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世纪国内伦勃朗油画艺术研究综述

2016-05-30王柄权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伦勃朗肖像画油画

王柄权

【摘要】:伦勃朗是荷兰17世纪的著名画家,他以肖像画最为著称,他笔下的光影、肌理等都一直是后来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自本世纪国内的学者主要研究伦勃朗的光影、肌理、笔触、色彩、自画像、群像以及他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及其生活经历等。少数的几个学者还研究了伦勃朗艺术中的东方元素,他的理念以及伦勃朗的艺术与图像学的联系。

【关键词】:伦勃朗;油画;肖像画

一.关于伦勃朗几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研究

本世纪国内学者们研究伦勃朗的几个不同时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一般情况分为伦勃朗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成熟期)、老年时期(巅峰期)。伦勃朗的青年时期(1625-1631),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强烈的感受到伦勃朗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内心情感。成熟期(1632-1642)是28岁的伦勃朗与萨斯琪亚结为夫妻,同时,他的作品《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又称《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也是这一时期的标志。巅峰时期伦勃朗破产,生活上的贫困与内心的苦闷推动了他艺术上的爆发。艰巨的生活没有将他打败,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此时的画面更加注重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但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还有所不同。

(一)时期和时间鉴定上的研究

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记载伦勃朗的青年时期是1625-1631年,成熟期是1632-1642年,巅峰时期是1648-1669年;2008年9月15日美术之友王胜选和刘鳳霞的《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第90页记载的三个时期为平抑期、兴奋期、抑郁期,第一个时期是1625-1632年,第二个时期是1632-1642年,第三个时期是17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2013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曹意强,尹少淳等编写的《外国美术史》第163页和第164页记载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莱顿时期(开创期)、阿姆斯特丹前期(17世纪30年代),生活事业达到顶峰、转型期(1640-1647),成熟期(1648年之后到去世);2009年10月20日美术史研究刘丽荣的《与伦勃朗的色彩对话——脱去情节的抽象绘画》第35页则记载伦勃朗的艺术创作可分五个时期:1606-1627年,成长和学习阶段;1627-1632年,准备进入绘画角色时期;1632-1642年,黄金时代;1642-1657年,衰落时期;1658-1669年,垂暮寂寞时期。

(二)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研究

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

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记载在伦勃朗在他的青年时期十分擅长用强烈的光感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米开朗基罗的手法,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强烈的感受到伦勃朗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内心情感。在其成熟期,《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是这一时期的标志。在1642年,妻子的去世给伦勃朗沉重的打击,他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与贵族也出现了矛盾,巅峰时期伦勃朗破产,生活上的贫困与内心的苦闷推动了他艺术上的爆发;2008年9月15日美术之友王胜选和刘凤霞的《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第90页记载伦勃朗的抑郁期是他的高峰期,认为缺失性体验促使其最伟大作品的诞生;2014年3月30日美术与设计李式方的《从“戴头盔的男子”分析伦勃朗的艺术语言》第63页从笔法、笔触、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表现技法来分析伦勃朗的前期,并认为伦勃朗的晚年注重对人物精神内涵的表现,笔触风格更自由,构图更简洁;2013年8月25日赤子创新论坛郭锐的《感受大师艺术人生——以伦勃朗的自画像为例》第261页记载伦勃朗青年时期关注现实,关心最底层大众疾苦的仁爱之心,这个时期伦勃朗意气风发,充满激情。他的中年时期以《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标志其成熟期,同时,他的另一幅名作《画家和他的妻子》受到了巴洛克影响。老年时期,伦勃朗破产,他的名作《夜巡》遭到上层社会的否认,他开始关注人性的本质,通过自画像来宣泄自己的无助与惆怅。

与上面有所不同的研究如2012年9月25日贾昌娟的《镜子里的微笑伦勃朗自画像艺术研究》则记载伦勃朗的青年时期的风格比较唯美,《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中年时期是伦勃朗的顶峰时期,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夜巡》是其转折点,伦勃朗开始遭受否定,受到打击,但没有打败他的创作热情。伦勃朗的晚年则是他沉思的时期,这一时期伦勃朗比较孤独,沉默。

关于伦勃朗的几个不同时期的研究,尽管大部分分为三个时期,但在这三个时期中不同的学者在时间上的归类也有所不同,甚至有的学者将伦勃朗的不同时期分为两个,四个或五个。在关于伦勃朗几个时期的问题上存在着异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伦勃朗绘画技法及其风格的研究

伦勃朗用简约,阔大的笔触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及其精神世界,尤其他的光线的处理,被人们称为“光影魔术师”,伦勃朗早期在光线上的处理受卡拉瓦乔的影响,亮部主要集中在主要形象的突出部位,而其他形象则处于忽明忽暗的阴影中,他通过光线、阴影与空气等不可捉摸的视觉特性来唤起人们的心灵深处与精神的神秘交汇。伦勃朗把色调控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只用土红、赭石、黄等几种颜色,大面积的暗色与亮部金黄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补色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冷灰色、冷暖色加以平衡,色域窄,明暗跨度大,同时又为中间调子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协调笔触和肌理,使整个画面关系和谐。伦勃朗的作品更多的表现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文主义,反映了人性,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如画圣母,也用普通人的形象来进行表现,被人们称为“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在群像表现方面,伦勃朗主次分明,打破了以往呆板的平均处理的表现形式,伦勃朗群像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夜巡》,这也成为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分界线,作品遭到否定,生活开始走下坡路,但厄运并没有打到伦勃朗,反而進一步推动了他的创作灵感。

持以上观点的有2014年3月30日美术与设计李式方的《从“戴头盔的男子”分析伦勃朗的艺术语言》;2007年12月28日上海文博胡江的《从超越到创新——论伦勃朗艺术的本质》;2015年3月4日张笑非的《从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的强烈色彩》;2010年12月15日张志强的《镜子里的伦勃朗以图像学解读伦勃朗自画像》;2010年10月15日沈泓的《伦勃朗的表现技法研究》;2002年3月30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詹学军的《伦勃朗和他的自画像》;2012年4月20日艺术研究文立磊的《浅析荷兰派伦勃朗绘画的艺术特点》;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2013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曹意强,尹少淳等编写的《外国美术史》第163-166页;2007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杨琪的《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第197-199页。

除了上述,也有一些从其他方面分析伦勃朗绘画技法和风格的研究。

(一)技法类的研究

1.光影的研究

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第156页、2010年10月28日作家杂志艺术空间陈保军等的《论伦勃朗油画中的肌理美》第239页、2013年6月15日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3期林攀科的《伦勃朗绘画中的光影魅力》第110页记载伦勃朗的“舞台式光影”; 2006年10月30日崔兴无的《光影与技法的完美结合》记载伦勃朗的光影使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012年12月15日孙锡祝的《鲁本斯与伦勃朗色彩艺术比较》记载伦勃朗的光是流动多变的而非静止的,他的光线经由反射后会继续流走,光走到边缘会稍作停顿并继续前行;2013年6月15日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3期林攀科的《伦勃朗绘画中的光影魅力》记载伦勃朗的光影服从画面的需要而自由设置出现了单光源、多光源,甚至人或物体本身也可以成为光源,画面反复罩染,他的光影具有秩序和节奏的律动,注重画面氛围。

2.笔触及肌理的研究

2008年9月15日美术之友王胜选和刘凤霞的《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从伦勃朗自画像中看其精神元素》第90頁记载伦勃朗运用“紫金色的黑暗”的渲染法;2012年12月15日孙锡祝的《鲁本斯与伦勃朗色彩艺术比较》记载伦勃朗亮部的颜色较厚,暗部颜色比较透明,他通常会在厚颜色上罩染形成色垢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2011年2月15日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孙锡祝的《伦勃朗油画笔触之演变》从伦勃朗前期的隐性笔触和后期的显性笔触来解析伦勃朗的油画艺术;2010年10月28日作家杂志艺术空间陈保军等的《论伦勃朗油画中的肌理美》记载了伦勃朗创立了透明与不透明、厚薄叠加的肌理画法、特有的舞台光影,其早期画面光滑平整,深入精细,用色较薄,肌理比较细腻精致,后期主要采用厚涂法。伦勃朗一生的夙愿是将人类感情以一种由眼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3.其他技法的研究

2012年6月15日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双月刊邵宏的《伦勃朗艺术中的东方元素》记载了伦勃朗直接借用印度艺术,采用“简略法”,并认为这种方法直接来源中国明朝晚期的青花瓷,伦勃朗的厚涂法也受渐隐法一定的影响。还介绍了伦勃朗铜版画中的“腐蚀线刻”和“干刻法”并体现出伦勃朗对线条的兴趣。伦勃朗大部分淡彩素描主要用瘿墨,偶尔用色料褐,他从1640年开始喜欢使用水性媒介,所以在他的一些素描中容易发现中国水墨画的笔意;2013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曹意强,尹少淳等编写的《外国美术史》第164页主要从刻法和线条方面简单介绍了伦勃朗版画的制作方法。

(二)非技法类的研究

1.思想和理念的研究

2015年3月4日《從伦勃朗的“圣家族”解析伦勃朗强烈色彩》记载伦勃朗绘画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普遍意义和本质方面的东西;2008年1月15日展会胡江的《从伦勃朗的肖像画看改变世界艺术的第三种力量》从“天”、“地”、“人”的概念中解析伦勃朗的绘画艺术;2009年10月20日美术史研究刘丽荣的《与伦勃朗的色彩对话——脱去情节的抽象绘画》记载伦勃朗尝试把思想融入色彩,用明暗技法诠释感情及他的创作理念:律法和理性无法规范人信念中的色彩明暗,他用黑暗寻找光明,用丑来探索美。

2.图像学与符号的研究

2010年12月15日张志强的《镜子里的伦勃朗以图像学解读伦勃朗自画像》从图像学、美学与社会、象征和符号的角度解析伦勃朗的绘画艺术; 2015年10月15日沈泓的《伦勃朗的表现技法研究》第120页记载伦勃朗对光的感受不只限于自然和艺术方面,他还有超自然和符号化的特质。

综上所述,伦勃朗的光影、笔触、肌理、色彩及他的创作风格已经用很多人都研究过了,而且研究的内容没有存在太大的争议。而关于伦勃朗绘画中的东方元素,如“简略法”,瘿墨,线条,素描中带有中国画的笔意等研究的很少,还有关于伦勃朗的创作理念也比较小,我认为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可以继续。

三.关于伦勃朗自画像的研究

伦勃朗一生画了数量极大的自画像,他的一生没有留下自传性文字,但我们通过他的自画像就可以了解他不同时期的人生状态。尽管伦勃朗自画像的研究可以放到关于他不同时期和技法的研究中去,但由于国内专门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文章比较多,所以在这里单独列出关于伦勃朗自画像的研究。(一)技法的研究

2002年3月30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詹学军的《伦勃朗和他的自画像》记载伦勃朗每一幅自画像都是伦勃朗对光影世界的一次探索,他的自画像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光影安排和明暗处理;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第156页记载他的自画像中的光影艺术在初期承袭了卡拉瓦乔的光影技法,同时加入自己的创作构思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具有“舞台式光影”的效果,他将色调拉的很开,为中间的调色提供足够的空间;2010年10月28日艺术空间作家杂志陈保军等的《论伦勃朗油画中的肌理美》第240页记载伦勃朗晚年自画像的肌理运用达到了巅峰时期,用可见的肌理来描绘人类更深层更丰富的情感世界;2013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曹意强,尹少淳等编写的《外国美术史》第164页记载画面大部分都在深褐色背景衬托下隐约闪现,唯有头部刻画的细致入微、色彩明亮,传神的眼睛则透露出画家的内心情感。

(二)关于表现内心世界的研究

2008年9月15日美术之友王胜选和刘凤霞的《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从伦勃朗自画像中看其精神元素》记载伦勃朗没有留下自传性文字,但他的自画像可以向人们诉说他一生的遭际和艺术体验,每个时期的自画像都是其内心世界的一次真实呈现,这让我们看到了伦勃朗的艺术发展历程,他把自己的经历和人类生存的普遍不安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2002年3月30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詹学军的《伦勃朗和他的自画像》第105页也这么认为,但除了这些,还记载他通过研究自己来研究人的情感和人的内心世界;2014年8月15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第34卷第8期李建的《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第156页记载在伦勃朗巅峰创作时期他的自画像更加注重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2012年9月25日贾昌娟的《镜子里的微笑伦勃朗自画像艺术研究》记载伦勃朗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人生传记,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可以体会他内心世界及情感变化;2010年12月15日张志强的《镜子里的伦勃朗以图像学解读伦勃朗自画像》记载伦勃朗的自画像对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精神的宣泄与审视,通过他的自画像来领略他不同时期的心情与境遇,从图像学、象征、符号来解析伦勃朗的自画像;2007年12月28日上海文博胡江的《从超越到创新——论伦勃朗艺术的本质》第95页记载伦勃朗的自画像的艺术精髓在于无所谓无与无所谓有的心智去揭示灵魂的本质。

关于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的肌理、光影、笔触、表现内心世界等方面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了,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也都比较接近,所以我认为在这几个方面就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了。而从图像学、符号,以及关于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方面来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学者还比较少,我认为这些可以深入的研究。

结语

本世纪以来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伦勃朗的不同时期,伦勃朗的绘画技法以及他的绘画风格和伦勃朗的自画像。在伦勃朗不同时期的研究方面大体的研究内容没有太大分歧,但在时间上存在着不同,在时间上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在伦勃朗油画中的光影、笔触、肌理、色彩等技法方面没有太大的研究空间,但关于他与东方元素、线条、图像学、符号、象征,创作理念以及他的作品中关于人性本质及人类社会普遍性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伦勃朗的作品以其表达出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而著称,而我国的顾恺之以“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著称,也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他们之间有什么異同,以及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异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等,我认为可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意强,尹少淳.外国美术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9.

[2]胡江.从超越到创新——论伦勃朗艺术的本质.2007.12.

[3]张志强.镜子里的伦勃朗以图像学解读伦勃朗自画像.2010.12.

[4]贾昌娟.镜子里的微笑伦勃朗自画像艺术研究.2012.9.

[5]李建.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探究.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6]詹学军.伦勃朗和他的自画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陈保军.论伦勃朗油画中的肌理美.2010.10.

[8]沈泓.倫勃朗的表现技法研究.2015.10.

[9]刘丽荣.与伦勃朗的色彩对话——脱去情节的抽象绘画.2009.10.

猜你喜欢

伦勃朗肖像画油画
一张油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油画《塬下》
油画
小丑的肖像画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独特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