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在教学中要讲究
2016-05-30李万清
李万清
语言文学教学是“遗传”一个民族的“DNA”。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高雅.风趣.幽默.清晰.准确.有逻辑性,表达赋予感染力,声音有音乐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
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麦”他”读“mie”结果,学生哄堂大笑。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代语病,每句话后都有“啊”“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
课堂上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有时围绕一个教学重点讲了许多,但差一句关键话,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明白。因此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鲁迅讲课,用“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一句话,将“审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使到教学语言格外精彩。
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有一次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有部分同学出现斜排版斜书写的错误。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评讲手抄报时,我将这种错误的排版和书写的现象板书在黑板上,我故意歪着脑袋,然后对学生说:“要看清这些斜排的文章,读者必须歪着脑袋看,但长期歪着脑袋看文章,很容易得颈椎病(学生大笑),为使读者不犯颈椎病,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做斜排版书寫的手抄报了。”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手抄报排版和书写的认识。
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掌握,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四、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感,激励可以让教学活动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次让学生到讲台进行演讲训练,有一位女同学很紧张,拿着演讲稿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声音很小,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头埋得低低的。我见状,连忙鼓励她说:“讲得不错,不要着急,你准备得很充分,慢慢说,一句句说出来,大家都喜欢听你讲”。这位女同学受到鼓舞,声音提高了一点,慢慢地,头也略微抬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逐渐进入了演讲的状态,神态自然大方了许多,眼睛看着台下的听众,讲得很投入。演讲结束后,我立即给了她很高的评价:“你很有演讲天份,经过努力训练,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演讲家,你这次演讲让我们大饱耳福,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呢!”后来,我观察,在语文课的口语训练上,无论是演讲、朗读还是辩论,她都积极参加,而且胆子越来越大,讲得越来越流畅,进步了许多。可见,有时候,哪怕只给学生一句激励的话语,也会创造一个不小的奇迹。
有鉴于此,笔者在这里谨提出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培养普通话语感。笔者是广东人,刚开始用普通话讲课,发音也不够标准,记得有次将瀑布的“瀑”字,念成bao,秩序的“秩” 字念成die,引得学生偷偷发笑,自己也觉得很尴尬。后来为使自己普通话发音准确、标准,培养自己普通话的语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普通话的诗歌朗诵、小说连播和评书,利用空闲时间听,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听下来,在演播者标准且娴熟的普通话熏陶下,我的普通话发音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讲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我只会讲普通话。
第二,丰富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注意语言积累,要使语言“有味”,必须有相当的词汇储备,方能恰当地选择词语。否则,就会因语言无味而让学生生厌。例如第一次用“苹果”比喻孩子的脸,用“鲜花”比喻姑娘的美丽,我们会觉得新鲜,但如果每次都只会用“苹果”和“鲜花”作比喻,我们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美的事物,不能重复单调,教师的教学语言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语言切忌干瘪、句式单一。例如,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准备一些诸如“刻画”、“描绘”、“塑造”、“抒发”、“表达”、“肯定”、“颂扬”、“歌颂”、“赞美”、“揭露”、“抨击”、“针砭”、“讽刺”等词汇在课堂上变换使用。一方面,教师丰富的语汇能够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力;另一方面,避免了课堂上表达众口一词、千人一腔的恶果。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储备词汇量,并在学生中作一个表率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储存词语。
第三,注重语言创新。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契约,教师日常使用词、句说话,是具体的言语行为,它必须遵循话语运用的共同规则,但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意思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又要千方百计冲破语言的规则,显示个人风格。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麻辣教授”。其主要原因是语言通俗、诙谐、新颖和富有个性,例如他讲韩信在未归属刘邦之前,曾是个“待业青年”,“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啥的,那倒也是可能的。”“鲁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装哭,鲁肃说,‘你不要哭嘛,不要哭,我这儿有餐巾纸。其中“待业青年”、“老鼠爱大米”、“风湿性关节炎”、“餐巾纸”等都是现今流行的词句,用流行词句来解说历史事件,在传统文化中输入新的时代血液,这是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感到妙趣横生,而且显示了易中天教授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也能注重语言创新,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才能能动地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具有信服力、感染力和诱导性,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