东方主义”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方文化。
国内对于“东方主义”的研究于改革开放前后有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王宁(1995)将“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看做后殖民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在解构,重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基础上,告诫世人警惕新殖民主义。陈瑛(2003)则对“东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最终止笔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定义,以及如何在西方文化霸权侵略中坚定自己的地位。
二、《逃离德黑兰》概况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以1979年伊朗激进分子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扣押52名人质为背景的影片。作为第 85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奖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成功地消费了伊斯兰世界。在这部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广大伊斯兰世界人民的抗议,认为该影片恶意扭曲,丑化伊斯兰形象。很多学者也就《逃离德黑兰》中隐含的文化霸权进行了分析,例如翟菊霞,田龙过(2015)将《逃离德黑兰》与《一次别离》做比较研究,指出在《逃离德黑兰》貌似真实的映像下所掩盖的真实的“东方主义”偏见,且伊斯兰世界依然是作为二元对立中“他者”的形象存在的。
三、“东方主义”视角下看《逃离德黑兰》
本研究以《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作为文本,采用文本细读法,在定性研究的指导下,分别从人物,场景以及服饰三个层面细致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含义,从而挖掘影片不同维度体现的文化霸权主义。
1.人物设定。在这部影片中,欧美人和伊朗人的形象塑造巧妙融合了 “东方主义”中“西方”与“东方”的对立。欧美人物是文明、进步、友好、理智以及处于优势的,而伊朗民众则是愚昧无知,落后与偏执的。
例如《逃离德黑兰》中大使馆保卫队队长这一角色,他在面对大量伊朗“暴民”攻击美驻伊大使馆时,仍向队员强调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绝不允许开枪。这一场景极其生动地勾勒出文明,理智的“西方人”形象,也反衬出 “东方人”的暴虐和疯狂。另一比较成功的人物就是加拿大大使家中服务的伊斯兰女性Sahar。她作为一个伊朗人,却在危急时刻出手相助,使得6名美国人逃过一劫,是因为她深受“西方”先进的,文明的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2.场景设置。阿雷恩·鲍尔德温(2007)认为,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18)。而这些方面在影片《逃离德黑兰》中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些场景的描述使得“东方”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影片中男主角带着6名美国大使馆官员伪装成为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去伊朗最具代表性的集市进行采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集市形象就是黑暗的、拥挤的、充满异域风情同时也是很危险的。这里的集市恰恰正是“东方主义”中神秘“东方”的完美体现。同时在色调上,“西方”世界是光明的,进步的而且温暖的;相反在涉及到“东方”时,灯光是昏暗的,整个基调是阴冷的,甚至观众很难从场景中看到伊朗有明显的文明世界的影子。
3.服饰。影片中最明显体现“东方”服饰特点的场景就是假电影“Argo”在剧本研读时,所有演员都穿着打扮地像是一个“东方人”。埃及服装,中东世界的女巫以及极具东方特性的男性服饰,这一切都向观众显示了“东方”服饰的奇异性和异域性。这些服饰的选择代表了西方人认知中的“东方”的一大特点,尤其是伊斯兰女性的服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已经被默认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物,而且也已经成为落后,野蛮和非人性化的“东方”文明的代名词。
四、结语
通过对人物、场景以及服饰三个方面的分析描述,可以看出《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绝不是像其宣称的那样是公平公正以及真是无偏袒的,其只是将“东方主义”更加隐性、更加完美地融入了电影中。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增强文化敏感度,警惕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
参考文献:
[1]Said,Edward W.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9.
[2]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J].求是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