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思考(上)

2016-05-30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南现代农业供给

编者按:

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侧结构体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当务之急。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本刊特刊登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会长刘新民的署名文章,从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深入推进的建议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与分析,以期与读者共享。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科技、产业、市场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当务之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中央部署,提出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加快推动河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为服务河南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改革决策,在2016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围绕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总结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前瞻性探讨,提出了河南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为助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河南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河南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瞄准市场需求,立足生产供给,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作引领,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全省农业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多管齐下“去库存”

2015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1213.4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在连年丰收增产的同时,也面临国内市场粮价下跌、国际粮食市场冲击、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等困境,对此河南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着力降低粮食特别是玉米库存量。一是粮食产销合作得到强化。2016年5月,河南省粮食局和重庆市商委(粮食局)签订产销合作协议,重庆成为又一个与河南建立长期稳定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的省份。此外,河南还通过全国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等形式,鼓励省内企业在其他省份开展储加销一体化经营,进行粮食直销,同时支持其他省份粮食企业在河南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收购。二是农产品对外出口有所加强。围绕“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河南大力建设粮食、棉花、油料、畜牧等11大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提升河南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产品出口。到2015年底,河南实现食品农产品年出口总额153.5亿元,逆势增长20.2%。2016年3月,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河南首批200吨玉米从太康搭乘郑欧班列出口中亚塔吉克斯坦,为玉米去库存,也为今后河南更多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有较大提升。2012年3月,河南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河南由“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着力发展河南粮食主食加工,推动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到2015年,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81.5%,主食产业化率超过32%。2016年5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针对当前存在的“麦强面弱”问题,在永城市开展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作为河南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转变方式“降成本”

为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河南积极转变方式,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直接及间接成本。一是精细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河南创新农企合作,深入推进“百县千乡万村”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推行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化使用,带来了生产成本的直接下降。从2005年河南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到2014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过8.3亿亩。截至2015年7月,全省以低压管灌、喷灌、微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260.8万亩。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作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河南多年来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约化生产。2015年,河南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省份,全省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快速推进并将于2016年底完成,为推动全省农村土地加快流转,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2016年1月,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计划到2020年全省60%以上耕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2015年6月,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83万亩。三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河南坚持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全面清理并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资质资格认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有效减少了涉农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2016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降本;鼓励中小型企业合理用电,降低生产能源成本;强化“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同时,省政府下发的《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在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社会保险成本、行政费用成本、企业通关成本、检验检测成本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三)固本强根“补短板”

一是现代农业的战略固本。河南始终肩负着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责任与重担,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到“两不三新”发展道路的全面实践,从“四大工程”的强力推进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战略定位,历届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担负起“三农”“重中之重”的河南使命,践行着补齐农业这一“四化同步”短腿的河南责任。二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强本。河南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引领,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026万亩。同时,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943.8万亩以上。农田林网建设效果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省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8500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农村公路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全覆盖,农业生产运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为农业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力度逐步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三是现代农业的集群支撑。河南在全国首创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全省农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目前,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40个,分布全省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9579亿元,带动全省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800多万吨,实现就业农民人数140.5万人,新增农民就业24万人,户均增收2180元。

(四)立足优势“创品牌”

一是畜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以雏鹰集团、牧原集团、双汇集团、众品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猪饲养加工企业,以花花牛公司、蒙牛集团(焦作)、伊利集团(平顶山)、科迪集团、三色鸽公司等为代表的现代乳品企业,以永达集团、大用集团、华英集团等为代表的肉鸡肉鸭制品企业,以南阳科尔沁、开封皓月、焦作伊赛等为代表的肉牛饲养加工企业,立足河南畜产品原料基础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创新生产模式、调整供给方向,不仅使拳头产品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也使企业品牌深入人心,推动河南畜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近年来,河南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之也成长起一批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升级的领军品牌企业。其中,在主食加工方面,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南街村、兴泰等一批品牌企业成为其中的骨干;在农特产品加工方面,文新茶叶、天豫薯业、好想你、三利食品等知名企业不断用品牌产品推升品牌产业;在粮食加工方面,家家宜米业、天源面业、一加一天然面粉、远征面粉、雪健食品等一批粮食加工企业通过产品做品牌,通过品牌育市场,深得消费者认可。截至“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315家,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700多亿元。三是农产品种植业品牌正在兴起。为进一步提升河南农产品品牌优势,河南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二仙坡苹果、开封西瓜、原阳大米、中牟大蒜、永城辣椒、信阳毛尖、西峡猕猴桃、新郑红枣、河阴石榴等一大批名优农产品,已经成为河南的名片。

(五)创新驱动“作引领”

前瞻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的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在组织结构、生产动力、科技支撑、市场格局、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巨大空间。河南紧随趋势、紧抓机遇,创新推动全省农业发展。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日益强化。在国家和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河南农业发展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2016年,仅河南省科技厅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攻关计划立项项目就达172项。2016年河南10项重大科技专项中,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独占三成;34个重点项目中,现代农业项目占到14.7%,食品加工项目占到11.8%。主要农作物的突破性品种选育及产业化、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面向中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省重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为河南农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也为河南涉农企业“专、新、特、精”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二是“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河南“万村千乡”网络信息化建设、农超对接、“互联网+”行动等一批电子商务服务项目的实施,培育了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营销及零售企业,促进河南“农业4.0”的发展。雏鹰集团、永达集团、家家宜米业、手拉手集团、封丘树莓合作社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电商平台,助推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截至2015年底,阿里村淘项目在全省22个县落地,1100多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电商企业现已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三是农业产业金融作用渐显。2016年4月,河南永达集团与海尔金控成功签约10亿元战略投资,为产业金融强力助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拉开序幕。同时,海尔还计划通过金融支持、融资租赁等方式,3年内向河南农业投资近百亿元,推动河南农业的产融一体与资源共享,为破解河南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拓了新模式,对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2016年4月成立的河南首家农业融资租赁公司,集多个产业的资本融合,致力于全省农业的投融资发展,代表着河南农业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的支撑体系建设已初露端倪。农业产业金融现已成为推动河南农业加速发展的新生力量。四是都市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势头强劲。农业与旅游业的加速融合让河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河南农业和旅游业新的产业形态及消费业态。河南近年来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以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农事参与、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加速推进,一些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陆续建成。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766个,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达773个。

二、当前河南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四高、四不高”。即:粗放低端的种植业供给比重偏高,造成农业土地利用率不够高;传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比重偏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够高;附加值较少的初级加工比重偏高,导致农业资源转化率不够高;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导致农业综合效益不够高。同时,还存在着新型经营主体增长快但适应市场能力偏低,产业聚集发展快但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必须认真面对上述问题,化解以下困难和挑战。

1.大宗农产品数量型供给与质量型需求不相适应

河南粮食虽然产量大,但优质率远远满足不了新兴需求下的农产品多样化、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以河南的优势主导农产品小麦为例,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但加工适应性差、品质不协调、用途受限的品种占比过高,而且混收混储的收储方式也制约着优质粮品质作用的发挥。虽然河南也在豫北、豫中、豫南大力发展强筋、中筋、弱筋等小麦产业集群,但相对于市场对优质品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农产品加工初级型供给与中高端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全省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初级加工产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的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河南虽然是全国面粉加工第一大省,但产品中80%是产能过剩的普通粉,而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的专用粉的供给量不足10%。畜牧加工业中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有的龙头企业的熟食产品比重仅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比率超过80%,差距较大。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加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科技人才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三是经营主体的现代经营理念不强。部分企业的创新驱动意识、品牌战略意识、人力资源意识不强,产品研发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工匠精神还比较淡薄。

3.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相适应

一是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河南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偏小。尽管近年来河南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成本偏高等问题导致真正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比重较低。从河南目前的农业生产整体状况来看,集约化生产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低水平阶段。二是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程度不高。受长期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的影响,河南农业资源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已进入到硬约束时期,面临着局域性土壤退化、耕层变浅、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传统的“大水大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粗放型农业生产到绿色农业生产的转变亟须加快。三是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尽管河南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已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但还有一些农产品或没有标准,或标准陈旧,或只有区域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急待进一步健全、更新和完善。四是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从业者“兼职化、副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还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职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4.农业经营效益不高与改革所需内生动力不相适应

改革的目的是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然而在农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中,相对不高的农业经营效益时至今日依然在较大范围存在。一是农民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业生产资料费用、生产性服务支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带动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抬升,加之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导致农民粮食生产的收益不高。二是农业企业经营成本高、盈利少。涉农企业的生产原料、能源、人工和物流等价格上涨快、融资贷款费用高。据统计,河南劳动力成本近6年上涨一倍左右,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上涨仅为20%~60%。各项成本支出的居高不下,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则是短板中的短板。虽然河南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大、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备、管护方式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抗旱排涝、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还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科技化进程还需加速推进。(该文下半部分将于本刊2016.12B上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作者系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河南现代农业供给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