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016-05-30陈艳梅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责任教育实践

陈艳梅

摘 要:就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限于职业机会的寻找,还应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目前,作为职场新人的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距离。态度是职业适应的核心要素,而责任是态度背后的核心内隐要素,因此,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认知,提升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情感,强化责任行为,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责任教育;职业适应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51-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持续大幅增长,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国内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的教育,但是,就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限于职业机会的寻找,还应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感悟和开展相关调查中发现,作为职场新人的大学生在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工作感到迷茫慌乱、工作满意度低、频繁跳槽的现象,也有相当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入职初期的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难以适应职场生活。这充分表明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任占忠会长提出的“智者规划、适者生存”就业指导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他所在课题组提出的“九维适应力”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开展大学生职业适应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态度决定一切,九维适应力中的“态度适应力”是职业适应的核心要素,而责任是态度背后的核心内隐要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适应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责任、责任教育及其内涵

马克思说:“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1]责任通常包含两个意義,一是分内应做好的事,如职责等;二是应承担自己未做好分内事而带来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承担后果等。从本质上而言,责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使命。人作为社会人,既受惠于社会和他人,又担负着他所应承担的责任。“人生而为人,就有一种人的天职,他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这个世界、为其他人做些什么。”[2]“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3]责任教育就是对那些无责任意识、无责任行为的人运用必要的教育策略与手段将责任认知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到,高等教育要将毕业生培养成为“满足人类活动各方面需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负责任”的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

三、责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提升中的价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他们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学会承担责任,逐步实现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大学生职业适应指导,是以培养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贯穿于学业全程的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指导。[4]有研究表明,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外,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职业素质。

1.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育人成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判断大学生是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做人的道理,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即成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负责。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对自己、集体、社会、他人、国家负责,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团体、有益于社会的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成才就是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知识、技能和独特的才华,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大学生在宽松与自律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和多彩与严谨并存的组织环境中,由“他管”变为“自管”,这就更加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自立、自律的意识。责任教育就是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人格健全的人,一个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

2.责任教育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职业是连接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从字面上看,“职”指“分内应做的事”、“权利和义务”;而“业”有“事业”、“行业”的含义。职业是一种承担了某种责任、义务的行业性、专业化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阶梯,是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每个职业人都承担着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责任体现了一个人的态度、习惯和思想。工作本身就是履行责任,坚守责任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视为选拔人才的第一条件,他们愈来愈看重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孜孜追求的事业心。责任使人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使人具有极强的组织归属感,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有强烈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情操。

3.责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体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实践,更需要勇担重任的勇气和气魄。[5]责任感强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他们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可以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探索专业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努力将所学所知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大学生责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大学生需要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大学生必须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发展繁荣、同人民幸福安康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根本,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认识到自己集学生、孩子和公民为一体的身份及所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其次,要做到自立、自律,大学生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严重,缺少自立意识。大学生要学会自立首先要自律,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因有他人监督而行善,也不因无人监督而作恶。大学生都要有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负责任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最后,要坚持身体力行,通过接触社会,融入生活,大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到生活的艰难,懂得珍惜他人和社会的给予并产生感激之情。“身体力行”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理解、同情他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不再一味地期待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是有责任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自己有能力时,更要责无旁贷地去帮助和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满腔热情地回报社会。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责任情感。情感是认知的升华,只有正确的认知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倾向。一个没有责任情感体验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负责任的行为的。校园文化是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在内,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因此,高校应注重发挥教师勤恳敬业、同学以及朋辈群体自律、诚信、友善等校园正能量的榜样示范作用,引起受教育者的责任情感共鸣和责任行为效仿;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责任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园范围内营造负责任的学习氛围、管理氛围、服务氛围和教学氛围,使责任情感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和释放;应加大人文关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 “精神相通”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继而产生对他人的感恩情感,并自觉地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人,这也是责任感形成的过程。

4.以实践育人为形式,强化大学生责任行为。实践是延伸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能的过程,也是把责任素质要求不断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工作情境,体悟肩负的职业责任,掌握处理问题的技术方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的最好实现平台。学校要积极开展主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化抽象理论教育为具体体验教育,号召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積极走向社会,奉献社会,在实践中感悟自己对于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继而转化为责任意识;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性实验等科技创新活动,校方提供一定的物质与资金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同时,高校还要加强校际、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大学生的创意转化为现实提供舞台。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2]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任占忠,杨扬.本土化职业适应指导体系探析[J].就业指导,2013(10).

[5]徐仲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N].中国教育报.2011.1.31.

猜你喜欢

责任教育实践
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