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的“五个必须”
2016-05-30刘化深高冠新
刘化深 高冠新
摘 要: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战略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现阶段,仍然存在融合过程中大局意识不强、需求牵引不明确、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不够、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使用不当、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等严重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此,论文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必须凸显需求牵引规律、必须统筹国防和经济建设、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必须强化相应的体制机制及法规制度保障5种具体思路举措。
关键词:贯彻落实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 “五个必须”
中图分类号:E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b)-0117-02
习近平主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长期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大局意识不强、需求牵引不明确、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不够、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使用不当、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正在严重制约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正确问题导向,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拿出思路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
1 必须强化大局意识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强化大局意识,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军民融合工作。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障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现象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军队和地方以“聚焦解放生产力及解放战斗力”为共同着力点,强化大局意识,加强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军地联动优势,形成“平行四边形”合力,谋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强化大局意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前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还存在军地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分而治之,各领域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着交叉重叠、重复建设等问题。亟待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筹划和整体布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融合目标、建设重点、标准程序等,研究融合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各类资源共享等措施办法,从宏观上对各层级各领域军地资源使用顺序进行规范,实现军地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取得“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效果。强化大局意识,也必须树立责任落实观念。“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军民融合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抓落实。搞好军民深度融合,必须分清责任,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避免扯皮、踢皮球现象发生。
2 必须凸显需求牵引规律
当今世界,军事需求历来是新武器装备、新组织体制、新军事人才、新作战理念、新作战样式等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有效牵引。在军事需求牵引规律的制约下,军事抗衡以国家综合实力作为对抗基础的体系特征越发彰显。随着当代科技创新及世界新军事变革步伐不断加快,防务建设与经济建设、军用与民用技术结合面愈发宽广,两者的边界日益模糊,不断呈现出加速融合的态势。以美国为例,其在军事领域一直实行“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并瞄准战略对手,“对手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来牵引装备发展。从本质上看,美军在军事需求的实现上敏锐地认识到,先进技术往往首先出现在民用领域,然后再辐射到军事领域。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和平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都概莫例外,所以特别强调通过军事技术领域的军民融合来增强综合作战能力。反观刚进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的我国,军事需求对军民融合的牵引作用还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不断凸显军事需求的牵引作用。一是要畅通军民融合军事需求汇总的“总入口”和需求对接“总出口”,避免因分散提需求、多头搞对接而产生的效能内耗。二是要不断完善军方内军民融合需要,要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要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要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涵盖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三是要积极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把军地资源统一起来、提高双方的协同能力,在经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方面提出军民融合的新质需求,要把这些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点突出出来,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3 必须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国防建设提供着资源、技术保障,本身也蕴含著促进国防建设的重要潜力因素。另一方面,在国防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更与经济建设相互交融,促进着经济建设创新转型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正由工业化、半工业化形态向信息化形态转型;国防建设也正围绕着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由机械化半机械化不断趋向信息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照习主席的指示,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以国家安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创新在军民融合上的重要动力作用,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合理确定经济和国防建设相互融合的领域、投向和投量,切实发挥好国家建设中大型科研计划、国家级战略工程和配套专项计划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以有效聚合国家科技资源并根据融合发展需要适时予以调整。
4 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必须坚持国家主导,以市场机制配置融合资源的原则,从而构建完善军民融合开放、有序、竞争、公平市场竞争格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军方需求决定着军民融合前进的方向,社会全面参与孕育着军民融合的旺盛生命力,政府、国家主导为军民融合提供强大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保障,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促进了军民融合的蓬勃活力。对此,习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市场规律,坚持等价交换等市场化运作理念,切实通过军地协同创新,整合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来不断推进军民两大领域在技术上的双向转化应用,并在后勤保障、装备采办、人才培养、应急安全等领域加大军民融合工作力度。军民融合的实质是资源整合,整合所面对的利益调整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国家主导来加以解决,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把重大融合建设项目统筹好、设计好、加快落实形成军品市场有序开放竞争的局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发展活力;做好军地需求对接,强化融合理念,拓宽融合路径,提高融合层次,加深融合程度,不断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同步发展,促进战斗力和生产力同步提升。
5 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和法制保障
习主席指出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必须强化3个方面的工作:“要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要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辦法推动规划落实,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当前,针对防建设领域运行机制不健全、行政力量干预较大,导致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必须勇于破除机制壁垒,加快解决好政府主导不够、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问题,让市场和政府在军民融合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针对军民融合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问题,必须在抓紧制定顶层法规,加快制定装备竞争性采购、知识产权、国防资产管理、法律保障以及执法检查等管理法规和配套规章上狠下功夫,明确军民融合的要求,搭建融合桥梁,形成融合的法规制度环境。针对军民融合战略规划不够全面问题,必须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军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相适应,抓好军民融合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把国防及军队建设规划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抓住影响军民融合的关键矛盾问题,区分好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来谋取军民融合实效。
6 结语
我们应该坚信,军民融合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是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前瞻性。针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面对暴露和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困难,要秉承军民融合初心不移,坚持“办法总比问题多”理念,遇山开路、逢水搭桥,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工作进入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寇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7-18.
[2] 郑波.加强军民融合发展评估的几点建议[J].中国军转民,2015(5):58-59.
[3] 金一南.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一)[J].中国军转民,2014(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