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16-05-30梁笑艳
梁笑艳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教师学习情境的有力且不可替代工具。为此,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但是职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体专业发展的动力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策略
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对话。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含义。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些教师只要学生能够自主上网搜索一些文章或相关的内容,进行机械的拷贝、粘贴就够了,这显然达不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不应简单地认为只要会自主上网就行了,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
2、对学生思维训练缺乏科学化。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对网络知识的认识不够,认为网上的东西都是宝,搜到的信息就是知识,只要学生能够找到一些材料,经过整合后就可以了。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它容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
3、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化。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課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有些差生则不知所措,游离于群体之外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4、教师对本身的教学地位认识不足: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对自己的主导地位都失去了。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教师学习情境的有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为此,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不但是职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体专业发展的动力需要。笔者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有效整合的对策与方法:
1、认真学习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是教师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表现的方面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科数学知识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促进师生的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然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达成度。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会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2、研读教材探寻有效整合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过程对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准确地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就能够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字母能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例4中小红与她爸爸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大胆地将其改编为教学情境“神奇魔盒”,并利用“神奇魔盒”的神奇功能,突显了“输入“输出”两组数中隐含的不变量“10”,为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埋下了孕笔。通过“神奇魔盒”中数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不断变化的数中隐含的不变规律,运用字母表示教的概括性与简约性,强化了“字母能表示数”的意义.并抓住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体现了数学的函数思想。
3、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学习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识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首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可能会受到学生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者分析对整合工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4、开展同伴互助提升整合的有效性。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以及共同进步等教研活动。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尤其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助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课前,教师可以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同伴对其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问诊把脉,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课中,可以邀请同伴走入课堂,开展教学现场观摩,对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现场诊断。课后,可以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探讨教学课件是否有效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