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是生物属性和文化特性的融合

2016-05-30赵琳廖国伟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审美融合艺术

赵琳 廖国伟

【摘要】:长期以来人类有关审美和艺术的认识,只侧重了文化的一面,评判审美和艺术时,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抛弃了艺术和审美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具有的自然生物属性。艺术当中包含的达尔文主义的自然生物属性一直是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本能冲动之一,我们并不是完全在文化的教导下学会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艺术已经暗含了一种自然因素在里面,一种原始意义上的自然而然的艺术本能。提倡艺术和审美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完全从生物学视角探讨审美,从而忽略其文化特性,而是以文化和自然相互融合的方式探讨审美和艺术。

【关键词】:审美;艺术;生物属性;文化特性;融合

正文:

以文化为主导的认知方式认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会导致我们以先入之见的眼光对整个人类的审美现象产生偏见,文化的遗存对人类认识和理解审美过于片面。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固有的那些未被察觉而又不言而喻的先入之见来看世界。长久以来人类有关审美和艺术的认识,只侧重了文化的一面,评判审美和艺术时,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抛弃了艺术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生物属性。审美和艺术并不完全是文化的功劳,而是文化和自然融合产生的。将艺术和审美当中的自然生物属性和文化特性相融合,给传统的空中花园式的审美观加一个坚实的底座,从而以崭新的视角阐释人类的审美和艺术。

一、 艺术的生物属性

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出现“人类”一词时,往往被标榜为智能的、高级的、与动物相异的、征服者等标志。人类以一种排他性特征存在,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具有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特性。我们的自然属性被忽视,因为我们更乐于接受文化给予我们的定义,比如,有意识的,有知识的、文明的、能创造和欣赏艺术的、自然的主宰等等,因为这样会显得我们高贵,更显得我们优于世界上的其他生物。就像我们称呼在我们眼里比我们落后的民族时,更多的是用“原始的”、“野蛮的”、“愚昧的”,这些词往往暗含一种贬义,这样会显得我們的文化更胜一筹,或者我们更接近文明,或者我们就是文明人。这正符合人类在进化初期生物心理行为形成期的自恋主义倾向。而对于艺术和审美,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在社会形成之后和文化诞生之后的一种独有的特殊能力,因为我们是人,而艺术是人的标志特征之一,如果将艺术定位在文化之前,则会失去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样会让我们很被动,我们很难接受在我们被称之为动物的时期,我们具有的一些在后来被标榜为特征性的东西,比如艺术和审美,其实在同时期的其他动物行为中也会具有,我们必须用生物行为学的视角解答这个问题。有一个例证,虽然这个例证被现代艺术学者和美学家否定,但最起码能稍稍的开阔一下我们关于审美和艺术长久以来的定向认识。生物学家佩科弗和费莱伍德在澳大利亚考察园丁鸟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雄性园丁鸟在追求雌性园丁鸟时,会将它们的爱巢打扮的非常漂亮,其中有些举动已經超越了低等生物的实用行为主义原则。雄性园丁鸟会将它们的爱巢建造成类似于遮荫棚的样式,然后采集绿色浆果和一些大小适当的绿叶装饰爱巢,而且每天更换。爱巢的内壁每天都用咀嚼过的绿色植物材料“涂画”(这种行为和早期人类创作“艺术作品”的行为很相似),园丁鸟用喙一点一点将涂料涂抹在内壁上,使得爱巢内部光洁漂亮,用人类的眼光来看,就是精心装饰了的卧室。虽然园丁鸟的行为是为了吸引一个交配对象而实施的,但我们将这种行为与人类的艺术行为做比较时,会使我们对审美和艺术的生物起源及其功能产生一种有别于传统审美观念的洞见。我们给二岁至三岁的小孩子们给一支画笔,他们会高兴的在画版上涂画,初期他们的涂画大多是杂乱无章和随意的。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涂画会变得越来越有节制,会出现一些圆圈、三角形、十字形、矩形式样的几何形状,最初只是偶然的画出来,后来经过重复而逐渐完美起来。这时候,在父母的启发下,孩子们可能会把圆圈叫做太阳,矩形叫做窗户,三角形叫做山峰。值得注意的是起初孩子们在拿到画笔的时候并没有打算画出周围的任何东西,而只是自发地涂画一些形状,后来通过练习才变成精确的和可重复的图形。这种绘制图形的行为本身是令人愉快的,而且也让人感到满足。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孩子在父母的启发下,逐渐会发展运用图形符号的能力,最终会暗示孩子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孩子不断重复涂画的过程中产生的,圆圈是太阳,三角形是山峰,矩形是窗户,但在开始的时候,愉快和满意的产生并没有更多或者更明显地联想到图形背后隐藏的意义。“在前象征阶段,孩子的这种活动形式或许真正是‘为艺术的艺术的一个实例。”[1]

插图7  巴西中部巴卡里人的装饰纹饰

图片来源于范·登·斯德恩田野调查资料

插图8 寺洼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纹饰

图片来源于作者收藏的寺洼文化的陶器纹饰

艺术的自然生物属性,我们可以择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艺术加以说明,因为视觉艺术能提供给我们更多切实有效的例证,比如早期岩画、纹饰、刻画符号,以及原住民的装饰艺术等。全世界早期人类的艺术创作中,几何图形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距今两万七千年前的西班牙卡斯蒂略大洞穴中,早期人类在洞穴岩壁上绘制了很多排列整齐的圆点和规整的形状;四千多年前生活在渭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先民们会在他们的陶器上制作或者涂画许多规则的图案;巴西中部的巴卡里人用抽象的莲花状式样装饰他们的生活用品,当我第一次见到这种纹饰时,发现这种装饰形式和四千多年前甘肃东南部的寺洼文化陶器上出现的纹饰非常相似。从整个人类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看,规则的形状是人类在视觉感知过程中天生就有的,是它从自然界中的多样性中引出秩序的形式,满足人类天生的审美倾向。生物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几何图形具有直接的神经生理基础。人类心理是根据与感官经验相配套的普遍规则或者原先就存在的式样和原型来解释被感知到的事物的。在这些感觉范畴和式样中,事物或者人类心理感受被简化,用一种形状或声音代表和概括诸多形式多样的自然事物。我们用波浪线代表水,用圆圈代表太阳,用红色代表炎热,用黑色代表恐惧,“这些是人类为自然世界赋予的抽象的、非自然的形态;它是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心理自孩提时代以来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去完成的一些工程。”[2]“尽管自然中没有抽象的几何图形供我们模仿,但这些图形却出现在人类的艺术中,这一事实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一条定律加以描述:单一性是所有身体的和心理的力的完形所趋向的一种状态。鲁道夫·阿恩海姆在把世界理解成井然有序的形式这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中找到证据表明,‘艺术永远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生物必须的工具”。[3]艺术当中包含的深远的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属性或自然属性一直是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本能冲动之一,我们并不是完全在文化的教导下学会鉴赏审美和创造艺术,就像没有经过审美训练的孩童画出的圆圈和三角形一样,艺术作品——不管你承不承认,已经暗含了一种自然因素在里面,一种原始意义上的自然而然的艺术本能。

二、艺术的文化特性

与传统的审美观有所不同,以艺术的生物属性为特征的物种中心主义审美观并不是完全以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论视角探讨审美,而是将两者融合。文化审美观是承接于物种中心主义审美观的基础之上,并且相互映衬。如果说传统的审美观将审美看做人类空中花园式的建构,那么审美和艺术的生物自然属性给这座空中花园加了一个坚实的底座。 “人类的审美反应同园丁鸟为了对求偶指令作出反应而“审美地”装饰遮阴棚或热情地舞蹈似乎没有类的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不过,人类艺术不同于其他任何动物的审美创造,尽管这种独特性不在于(或不仅仅在于)它是象征性的。人类使其特殊,就和园丁鸟使其特殊一样,无可否认地奠定在塑造和苦心经营的天生倾向之上。但是,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能够对这些塑造和苦心经营活动施加经过反复思考的控制和深思熟虑。因而,可以从情绪上对其控制的结果体验到满足,他们可以以变化多端的方式并且在新的和不同场合继续塑造和美化这些或其他对象与活动。好像人类决定‘这肯定很好,因为它让人感觉如此之好,他们大概还没能意识到这有多么正确。因为当被汇集在仪式庆典之中,或者当被赋予仪式的意味时,艺术就是好的:它们有助于把人们团结在共同的信仰和行为之中。”[4]这些证明了人类艺术的文化属性。

插图9 阿斯玛特木雕(新几内亚):螳螂祖先。图片来源于格布蘭茨的田野调查资料

人类学家格布兰茨分析阿斯玛特人的艺术作品时,曾对艺术的文化特性形成做了启发性的系统探索。爱斯玛特人是新几内亚的一个民族,居住在靠近前荷兰殖民地南部海岸。他们的部落分布在南部沿海的一小块地方,每个村落共同体看起来都是一个自治社会团体,具有一定数量的明确的内部单元及明显的社会分工。在阿斯玛特文化中,人与树木有高度的等同性,在很多情况下人和树木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相互装换的。因为在阿斯玛特人的创世神话中,他们是由一名叫富梅里皮茨的英雄创造的,他建造了议会大厅,并且制作了大量的男人和女人的木雕像放置在议会厅里。之后富梅里皮茨开始击鼓,随着他的鼓声,木雕人像逐渐获得生命,他们的种族开始出现。因此树木、木雕、雕刻艺人在阿斯玛特文化中占据一个特殊的收到尊重的位置。阿斯玛特人在长久的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树木与螳螂具有某些相似性,螳螂的肢体非常像一根小树枝,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的小树。而且螳螂在交配的过程或在即将完成交配时,雌性螳螂会把雄性螳螂的头吃掉,而这种行为正好符合阿斯玛特人的“猎头”文化[5]。猎头文化是阿斯玛特族群共同体的生命之源。当阿斯玛特人发现雌性螳螂在交配过程中吃掉雄性螳螂的头部这一行为时,又与他们的猎头文化追求的族群共同体相似,这一行为被他们赋予了一种生命之源的精神意义。螳螂原本作为自然界里普通的生物,其自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阿斯玛特人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发现了螳螂的行为和肢体具有某些与他们相似的特征。阿斯玛特人的螳螂刻画类似于人类(插图9),从侧面看,就像是一个简化了的蹲着的人。插图9d是两个螳螂侧面像背靠背组合成的图案,他们称之为“卡韦(kave)”,在他们的语言中,卡韦代表祖先。插图10是以自然主义风格雕刻的具象化的人和螳螂的形象,人和螳螂的形象被雕刻在一起,显示了“人——螳螂等同”。他们赋予螳螂神圣的文化解释,不论是具象化的人和螳螂的雕像,还是被描画的像人一样的抽象的螳螂形象,都暗含着使其具有特殊化的艺术特征。一种具有文化特性的艺术形式就这样诞生了。

插图10 阿斯玛特木雕:自然主義风格的人与螳螂。图片来源于格布兰茨的田野调查资料

将“文化的”和“生物的”融合起来,而并不是将两者对立或割裂。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指出现在的“文明”是相当晚近的一种文化发展,关于自然,人类已经使自己远离了它,而且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这种差异中得到了不满。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全自然的生物开始生活的,不过逐渐地被转化为一个文化生物。

注释:

[1][美]埃伦·迪萨纳亚克 《审美的人》 户晓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123,80

[2][美]埃伦·迪萨纳亚克 《审美的人》 户晓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124,80

[3][美]埃伦·迪萨纳亚克 《审美的人》 户晓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126,82

[4][美]埃伦·迪萨纳亚克 《审美的人》 户晓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126,82

[5]关于阿斯玛特人螳螂崇拜的精彩描述请参看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 李东晔 王红 译 王建民 审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第一版

参考文献:

【1】[美]Ellen  Dissanayake. What is art for [M].Washingt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

【2】[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卢晓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 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4】[英]阿尔弗雷德·C·哈登.艺术的进化[M].阿噶佐诗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审美融合艺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纸的艺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