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绿色生机的科技园
2016-05-30郑凯歌林英爽
郑凯歌 林英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中秋时节,我们应邀来到业内享有盛名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海淀区北部,占地18.7平方公里,北傍南沙河、翠湖湿地,南邻京密引水渠,加上园内水景湖区形成的丰富水景资源,与远处的西山风景区共同构建了一幅远山近水、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园区已入驻了华为、国核电、雀巢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徜徉在园内,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是一幢幢设计别致的各企业总部或研发办公楼,显得十分静谧。
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的开发单位——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领导告诉我们,科技园区是我国发展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按照有关规划,他们的目标是把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新区”。从2000年启动建设,他们把蓝图付诸实践,用短短的10 多年时间,就将一片乡野村落变成充满生机的现代化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2015年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被评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
“天人合一” 生态和谐
在实创公司编著的《第三代科技园》一书中,扉页醒目地写着:“山自然、水自由、人自在、情自得。”这是实创人站在“定位高端,环保先行,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高度,为生态园区建设所绘制的宏伟蓝图,标准不可谓不高。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一山三水”(即大西山,北沙河、南沙河和京密引水渠)生态基础环境,加上凤凰岭、大觉寺、阳台山、鹫峰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环绕映衬,更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除此之外,规划要求高达50%的整体绿化率及周边大量的市政绿化带,为该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奠定了基础。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这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市中心的40倍,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的指数为市区的1/32。
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应该是结构和功能、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和谐的景观系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给了园区建设者们以创作灵感和倚靠。在科技园规划中,他们充分考虑了景观体系的观赏性,将远山、林地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纳入到园区景观体系规划中,充分利用城市景观元素开展设计,使园区景观与城市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除了修建园区道路、园区建筑等设施外,尽可能对原生态景观予以保留和美化,努力给入驻企业的员工们创造一个清幽的外部环境,使大家得以有效启发创新灵感,缓解工作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园区中心湖原是一个鱼塘,被因地制宜建成了人工湖,湖岸杨柳依依,亭台相望,铺着透水砖的小路蜿蜒曲折,湖面不时掠过飞鸟,远处野鸭在游弋,带篷的小船停泊在岸边,一片绿荷中几朵荷花仍在绽放,仿佛置身公园之中。
下午,我们来到东埠头沟公园。这里野花绽放,河流蜿蜒,一条绛红色亲水园路随河而建,道旁是高大的杨树和翠绿的松树,这是一个开放式公园,有工人在养护。放眼望去,河中长满菖蒲、浮泽泻、芦苇、睡莲,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将逐步接近原生状态的自然和谐。
东埠头沟原来是一条灌溉兼排洪水渠。为将该排水渠改造成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园区环境融为一体,建设者们按照“浅滩、湿地、生态驳岸”原则,对原有河道进行了疏浚与综合治理。公园以水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目前有水面面积约89000平方米,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建有7500平方米潜流湿地,为区域内动植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长环境。在改造过程中,建设者对河流保护,生态补水,生态驳岸设计、浅水区水生植物的生态设计、滨水区生态恢复设计、湿地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还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砖生产技术,打造了一条建筑垃圾砖示范路,共回收利用了300吨建筑垃圾,相当于近400户家庭一年的垃圾生产量。治理后的东埠头沟,既提高了防洪等级,又改善了水体质量,同时可满足城市型景观河道的需要。东埠头沟公园为营造城市休闲空间和水生态治河提供了示范样板,也为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此,其设计方案获得北京市水务科学技术二等奖,成为北京市生态治河示范工程。
在对沟渠进行生态化治理的同时,翠湖科技园还实施了以翠湖湿地为核心的T型生态绿心等一批生态工程。已经建成的稻香湖地下再生水厂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占地近4.47公顷,到年底一期工程完成后,可日处理污水26万吨,满足园区及周边昌平园区污水处理需求,每年生产再生水5800万吨,相当于30个昆明湖。
注重规划 绿色持家
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鼓励生态建设的政策,如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生态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北京市也提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实创股份公司领导认真贯彻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积极响应政府部门鼓励建设生态园区的号召,在翠湖科技园建设伊始率先开展生态建设规划,为翠湖科技园推进生态型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创公司在园区规划上,力求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和精心策划,充分体现绿色理念,并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努力将园区规划建设为生态与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
从园区整体到每个地块,根据不同的功能布局,不同的建筑类型,利用建筑的错落布置,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并通过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技术,力图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生态意识,形成生态建筑新景观。在园区内的“新独栋建筑”建设上,实创公司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调研,将每栋面积控制在3000m2内,并可组合至6000—9000m2甚至更大面积,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办公空间的资源利用率。
依据“定位高端、环境先行、生态和谐、天人合一”发展理念,在园区南部5万平方米的湖区西侧先期建成5000平方米的人工合成湿地,让园区的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新鲜。
园区内还建设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成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引进路面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市政管网排水压力,水资源回补地下水,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广现有项目的节能减排改造和推广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
注重规划的同时,实创公司也不忘用”乡规民约”来约束自己和入驻企业。比如《绿法》、《绿鉴》。 所谓《绿法》实为《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绿法》,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园区建设而制定的。根据园区的建设过程,分为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四个绿色管理阶段,针对各个阶段的“绿色”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及措施建议。《绿法》中采用“应”、 “不得”等字样的条目,属于强制性执法条款;采用“宜”、“尽量”等字样的条目,属于选择性执行条款。园内各进驻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绿色技术手段,达到不同程度的绿色标准。
据介绍,这部《绿法》是为中关村环保科技园制定的。随着园区规划范围的扩大和调整,实创公司将《绿法》的理念应用到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这是国内第一部从一级开发、二级建设、产业组合到运营管理四个层面,对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进行指导的全绿色建设体系。此举不仅意味着国内唯一一家开发建设全程融入环保概念的科技园区诞生在中关村,而且表明了海淀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勇气。
《绿法》作为全绿色建设体系,贯穿整个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招商和开发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入园企业的建设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指导和约束,这在我国的科技园区开发建设中尚属首例。2006年11月20日,中关村环保园取得国家环保总局中环认证中心颁发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证书。
八大工程 重中之重
为了将生态园区建设规划落到实处,提升区域生态化水平,实创公司提出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建设中实施“八大工程”生态示范工程,即: 清洁能源推广工程、垃圾回收利用工程、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景观生态提升工程、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绿色交通系统工程和智慧翠湖工程。
1、清洁能源推广工程。位于翠湖科技园东北角的北部能源中心,摒弃使用重污染的煤,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其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机组、烟气余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为基荷热源,以燃气热水炉为调峰热源,建设高效、智能、互动的能源控制系统,打造一座“节能低碳化、减排清洁化、管理智能化、景观园林化”的区域能源中心。其总供热能力827MW(兆瓦),供暖面积1128万m2 ,满足园区所有供热需求;供冷能力150MW(兆瓦),发电能力255MW(兆瓦)。每年可节能约2.52万吨标准煤,减少CO2排放50.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5726.3吨。此外,该中心的工业生产用水水源为市政中水,减少新水使用量。
2、垃圾回收利用工程。争取做到日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至0.70kg/(人·日)以下,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提高到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0%,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通过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处置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填埋修复、堆山造景、使用移动式资源化处置设备等方式,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园区施行绿色施工与推广绿色建筑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工作与海淀区公共设施配备同步,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达到指标要求。危险废物全部送至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将全部送至六里屯垃圾综合处理厂处理。园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建成前,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运至六里屯垃圾综合处理厂。中心建成后,餐厨垃圾运至利用中心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达到指标要求。
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翠湖科技园下大气力利用固体废弃物,建设了大工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园区总投资15亿元,总用地面积27.74公顷,日处理规模2500吨。厂区按功能划分为焚烧中心区、厨余处理区、废水处理区、炉渣暂存区和行政生活区五部分;实现废物“零排放”,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炉渣用于生产建材或骨料;余热收集利用,可为种植大棚、旅游设施等供热送气。
3、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形成完善的再生水和雨水利用系统,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45%,办公建筑单位面积水耗达到0.8吨/(m2·年),园区内地表水体100%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要求。周家巷、东埠头水质均执行Ⅳ类水标准。至2020年园区基本建设完成时,雨水资源综合控制利用量约200-300万立方米/年(包含雨水下渗、补充景观水体等)。至2020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可达45%,达到规定指标。
建造稻香湖污水处理厂,该厂位于周家巷沟以东,规划规模16万立方米/日,规划占地17公顷,处理厂退水入周家巷沟。翠湖科技园污水经稻香湖再生水厂深度处理,再生水总用水量约4.2万立方米/日,回用对象包括冲厕、绿化用水、浇洒道路用水、景观河道用水等。
4、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科技园由周家巷沟、东埠头沟及大寨沟构成主要排水系统,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均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领导人及市领导多次视察东埠头公园。
5、景观生态提升工程。建造周家巷沟生态景观公园。该园临近周家巷沟,用地面积为16. 26公顷,服务半径为3000米。周家巷沟生态景观公园的建造主要分为环保节能技术应用和环保文化营造。公园周边环境为居民密集区,便于设立安静、悠闲、精致的观赏型景观园区;在全园建立完善的漫步道、林下及林外休憩区,并将运动、休闲设施融入公园内。
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在慢行道路系统中,乔木树冠投影覆盖道路的面积占慢行道路比例大于75%。配备完善的道路设施,打造城市健康步道、鹅卵石步道,增加座椅、移动花池、美化垃圾桶、街头直饮水、过街安全岛、风光互补路灯等。同时,鼓励建设与慢行道路系统融合的港湾式公交车站,通过太阳能公共交通站点的建设,打造慢行道路环境亮点。
6、绿色建筑推广工程。绿色建筑是指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翠湖科技园内研发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1140.91万平方米,为了实现低能耗和低排放,分区分类实施绿色建筑的典型示范区,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建筑规模为243.38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1.33%;二星级研发建筑和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共550.81万平方米,约占园区内所有研发建筑和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的48.28%左右。
7、绿色交通系统工程。采用TOD模式,构建集约高效的交通体系。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海淀山后线在园区内设置稻香湖站和温阳站,在站点周边约500-800米的步行可达范围内,进行较高强度的产业综合功能开发,拟打造以轨道交通为先导的集商业、办公、公共活动设施、公交枢纽及停车设施为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体项目。地铁站地下一层为商场,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场;地上一层为自行车停车场,地上高层建筑为写字楼。做到交通与区外部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园区近期出行,仍以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地铁的贯通将大大增加中期绿色出行比重;随着园区交通网络的完善、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远期人们绿色出行比例将大大增加。在园区推广使用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各种环保车辆,采用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等电气化交通工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产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8、 智慧翠湖工程 。进一步强化智能化平台建设,能源环境关控平台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持续发展 目标高远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国的生态建设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此,翠湖科技园在园区建设中倡导生态、环保、节能、科技、创新等新理念,把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运营贯穿于园区的整个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构建物质流、能量流、科技流、金融流、信息流的全生命周期循环系统。融国内外先进的环保能源集成技术以及管理手段于其中,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在生态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成果转化,激发技术创新源动力,增强产业联动能力,提升中关村生态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
除了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园区从招商入口开始严把入驻企业质量,只有具备“三低一高”(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入驻。翠湖科技园将通过实施绿色招商措施选择入驻企业,把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产业管理、产业服务、产业研发、产业孵化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园区的物耗、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从而为翠湖科技园建设生态型高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本着“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翠湖科技园的全部建设工作将完成,园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总收入将达到5000亿元、税收400亿元,从业人数达35万人。
展望未来,一幅动人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可以在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楼舍里办公,乘坐智能绿色“的士”出行,围坐在各有特色的“城市客厅”里下棋,在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湖上荡舟,闻听绿荫深处的阵阵鸟鸣…… 这里处处呈现科技、生态、人文的水乳交融景象。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入驻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一幅“山自然、水自由、人自在、情自得”的山水巨画终将绘成。到2020年,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富有人文底蕴、创新要素聚集的充满魅力的科技园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