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2016-05-30王平爱
王平爱
摘要: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进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過程。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设计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就要求学校培养创新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作用。马克思说过[1]:“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设计的核心。下面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情境的创设要新颖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力。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例如:在“余数除法”的教学中!我为每组学生发13个山楂和几根竹签,并提出要求:“4、5、6个山楂穿一串,看看各能穿成几串?”通过“糖葫芦穿串”引入“余数”的概念!自然,直观地使学生认识了“余数”,这是情境的设置,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急于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要有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即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例如:在概率学习中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掷骰子”游戏,“抛硬币”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游戏情境。
三、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活化。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带有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需要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数学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可以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从而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四、情境创设要有空间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情景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只有为学生创设了有思维空间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有积极思维,才会有创造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我要求学生根据田径队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4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联想,说出你的发现。结果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①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4/5。②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5/4。③男生人数占田径队总人数的5/9。④女生人数占田径队总人数的4/9。⑤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4等等。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五、情境创设要有实践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材料,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景,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使其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创设的情境新颖、有趣、贴近生活、有空间、有实践性,就能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笪佐领,朱曦主编《创造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