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5-30古晓兰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途径

古晓兰

摘 要: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析在文化认同危机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旨在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54-02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它反应了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础。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方式。

一、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关系

文化与价值观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属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包容并蓄、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认同教育。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即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指个体或群体相互交往中对反应群体整体要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想的倾向和认可,并找到个体自身的价值定位和归属。文化认同表现为个体对社会某一文化的倾向和认可,并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和身份感。某一特定文化包含着相应的价值取向,只有实现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认同,即只有认可和接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普遍认同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环境基础上,引导个体主动参与对文化的认知、理解、批判和创造,实现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危机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本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文化之间冲突和排斥。文化冲突发展到一定到阶段,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就会产生偏离,往往会造成文化认同危机。目前,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我国的时代性危机,西方国家文化殖民政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却以强劲的势头对中国文社会文化及主流价值观进行打压、侵蚀和消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与淡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如今大学生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落和排斥,却被西方文化价值吸引。造成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信息化、网络化推进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快捷性和超边界性,强势的文化潮流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致使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和疏离及对西方文化的强化和盲目推崇。其次,文化变迁速度超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创造的速度,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漠视。全球文化消解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吸收和认同,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解。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陌生和疏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三维文化空间里,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泛滥成灾的商业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无孔不入的涌入中国,侵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国家文化发展建设和主流价值观宣传过程中,发展方式和宣传手段都比较陈旧,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单一、评价方法陈旧,教育实效性不强、普及范围窄、影响力弱,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识和认同。

(三)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弱。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选择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明显,社会缺少共同的信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引起的价值取向冲突、文化选择困惑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处在树立科学价值观和文化观关键时期,社会文化宣传的薄弱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单一方式,使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和文化辨别力。

三、文化认同视域下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更是一场因素复杂、困难重重、时间持久的战斗。针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困境和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立足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可分离性及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和途径。

(一)以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练,是社会整体价值倾向的集中反映。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没有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下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显得空洞没内涵。在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下,以文化的视角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大学生在理解认知上,由零散了解转为全面理解,由浅层认识转为深层探索,由被动认知到主动吸取,由强迫接受到主动创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創造力。大学生是独立性和思考性很强的群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简单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还应系统介绍它的历史渊源、对个体及社会的作用还有它的深刻内涵及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由此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思维,深入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深刻意义及长远价值。

(二)推动个体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地培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主要包含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两个方面: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归属文化价值从心里到行为上表现出的充分肯定;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归属文化的觉醒和觉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是推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魅力和吸引力,使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地位和特征,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解和接受,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

面对急剧变迁的多样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大学生没有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就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不能辨别文化价值的性质,需要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其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价值分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价值的选择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主要在于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文化认识方法,形成稳定的认识模式,端正文化认识的态度。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分辨能力,在于提高他们对多元价值取向、价值发展前景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在于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价值基础上的应变能力和选择能力,即在正确认识文化价值不同特征和性质上,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选择标准。

(四)以校园文化氛围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文化氛围主要括三风:校风、学风、文风。其中校风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是校园展现出来的整体风貌,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精气神,优良的校风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学风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是师生的内在活力的体现,积极浓郁的学风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熏陶作用。文风主要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寝室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契合性,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4.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