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创业园区的经验可资借鉴但不可“山寨”

2016-05-30关邨

中关村 2016年11期
关键词:山寨创业园中关村

关邨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就是中关村创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肇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标志。目前,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扩展为约500平方千米,形成了海淀等“一区十六园”之发展格局,中关村已然成全国新经济引擎。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突破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技术收入同比增长超25%,大幅领跑全市平均水平。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催生了以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和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并正在成为全国新经济的发动机。“新引擎”的内涵主要是:引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金融”的发展潮流。在理念上:发展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把握时代特征树立全球视野,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联合治理”格局。为此,要狠抓落实:一是当好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率先实现由科技体制改革转变为全面创新改革。二是实施“创业中国”引领工程,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三是落实“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的精准服务。四是坚持开放创新,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在举国上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创业园成为一种吸引眼球普遍点赞的新形式,多有亮点,功不可没。然而,在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下,难免出现一些“山寨”版的创业园。在《经济参考报》中读到一篇力透纸背的分析文章,值得关注。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某市,一段约500米道路的一侧就有3家创业园。两年间,该市仅高新区出现的“双创”基地就超过30家。某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双创”园区总数将近20家,其中仅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就有10家。某县规划在10个乡镇都建设创业园,全县现已建成5个。“一个县能有多少创业者,需要这么多创业园?”许多园区有名无实,玩的是花架子。

乱象频出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双创”基地短时间内数量骤增、一哄而上,但一些所谓创业基地不过是写字楼、商贸城以及集贸市场的翻版。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质疑。诸如:“贴牌”变身,赚取补贴。大学毕业生创业多是清一色开店、摆摊。相比普通商户的区别就是租金减免。蜂拥设园,热衷“挂牌”。某市区的电商信息产业园本是一个民营投资的电子产业园区,去年开始拿出32户商铺对外出租给创业者,刚入驻了10多户商家,便迅速吸引了当地经信委、团委、人社局3部门前来挂上各自创业孵化园区的牌子。“李鬼”搭车,假冒难防。看似红红火火的双创园区建设,一些地方却偷换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一头雾水。某市东郊的电子商务产业园,2015年与当地技师学院合作,在园内建立技师学院、电商学院,美其名曰“革新办学理念”,开创“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先河。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大倒退。

“双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关村的示范经验表明,鼓励探索,允许试错,也应包容,但是对一些暴露出来明显“大跃进”错误倾向,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防止剑走偏锋,流于形式。“追数量、缺质量”不可取。一些创业服务方,拿到国家补助,对创业者提供的商业模式辅导、市场项目筛选、融资解决渠道等却不给力。还有创业基地为应付主管部门考察,聘请一些创业导师做培训,至少有一半不具备创业导师资格,滥竽充数。“挂牌贴牌很积极,长远发展无想法”。一些地方无论是园区标准、鼓励政策,还是补贴措施,上面有要求,下面跟着走,而无因地制宜的措施,结果是资金投入不少,钱打水漂,帮扶效果并不好。

“图虚名,招实祸”。我们有过的沉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严实”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严字打头,实字打底”,“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也正是中关村创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但不可“山寨”。

猜你喜欢

山寨创业园中关村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园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花样”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