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2016-05-30王彩霞

现代管理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济新常态

摘要: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都是国家非常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新常态”背景之下所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辩证的看待“新常态”所带来的转型新机遇,选择适合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资源型城市在我国数量众多,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原材料、推动城镇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长年高强度的开发,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储备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恶急剧化、开采成本急剧上升、接续产业难以发展、居民购买力持续下降、失业人数不断上涨、社会矛盾逐步显现等一系列的压力与挑战,陷入“矿竭城衰”、“矿竭城亡”的窘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由“中国奇迹”转向“中国新常态”,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寻找新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党和国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新常态”背景之下所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辩证的看待“新常态”所带来的转型新机遇,选择适合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2014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候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11月,他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进一步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驱动因素的改变,改革的深化,总体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后,他在一些中央重要会议和國际会议上,多次就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行了深刻分析和阐述。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已经成为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新常态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深刻揭示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是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状态,其内涵主要是强调效率高、可持续、成本低,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增长目标向合理区间运行;在增长方式上,从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的提升;在结构调整上,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要素上,由单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在宏观政策上,从刺激增长转变为区间调控。

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减速换挡,告别之前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进入到高效率、可持续、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开始进行了全面的转型。“新常态”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进入更加稳健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认识新常态,应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做出一些清晰、有客观依据的判断,而不会再期望像以往一样出台强刺激政策。同时,要认识进入新常态将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探索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客观规律,学会适应新常态。

二、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新机遇

1. 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时,世界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低速增长、缓慢恢复的新常态。为应对世界经济新的变化形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的对外合作开始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将会进一步的得到提升,资源型城市在国际层面上参与到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当中。与此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促使了资源型城市的对外开放的程度,开放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资源型城市需要紧紧的抓住近期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申请重点产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政策和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位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合作的发展逐步从产业链分工合作向以产品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导,资源配置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资源型城市依靠资源互补式合作逐步向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发展,越来越的资源型城市有机会参与到产业链以及创新产品的分工当中,并获得一定的收益。

2. 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体创造了新的活力。在新常态下,体制机制改革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制度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新常态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起企业的投资需求以及民众的消费需求,缓解城市存在的就业问题,促进多种产业齐头发展。

3. 新常态下内需潜力的释放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步向个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商业模式的更新、产品的不断丰富,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这些都为资源型城市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新的契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会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而资源型城市在与民生、公共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存在很大的不足,提高对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的艰巨。从客观上看,资源存量减少,经济结构单一,在资源消耗殆尽之后如果没有新的产业对接上,缺乏经济增长点,甚至有些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就已经变成了过剩产能。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还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从主观上看,资源枯竭的城市大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滞后的区域,原有的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改革最为滞后的地带,所以,这些城市还面临着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 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很多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耗竭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急需向循环、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同时还要应对在转型期间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当前,一些城市对资源的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已不堪重负。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地面植被退化、水质污染、雾霾增多、土地塌陷等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很大的威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2. “三期叠加”的新时期下,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及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交织,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对资源价格改革等政策的逐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国内的其他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经济结果调整所带来的阵痛逐步的显现出来,加之一些历史上遗留的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当中普遍存在“一业独大”的局面,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挤出和抑制作用,导致城市的发展对资源产业形成了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资源消耗枯竭之后,接续产业没有能够发展起来,资源型城市就会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整个城市的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3. 市场机制缺失、资源开发主体活力不足。我国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烙印很重。政府主导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主体企业在所有制上也看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国有经济的发展严重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导致非国有经济较难活跃和成长起来,因此,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无法充分的得到发挥。在这种体制机制下,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大,企业也背负了较重的债务负担,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束缚,抑制了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4. 资源型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产生了挤出效应。目前,我国很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表面上看是由于资源出现了枯竭,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创新不足。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在过度发展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活力,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因此在创新领域缺乏竞争优势,使得资源型城市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新路径

1. 建立资源型城市景气预警机制。过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味的追求产量产值,错失了转型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当城市资源型产业进入到衰退期才逐步认识的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资源型产业已经失去了转型最有利的时机,转型之路举步维艰。资源型城市必须要未雨绸缪,及早的考虑并制定相应的产业转型方案,这是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否则转型期越晚,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产业转型启动的时机越早,越能够在转型过程中占据主动,将生存转型变为发展转型,将产业的转型发展成为产业的更迭。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该建立城市景气预警机制,选择出最好的转型时机,降低转型的成本,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经济转型赢得发展的时间,有效降低转型成本。

2. 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源型城市所拥有的资源產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全依赖或者完全放弃既不现实也不可取。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城市需要持续性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源性产业,而是应该适时选择和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本地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延长资源产业的链条,为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提供时间和资金的积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替代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分散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风险。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路径。资源型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力度积极的发展未来可以成为替代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接续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从注重数量和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从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利用为主转变。例如旅游、文化、科技等第三产业,逐步的降低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推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的融入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当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也应该提升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开放的水平,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不断的参与到对外的经济合作当中去。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相关,必须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企业在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加深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提高产量、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的过程。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另一方面,积极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

4. 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新常态下,要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需要提升消费的比重。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应加快提升城市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这是推动消费快速增长的前提和基础,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从而得到较为均衡的配置。

5. 鼓励自主创新,通过科技推动产业的升级。资源型城市要想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科技的创新是最关键的基础。实行“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周期,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替代性产业的生成,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资本形成不足、资金短缺、后续产业发展乏力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转型成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难题以及关键所在。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都是先从经济转型入手的,所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对整个城市的转型起到了支撑作用,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经济转型道路对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美林.新常态下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6):29-34.

[2] 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10-16.

[3] 马克,李军国.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经济转型经验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2,(8):32-35.

[4] 祁泉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10,(8):16-19.

[5] 孙浩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瓶颈与路径创新[J].经济管理,2014,(10):29-32.

[6] 陈德敏,张瑞.王青基于省域空间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软科学,2012,(5):13-18.

[7] 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經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论文,2012.

[8] 王建志.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10.

[9]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0]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及其竞争优势研究”(项目号:71332007)。

作者简介:吕文栋(1967-),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王彩霞(1974-),女,汉族,山西省永济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

收稿日期:2016-08-14。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济新常态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